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思贤(苏州市立医院)
为了加强政府单位财务管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2017年10月24日,国家财政部颁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并规定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继承了过去的有益经验,同时做出了重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改变了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提升了财务会计功能。财务会计核算中全面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有利于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第二,构建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体系。新政府会计制度对预算会计要素及核算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相关预算科目,更好地满足单位预算管理的需求;同时,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相辅相成更全面地反映了整体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完整性有重要意义。
首先,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引入了“3+5”模式,财务会计(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与预算会计(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构成了完整的政府会计核算模式。在新制度中会计科目做了相应的更新和调整,例如:“应收账款”取代“应收医疗款”,门急诊收入下科目的具体划分等。此外,由于双基础、双体系、双报告是新政府会计制度的一个核心特点,所以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医院不仅需要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财务会计的核算,同时按照平行记账的方式,对同一笔经济业务进行预算会计的核算(此时执行收付实现制),在期末时分别对应编制财务报告与决算报告。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主要区别在于财务会计关注收入费用的使用和经营,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比较精准;预算会计注重收入费用的执行和控制,决算报告所提供的数据是对预算情况的监督和考核。会计核算体系的变化,需要公立医院尽快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达到财务管理新的效果。
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公立医院采用双基础,双体系,双报告的核算模式,因此公立医院需要同时考虑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核算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核算,双报告体系要求公立医院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整体的运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不健全的财务规章制度体系,不规范的财务会计核算流程阻碍了公立医院会计改革的实施。此外,现阶段公立医院还停留在成本核算的阶段,无法有效进行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价,对此公立医院对于成本核算体系和成本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公立医院会计核算仍然根据原始纸质票据审核付款,年终通过人工分析填制决算报表,未真正实现会计核算信息化。更重要的是,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的设置中一般只能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其中的一种核算模式,并不能满足平行记账的工作要求。新系统的推行,同时要求相关系统接口的更新和优化,涵盖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物资管理系统等等,开发接口的工作量大,会计信息化水平的要求高。而各个公立医院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一致,财务核算软件不同,导致软件升级的难度增大,从而阻碍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统一协调管理。
我国公立医院数量众多,但大部分公立医院的会计工作依旧只注重财务会计,即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而没有注重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和运用。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于管理会计体系特别是全面预算管理和预算绩效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会计通过财务和医疗的有机融合,对医院资源统筹调拨,对医院经营动态监督,对医院绩效有效衡量,在医院的规划、决策、评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实务中,我国公立医院尚未构建完整统一的管理会计体系,无法通过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为中高层提供管控和决策依据,不利于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
在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公立医院应根据新旧制度的具体要求,做好前期的梳理工作。例如,财务人员应当清查资产状况,包括现金,往来款项,固定资产等,做好信息登记,核实资产损失,及时调整基本建设账目,为制度改革后的新账制定做好准备。此外,财务人员对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区别应编制对照表,衔接好新旧制度的差异,设置好新制度下各个科目的余额,全面做好数据转换和备份工作。在完善基础数据的同时,也要执行双报告的要求,完整的体现整个公立医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统一成本核算的基本要素和口径,加强成本管控,完善核算体系。更重要的是,公立医院必须重视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每一项具体要求,监督审核控制,降低财务风险,使整个公立医院的财务体系往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在计算机快速发展和大数据被普遍运用的今天,公立医院财务信息系统的更新和发展一方面可以减轻相关人员的工作负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技术的信息化共享平台,可以有效的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实现医院内部数据的快捷和高速流转。财务系统软件的提升,意味着财务数据能够及时准确的上下传达,财务人员能够高效的维护基本信息、管理收入支出、汇总财务报表、掌握资金流向,提高财务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性。公立医院应该尽快提升信息化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会计核算的新要求,同时给会计改革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
由于历史原因,公立医院对于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不高,忽视了其在实际经营中的重要需求。在会计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完善基础财务工作,更要运用管理会计的思维,把财务工作从“核算”推向“管理”,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加强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需要重点关注预算编制,实现轻执行,重编制的转变,同时,公立医院可以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从而有效解决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为会计改革的更快推进提供动力。
公立医院的财务核算有别于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其资金规模大、业务活动纷杂、收入来源多,涉及医务、科研、教育等各方面,而新政府会计制度通过两套会计科目平行记录反映经济业务,意味着对于财务人员的业务要求更高。只有加大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才能促进会计改革的推进和实行,才能保证高效有序的执行新会计制度。一方面,公立医院需要投入金钱和时间对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最新的财务知识,也可以通过交换实践等方式,深化知识结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可以引进高技能的财务管理人员,优化激励机制,让学习能力强、专业性强的财务人员能在财务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工作积极性,使整个财务团队更上一层楼。
政府会计改革给公立医院财务工作带来新的启示,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公立医院应以新政府会计制度为基础,针对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和策略并积极实施,尽快适应新形势,推进会计改革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