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文献研究脉络、主题和热点

2019-12-09 01:58孙海荣
关键词:聚类文献学科

[摘要]本文选择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中收录的近16年关于“移动新媒体”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开展文献计量分析,展现了移动新媒体研究脉络和主题,并揭示移动新媒体研究热点和趋势,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 键 词]移动新媒体  文献计量模式  可视化技术  CiteSpace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资助项目“拉萨旅游业利益相关者网络研究:基于动态社会网络视角”(71361023)。

[作者简介]孙海荣(1978-),男,山西临汾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移动新媒体知识产权及战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9)05-0103-14

移动新媒体是当前热点,文章通过文献计量等定量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了解移动新媒体相关理论的研究脉络、主题、热点等研究状况,以期更好地把握其研究规律,实现对移动新媒体相关研究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详实的理论分析,把握当前理论的发展脉络,从中获取现有研究不足以及完善领域,为后续战略制定奠定良好基础。

一、 移动新媒体研究脉络

(一) 研究数据

为了更好地了解移动新媒体研究情况,文章选择汤森路透的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运用文献计量方法,采用CiteSpace可视化技术,分析移动新媒体的研究脉络、研究主题、研究热点、研究机构及作者等方面,通过梳理研究状况,以更好地探测未来的研究趋势。

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囊括了(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TM(SCI-EXPANDED),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TM(A&HCI),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TM (CPCI-S))。该数据库共收录超过1万种世界权威的高影响力期刊以及超过11万个国际会议期刊,内容涵盖理工、人文等多种学科领域,具有极高的权威性。文章以“Mobile *media”OR“Phone *media”为主题,检索设定时间为1980-2015年,共检索到1427篇相关文献,最早文献出现时间为1999年。

(二) 研究年度

文献发表时间的数量变化是探测学科研究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将数量变化通过曲线分布可直观地反映出研究所处阶段以及动态演变历程,对预测未来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如图1所示)。

移动新媒体研究从1999年开始,作者Krikelis A.首次介绍了移动多媒体,结合生命周期理论,移动新媒体开始进入孕育阶段,并迅速成长;从2001年开始,直到2009年增长到达最高峰,这个阶段是快速成长阶段,虽然中间有些年限稍有回落,但整体处于增长状态;从2010年到2015年研究从快速增长逐步开始减缓,除了2015年略低以外,整体都保持相对稳定,运用生命周期余弦函数曲线原理,说明研究已进入成熟阶段(如圖2所示)。

移动新媒体引文出现的时间与文献发表的时间基本一致,最早引文出现在1999年,当年只有一篇,是Valadon、CGF等作者关于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设计的文章被Mertzanis I.等作者引用;引文进入增长期是从1999年开始,之后就逐步提升,整个发展过程与移动新媒体研究的周期阶段基本一致,但引文的增长数量与发文表现不同,基本保持持续增长势头,被关注程度较高、时间较长,而这恰恰说明移动新媒体作为新兴领域被逐步认可的过程,是驱使移动新媒体生命周期演进动力,进一步佐证了对移动新媒体周期判断。

(三) 研究学科

1999—2015年期间,移动新媒体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37个学科研究方向,发文较多地集中在10个研究领域(如图3所示),其中,ENGINEERING(工程)、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和TELECOMMUNICATIONS(通信)占比最多,分别为52.9%、52.6%、46.5%,属于移动新媒体研究的重要领域,这三个学科领域发文数量已超过1427的总数,达到2169,充分显示现有论文所属学科存在交叉,发表的论文不仅属于某一个学科,同时还属于另一个或几个学科,例如排名最高的工程学科中的相关论文,同时也属于计算机或者通信等学科领域,目前,除了工程学、计算机、通信之外,还存在34个学科,说明移动新媒体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跨专业交叉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特征。

(四) 研究基础

被引是文献被认可和被接受的反映,被引频次是作为判断文献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价期刊、学科、区域、作者以及单位暂无替代的评价方法。而高被引文献则代表该领域在某个时间段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为此被称为“高频引文”。通过对移动新媒体研究文献的被引频次统计,得出其中排名前五的高被引论文。

被引最高的是Goodman D.研究移动多媒体如何有效地控制信息来源的文章,作者运用微观经济学和博弈论分析现有通信市场,发现达到纳什均衡并非应减少其他终端使用,认为实现某一终端最大效用的途径是调整自身价格,提出通过调整效用与价格来实现利益最大化;Girod B.等主要通过移动多媒体网络视频传输过程中反馈误差和评审技术对比分析后,系统提出每种技术的传播条件;Wu、DP等学者提出通过一种自适应框架来解决移动媒体在视频传输过程中的视频质量问题;Ramanathan P.等学者研究用户移动性切换管理,解决移动后能够将获得的传输资源无缝切换到一个新的基站,文章通过静态和动态资源分配方案来评估连续服务潜在资源需求,结果显示使用动态评估和分配,可以显著降低切换连接概率;Chaudhury P.等学者主要是结合市场需求和技术要求,在GSM系统的基础上研究3GPP相关技术方法。

作为被引最高的前五篇文章,整体都是基于技术来分析移动新媒体,通过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拓展来满足移动新媒体技术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从市场需求和技术要求来分析移动新媒体的市场发展和标准构建。

(五) 研究前沿

研究前沿代表该领域的新兴主题或涌现的热门趋势,可通过文献共被引聚类及网络来体现。通过可视化技术将移动新媒体相关文献形成不同主题聚类,从聚类中提取专业术语(前沿术语)和相关文献(前沿文献)来体现研究前沿。文章选择TOP30为节点阈值,获取共被引网络节点数量241,连线数量461,网络密度为0.0159。通过网络聚类共获得11个研究主题,Modularity值为0.8607,Silhouette值0.5042,聚类效果较好。

聚类#0 Mobile Media(移动媒体),是整个网络聚类中最大的,拥有35篇文献,时间为2003年,Silhouette值0.919,非常接近最大值1,说明该聚类形成的结果可靠性较高。该聚类主要是研究移动媒体,此外还包含Use(使用)等术语。另外,还通过TFIDF提取了Media(媒体),通过MI提取了apps(应用)、smartphones(智能手机)等主题术语。

聚类#1 Handoff(切换),该聚类位居第二,拥有24篇文献,平均时间为1997年,Silhouette值0.948,分析结果非常可靠。该聚类除了研究Handoff之外,还包含Wireless network(无线网络)、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scheme(动态资源分配)等特征术语,同时,还通过TFIDF提取了Call(调用)、Broadband(宽带)等特征术语,以及MI提取的Mobile networks(移动网络)、Multimedia(多媒体)、Call admission control(呼叫控制)Communication-networks(通信网络)、Systems(系统)等主题术语。

聚类#2 Earthquake disaster(地震灾害),以14篇文獻位居第三,平均时间为2003年,Silhouette值0.93,结果可靠。该聚类通过LLR获取聚类特征术语Earthquake disaster,同时,还包含了Japan (日本)、role(角色)等术语,另外, MI提取了apps(应用)、smartphones(智能手机)、mobile media(移动媒体)、openness(开放)、mobile internet(移动网络)、iphone(手机)等主题术语;该阶段主要反映灾害过程中移动媒体通信的价值体现。

另外,文章从各聚类中选取位居第一的施引文献,共获取不小于0.25活跃度的11篇文献,如表3所示,以代表该领域研究前沿。

Chen Wenhong作为聚类#0中最活跃的施引文献,占据该聚类引用文献的11%,代表聚类#0的研究前沿。该文章主要是研究移动新媒体的应用价值,通过美国人群移动媒体及设备使用变化情况的相关调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移动媒体使用可以消除城乡差异和教育差距,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文化参与机会。该文章共引用了61篇参考文献,发表在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聚类#1,Ramanathan P.等主要研究用户移动性管理,该篇文章在“被引内容”中介绍过,作为施引文章共引用了16篇参考文献,占聚类#1引用文献中17%的比例,是该聚类中引用热度最高的文章,该文章发表在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Hjorth Larissa等发表的文献是聚类#2中活跃程度最高的文献,达到64%,该文献主要是研究移动媒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自然危害和危机事件发生后的作用体现,并列举了日本(3.11)地震和海啸灾难,以此说明通过移动媒体不仅增加了人们新的情感交流方式,维持亲密关系,还提升了危机管理能力。该文章共引用了48篇参考文献,发表在DIGITAL CREATIVITY。

Lian S.G.等属于聚类#3中引用文献最多、活跃程度最高的施引文献,达到43%,代表该聚类研究前沿。该文章主要研究移动媒体加密技术,尤其是网络切换时图像或视频加密。该文章共引用14篇参考文献,收录在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Networks and Mobile Computing。

Boukerche A.等是聚类#4中活跃程度最高的施引文献,共占据该聚类100%的比例,代表该聚类的研究前沿。该文章主要是研究移动新媒体同步技术问题,通过高效式的分布算法来实现移动客户的多媒体访问。该文章共引用21篇参考文献,收录在“PROCEEDINGS-CONFERENCE ON LOCAL COMPUTER NETWORKS”会议论文集;

Hefeeda M.等是聚类#5中活跃程度最高的施引文献,占该聚类引用文献的25%比例。该文章主要是研究移动电视等设备在信号接收过程中的调度问题,提出最优高效调度算法,并通过相应仿真实验加以验证。该文章引用42篇参考文献,发表在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二、 移动新媒体研究主题

(一) 主题内容

通过对移动新媒体关键词的时区视图分析显示,移动新媒体研究主题几乎每年都在变化。根据主题词出现频次,如表4所示,将历年主题词进行统计和归纳。

(二) 主题演变

为了更好地分析移动新媒体主题的形成与演变,通过1999-2015年间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各年形成的关键主题词,研究主题及其演变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早期的移动新媒体技术形成阶段,中期的移动新媒体内容实现阶段,现期的移动新媒体应用融合阶段。

第二,生态系统与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移动新媒体研究主要涉及37个研究学科,虽然呈现多元化状态,但较多集中在计算机、通信领域,几乎占据了绝大多数文献,涉及传媒等人文社科领域依然较少(如图3所示),与现有的移动新媒体的定位存在一定差异;而且,目前的研究基础和前沿也较多涉及技术分析(如表2和表3所示),而市场和媒体分析的文献较少,这类文献更多体现在近几年,说明移动新媒体的研究尚未脱离原有领域的研究格局,更多是技术性能带来的业务拓展,仅是从增加原有产业的市场业务,而非从成熟产业角度进行研究。随着移动新媒体产业逐步成熟,加入的产业成员逐步增多,产业多元化特征明显,需要从更多学科和领域来审视移动新媒体,原有的范围和规模已无法满足整个产业体系的需要。今后,应从移动新媒体产业自身角度进行研究,逐步转变原有角色,与新入成员进行学科融合,使其呈现更多的生态多元化特性。

综上所述,移动新媒体是从其他产业技术发展研究演变而来,更加侧重移动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与国内研究更多侧重移动新媒体市场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相区别,使其呈现出国外在移动媒体技术更加占据优势,而国内在移动媒体市场更加占据优势的局面。但从长远来看,两者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能将其结合,形成技术与市场的融合研究,則更加利于移动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亚立)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ite Space visualization software is applied to analyze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publications related to mobile new media in the Web of Science in the past nearly 16 years. This reveals the present situation, knowledge base, hotspots and trend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e mobile new media. The resear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lated research.

Key words mobile new media; literature measurement; visualization; Cite Spac

猜你喜欢
聚类文献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成绩预测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基于流形学习的自适应反馈聚类中心确定方法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超学科”来啦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基于密度的自适应搜索增量聚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