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2019-12-09 02:00王忠敏
职业·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跨界产业链

王忠敏

摘 要: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文)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大力抓好职业教育,涉及由职业教育现行培养模式、结构、体系等组成的整体系统的改革。这是一个涉及政府與社会层面、地方及行业层面、企业与学校层面的系统工程。抓好职业教育,应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改革,应从专业跨界、融合培养、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结构重构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职业能力 产业链 跨界 类型教育

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如同国家经济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机会与挑战共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正如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文)中所指出的:“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大力抓好职业教育,涉及由职业教育现行培养模式、结构、体系等组成的整体系统的改革,是一个涉及政府与社会层面、地方及行业层面、企业与学校层面的系统工程。本文将结合现实与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与反思职业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职业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与反思

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由历史遗留的老问题与经济发展、变化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积累而成的。在众多的问题中,笔者认为如下几个问题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制约作用,是目前、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所在。

1.培养体系的问题

2016年,中国国际商会商业行业商会举办了有9家企业参与的在线校企对接会,面向全国职业院校提供就业创业的项目和岗位,短短两个小时内提供了扶持100个教师工作室、开设1000家门店、招募数十个服务外包团队等至少12000个工作岗位,但并没有得到职业院校的积极响应。2017年,又在提出建设1000个“全网营销职业院校毕业学生工作站”,提供约50000个岗位需求,结果能够对接的院校和教师依旧寥寥无几。一方面是日益加大的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巨大的能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缺口。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行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不能适应职业变化与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属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能力教育。国家在20多年前就提出职业教育应当以能力教育为本。但在现实中,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从传统的学科体系向能力培养体系转变至今并未完成,整体上依旧是传统的学科培养体系。

2.职业教育及服务主体错位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服务主体是企业与学生,因而职业教育服务的主体应当是企业与学生。按职业教育理论,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真实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完成、工作问题解决这一基础之上。这就需要建立以真实工作任务完成、真实工作问题解决为内容的课程体系。因此,课程的主体应当是围绕企业需求来定位的。能力培养和教学离不开企业岗位这一真实的教学场景,即专业的课程教学也应当是在企业岗位上完成的。学校是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完成、问题解决所需基础知识、技能为课程内容来进行教学的。因此,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教学是以企业为主体、学校为基础的共融教学体系。但从职业教育的现实来看,这种共融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全国的职业院校中,有几所院校的专业教育是与企业深度融合、与企业共融实施进行人才培养的?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课程、全国职业院校每年花费巨资开发的数以千计的“精品课程”,有多少按能力培养、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是以企业为主体、按需要来开发与实施的?有多少课程得到了行业、企业与学生认可的?有多少课程能及时随产业新技术发展更新的?

3.融合教学发展的定位问题

2019年年初,中国国际商会商业行业商会先后牵头组织了创业投资、产业研究、经营管理、数字技术、品牌营销、国际法律服务、文化研究等领域熟悉跨境电商产业的专家,设计制定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跨境电商(专业人员)研修训练方案”,培养适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没有得到职业院校的积极响应。

为深入了解产教融合发展的症结,行业专家通过座谈、网聊、讲课、考察等方式与上百所职业院校的领导、教师进行交流,介绍产业背景,推介行业课程,讨论课程体系改革,结果很不理想。专家戏言:“鸡同鸭讲”。按参与交流职业学院的领导所言:一是行业课程设计颠覆了我们对专业的认识;二是教师不支持。按参与交流职业学院的领导说法,采用行业的课程设计,一半教师没课上,另一半教师上不了课。

参与专家提出的问题是:现代职业已由单一性的传统职业变为跨界式的复合性职业,但有几所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与调整是真正主动地研究过产业链的需求的?专家提出的问题无疑是一针见血的。但忽视了以下的基本问题。

(1)任何产品的发明创造与创新基本上是在企业进行的。没有在学校创造、创新的。职业变化与发展也是在职业环境变化与发展中形成的,任何职业院校不可能做到先知先觉,只能依靠企业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的职业要求等信息才能进行相关专业、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调整。并且,专业课程因教学情景的要求、企业知识产权等条件的限制,学校不可能单独地做到无缝对接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分工明确的共融式培养模式。

(2)无论对教师进行何种方式的培训,都不可能让学校教师的能力做到保持适应职业变化与发展所需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在企业教师中实现与保持。因此,教学需要企业与学校教师明确分工与共同承担。

从前面原因分析来看,一是职业院校自以为是地自弹自唱,自认为学校无所不能,不清楚学校有着不可消除的局限性,没有职业教育中企业是“主体元”的意识;二是行业强行介入,认为只要按行业、企业设计的课程进行教学就可以达到行业、企业的要求。忽视了学校在信息、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技术等方面不可消除的局限性,缺乏在职业教育中企业不仅是被服务的主体,而且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主体元”角色的意识。两者都缺乏建立在明确分工定位的共融式培养的意识。

4.合作办学条件的问题

共融式的培养离不开企校合作,教育部推行的企校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或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推行的企业主体的现代学徒制模式都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但从试点情况来看,试行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出在两个方面:

(1)合作办学的经济问题。对于深度融合的企校合作现代学徒制模式,多数企业并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企业办学的经济成本。建立现代学徒制模式,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教学机构,这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成本与投入。按教育部现代学徒制的运行要求,50%的课程将在企业进行。即,教育服务有50%在企业进行。但按教育部文件规定,生均每年4400元。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除国家每年生均拨款1.2万元之外,还根据专业收费3500~5000元。费用如此悬殊,企业的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但让学校让出部分收入,学校也是不会干的。

(2)企业办学的成本收回问题。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对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投入不是一个短期就能收回成本的。若把学徒制限于企业自身招聘新员工的培养,必然是一件非持续性的事情。让企业对临时性的培养进行长时间运行才能收得回成本的投入,没有哪家企业会干的。

(3)企业办学的体系建设问题。现代学徒制模式简单地说是专业课在企业进行的教育模式。正因如此,企业教学需要进行设备、场地及企业教师的投入与培养,并且需要建立企业教学所需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等。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企业系统地建立这套体系。

二、改进建议

1.搞清职业院校办学的局限与擅长

每一种目标不同的教育都受其教育理论与规律的限制,也受其办学条件的限制,同时,学校也有其擅长的事情。就职业院校而言,限制、局限性及擅长如下。

(1)教育理论与规律。职业能力属于经验能力,而经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在真实岗位中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评价来实现的。而这一过程是职业院校不能完成的,需由企业来承担。因此,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教育这一“元”。但企业岗位的教学基本上是通过随机式、碎片式的教学来完成的,带来的问题是被培养者难以形成职业能力系统提升所需的基础要素,而对这种要素的培养恰好是学校所擅长的。

(2)职业院校的条件局限与擅长。除上述的条件之外,对职业院校最大的局限在于如前所述的:现实中,任何产品的创造与生产都是在企业中实现的。职业变化与新需要也是在企业经营与生产中逐渐形成与产生的。因此,职业学院不可能先知先觉地预先搞出将来产生职业的专业。但可以与企业合作;在行业的指导下,通过产业链变化对职业能力变化要求的研究,形成有利于职业发展需要的发展要素体系与课程。

从以上两点来看,职业院校一是需要与企业建立共融式的培养体系,二是在培养体系中职业院校应定位于基础性的、发展性的培养。

2.改革现有办学模式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建立在学校主体之上的,企业的参与主要是生产实习或是加特约培训。按前面的分析,需要改革學校主体的办学模式,建立企业与学校共融式的办学模式。目前教育部试点的现代学徒制正是这种模式。办学模式的改革对职业院校而言,势在必行。对于校企共融的办学模式建设提供几条建议:

第一,校企共融办学需要建立在长期合作这个基础之上,并且合作企业必须具备办学的条件。因此,不是每一家企业都适合建立企校融合教学关系的。如的德国,学习企业也只占30%。因此,寻找合作企业应当去找行业中较强大的企业,而不是去找没办学条件的小企业。

第二,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利润。企业之所以对现代学徒制模式不感兴趣,根本原因就在经济方面。在国家相关部门还未拿出相应的制度法规与办法时,需要拿出智慧与勇气,有舍才有得,主动创新合作办学的模式。

3.重构专业体系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应用,行业与行业,以至产业与产业间的生产、经营已成为相互衔接、跨界的链式结构状态。这就意味着职业能力由单一传统职业的“点”能力向复合型的“立体能力”转变与发展。这也意味着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应当由传统单一的系统型专业向跨界式的多专业融合的复合型类型教育转变发展。

重构路径与突破口应当是以链条式结构为框架来进行的。因为只有与产业链的需要相对应,才能实现职业教育作为复合型类型教育的专业建设特色,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复合型职业人才。

职业院校的建制,特别是系部的建制,将不再是单一的同类职业领域或同类产业领域里的专业群,而是基于产业链的、且跨越了职业领域或产业领域的链式专业群或专业链。

4.课程体系重建

课程体系是教育具体实施的方向与路径。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果。结合现实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重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产教融合的课程。产教融合是以产业链的需要来设计与开发课程的。对于课程的标准,则是以产业链的要求为目标,知识内容是以产业链的需要来选择,技能的要求是以产业的需要来制定的。

(2)校企共融的课程。如前所述,无论是教育的属性、教育规律的条件要求,或是职业院校的办学局限,需要建立校企共融的职业教育。校企共融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当然的。对于校企共融的课程体系建设,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应当体现两个方面的定位:一是企业课程应以随机的、真实的岗位工作或问题解决定位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现实的岗位能力为主;二是学校应定位于围绕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以及完成工作任务、解决问题所需的指导性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课程应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复合专业链式结构专业群及专业链的要求。

5.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与之配对的教学体系。如前所述,笔者所在学院推行积极教学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学体系的不配套。仅以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而言,不配套导致了教师在采用积极教学法时普遍反映课时不够。职业教育属于能力教育,同样需要与之配套的教学体系。对于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建设建议如下:

第一,教学体系应当遵循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是以学生的实践、反思与内容来实现的。所以整个教学应当是建立在学生独立咨询、独立计划、独立实施与自我评价的学生学习主体之上。这是能力教学体系的基础。因此教学体系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系。

第二,校企共融培养模式的教学是建立在企业岗位与学校课堂教学共融这一基础之上的。因而,企校共融培养模式的教学应当是岗位教学与学校以岗位任务或岗位问题解决为题材进行的基础性教学的无缝链接模式的共融教学。这是能力教学具体实施的条件。

三、小结

下大力气抓好职业教育的改革按目前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现状,需要的是从跨界的角度发展与建立专业体系;以校企共融式的培养来建立培养模式;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重构培养体系;总之: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结构的整体重构与体系改革。没有体系、结构的改革,就不可能有适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而体系、结构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持久与坚持。靠运动式的整改是难以实现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这个目标的。

参考文献:

[1]井文,程豪.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目标演变的检视与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2019(2).

(作者单位:云南交通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跨界产业链
跨界
跨界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跨界之道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