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会昌、寻乌、安远是江西省赣州市的南大门,生态环境优越、生态地位特殊。近年来,赣州市启动和加快推进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但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居民收入低和大交通网络缺乏等突出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要坚持问题导向和新发展理念,着力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一批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样板,推动会寻安生态经济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会昌县、寻乌县、安远县是赣州的南大门,三县总面积7408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均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东江源头县、省生态文明示范县,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生态地位特殊,在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谋划推进“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2018年赣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探索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2018年2月赣州市国土局出台六条政策措施支持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2019年1月赣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了《关于建设会寻安生态经济区的意见》,致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示范样板、东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试验区和赣粤闽边绿色发展先行区。2019年2月赣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启动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建设绿色循环产业园,构建会寻安生态长廊。2019年4月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又出台了《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2019年工作要点》。推动会寻安生态经济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既是保护东江源头生态安全的务实之举,也是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必由之路,对加快建设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和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会寻安三县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机遇,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强化源头保护、厚植绿色优势、完善制度体系,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新动能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会寻安三县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发展,经济总量持续扩张,工业化主导地位凸显,新经济新动能加速形成,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1.经济总量持续扩大。近年来,会寻安生态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不断壮大,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55.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67.76亿元,占全市比重的9.54%;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2.3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78.7亿元,占全市比重的7.89%;财政总收入从2012年的12.7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2.62亿元,占全市比重的7.1%。固定资产投资从2012年的78.0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70.3亿元,占全市比重的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43.7亿元到2018年的74.8亿元,占全市比重的8.3%。
2.“主攻工业、三年翻番”成效显著。会寻安三县大力贯彻落实全市“主攻工业、三年翻番”行动计划,工业主导地位提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2018年,会昌县氟盐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亿元,成为全国南方地区重要的氟盐化工产业基地和全市10大重点培育产业集群之一。2018年寻乌县实现60家企业集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9亿元,超额完成“三年翻番”任务目标。2018年安远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顺利完成工业三年翻番任务。
3.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形成。会昌县纵深推进“旅游旺县”战略,不断唱响“风景独好”品牌,连办四届会昌民俗文化旅游节。安远县“文化(农家书屋)+电商”经验在全省全市推广、全国推介,成为全省唯一同时被商务部、供销总社、农业部列为农村电商试点示范县,并荣获“江西县域电商十大领军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寻乌县围绕通用设备制造产业建链、补链、强链,重点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工程机械加工、通用设备及核心部件、基础零部件和原材料及应用、通用电子产品及应用等机电机械首位产业。
牢记源头使命,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扎实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1.森林质量稳步提升。大力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全域封山育林,全面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积极实施退化防护林修复,加大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着力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会昌县2012年以来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5.21万亩、森林抚育13.29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3.1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78.9%提高到80.86%,会昌山成功申报国家森林公园,荣获全国第二批生态农业示范县、长江防护林基地县、省级森林城市、全省第三批生态文明示范县。寻乌县连续10年封山育林,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3.55万亩,投资近2亿元复绿县城规划区山体面积6000余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2.3%,“江西寻乌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获国家批复,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全省第三批生态文明示范县。安远县对东江源范围内120多万亩天然林实行禁伐,在本级财力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累计投入超过12亿元,完成造林绿化3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4.3%,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和省级森林城市。
2.全力呵护东江源头。全面推行“河长制”,强化源头保护,狠抓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治理,东江源头保护区水质优良,长期稳定达到江西省“五河”和东江源头保护区水质要求的Ⅱ类标准。会昌县制定《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湘江综合治理,湘江源自然保护区列为全省第一批示范保护区建设,全面消除了劣V类水质,县内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8%,二类水质达94.4%,水功能达标率达100%。寻乌县是省内流域面积最大、流入量最多的东江源区县。为确保东江源水安全,寻乌县对全县64个千人以上饮用水源编制保护规划,累计总投资12亿元实施东江源头核心区域移民搬迁项目,共搬迁“两个半村”547户2343人,让东江源头42平方公里水源涵养地成为无人区,彻底切断了污染源。安远县全面构建了县、乡(镇)、村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对东江源头河道和全县水库实行禁渔,对矿产资源、河道砂石实行禁采,对东江源区潜在价值高达100多亿元的钨、钼、电气石、稀土等各类矿产资源全面禁止开采。
3.加强重点领域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净空、净水、净土”行动,深入开展在水土流失、河流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重点领域的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东江源区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会昌县出台了《会昌生态文明建设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大力开展城区、乡村、工矿企业、河道和水库等环境综合整治。寻乌县大力实施废弃矿山治理工程,治理废弃稀土矿山面积1.44万公顷。安远县创新实行“三禁、三停、三转”措施,筹资近2亿元重拳开展稀土非法开采专项整治,创新实行“一点双责”跟踪监督和生态恢复治理机制,3000多亩废弃矿山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恢复。
会寻安三县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能源、林业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循环经济等特色经济,绿色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
1.绿色能源稳步推进。会昌县城铺设燃气管网30公里并开始试运营,乡(镇)管道天然气项目前期工作已启动;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利用成效明显,光伏发电装机接近50兆瓦,盘古嶂风力发电建设项目稳步推进中。寻乌县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风力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27.6万千瓦,诺通、爱康及村级集中式光伏发电工程有序投产运营。安远县光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稳步推进。
2.林业经济优势明显。会昌县建立了洞头毛竹种植标准体系及高标准的油茶示范基地,建设了5个市级脐橙标准化生态示范园,油茶、毛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现有油茶林面积15.43万亩,毛竹林面积16万亩,是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会昌桔柚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寻乌县利用荒山荒地、低产低效林、废弃、病残果园废弃矿山等树种结构调整,拓展油茶产业发展空间;对退果还林后的山林,提倡种植红心杉、含笑、樟树等经济效益较好的经济树种,列入公益林补助。安远县充分利用森林资源,重点培育脐橙、毛竹、油茶、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目前,安远果业面积达30.8万亩,油茶种植面积达0.37万亩,花卉苗木基地面积达0.5万亩。
3.生态农业富有特色。会昌形成了绿色水稻、优质米粉、烟叶、无公害蔬菜、优质瓜果、生猪、肉牛和特色水产等特色产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7万亩左右,脐橙总面积稳定在18万亩左右,蔬菜种植面积达16.8万亩,拥有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48家各类农业合作社,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社29家,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果业生产十强县、全国第二批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县、全国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县,会昌米粉成为全国首个米粉类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寻乌县建成标准化生态示范园12个,柑橘黄龙病防控基地16个,新增蔬菜、百香果、甜柿、猕猴桃、蓝莓等特色产业12.5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万亩,杨氏果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安远县把蔬菜产业发展作为生态农业“拳头”产业,启动建设规模蔬菜基地25个,建成面积2125亩,扎实推进脐橙转产复产,转产猕猴桃、百香果1.3万多亩,烟叶种植面积达1.84万亩,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国家级脐橙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被评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县。
4.循环经济初见成效。循环农业发展成效显著,是猪——沼——果生态农业的发源地和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积极推进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循环化改造,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生态化改造,扎实推进矿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绿色矿山。会昌县建设稻虾共生农田面积1000亩、高标准农田1.93万亩,推广沼肥种植脐橙、蔬菜等农经作物13.7万亩,会昌工业园区成功列入省级循环经济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珠兰埠列入国家矿产产地储备试点示范,会昌县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寻乌县被列为全省“第二批绿色低碳试点县”。
5.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依托生态优势,推动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旅游业异军突起。会昌县纵深推进“旅游旺县”,与福建龙岩、广东梅州签订旅游联动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成为中央苏区“7+2”红色旅游区域联盟旅游目的地、全省旅游产业重点县,汉仙岩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洞头乡被认定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乡镇。寻乌县按照“红、古、绿、橙”四色旅游发展定位,投资开发了青龙岩旅游度假区、东江源温泉养生小镇、留车石崆寨景区等项目,推动红色旅游与养生度假游、生态游融合发展。安远县全力推动三百山国家5A级景区创建,加快建设安信线百里苗木花卉长廊,建设三百山镇、版石镇、天心镇、车头镇等森林乡镇,积极开发农业观光休闲、民俗体验、精品民宿等新业态,东生围屋群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东江源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东江源·三百山”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会寻安三县坚持对标对表、统筹兼顾、问题导向,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部分生态环境制度改革走在前列,受到国家、省、市级有关部门的认可与表彰。
1.国有林场改革。寻乌县对全县原4个国有林场进行了整合重组,于2013年1月正式挂牌运作寻乌生态公益林场,接管全县原国有林场的林木、林地及国有资产。2015年寻乌生态公益林场被省林业厅列为“全省国有林场后续发展”示范林场、寻乌县被省国有林场改革小组评为“国有林场改革先进县”。
2.生态环境监管。会昌县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整合公安、国土、林业、水利、环保等11个部门力量,在全市率先组建县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为县政府生态环境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正科级单位,与县森林公安局共同构建成一个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联合队,实行两块牌子合署办公。
3.生态移民搬迁。寻乌县于2015年率先在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2017年为保护东江源头核心区域而采取的“两个半村”移民搬迁等重大举措,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认可。
4.林业碳汇交易。会昌县注资1.02亿元,将拥有15.15万亩商品林的林场改制成绿源林业投资有限公司,2015年12月绿源林业公司与北京盛达汇通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约林业碳汇合作开发项目,全县40万亩林地被列为开发对象,会昌成为全省少数几个林业碳汇交易县,每年可从碳汇交易中得到1000万元森林生态价值补偿。
始终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建设美丽家园,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1.全面提升城市品味。会昌县全力开展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八大行动”,高标准、高品位建成面积达2.14平方公里的月亮湾新区。寻乌县围绕“山水客家韵、灵秀寻乌城”发展定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0.7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9.9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4.24%,东江源生态移民小镇、东江源温泉养生小镇获批,客家风情园成为城市新名片。安远县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近57亿元,实施了文体公园、书香公园、市民之家、濂江河“一江两岸”景观改造、城市路网等城区重点项目,深入推进省级文明城、省级卫生城和省级双拥模范县创建,已成功创建市级文明城市,并获省级文明城市申报资格。
2.精心打造特色乡村。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垃圾集中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会昌县在全市率先完成农村全域规划,被列为全省农村建房规划管理工作试点县,农村“空心房”整治工作综合测评位列全市第一,洞头乡成为第二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寻乌县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累计拆除土坯房、空心房25826户,完成改水1764户、改厕1559户、改沟95公里,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安远县全面推行新农村建设和精准脱贫、农村交通、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五合一”模式,大力开展美丽乡村、民房改造、农家乐“三个示范点”建设,打造了版石镇全省百强中心镇、三百山旅游强镇、三百山市级特色小镇等一批示范乡镇。
尽管近年来会寻安生态经济区振兴发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受历史欠账较多等因素制约,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城乡居民收入低、铁路尤其是高铁等大交通缺乏、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没有根本改变。
受历史、区位、自然等条件制约,会寻安生态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后位(详见表1),仍属于全省经济基础最薄弱、财政最困难的地区之一。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总体经济实力居全省100个县市区的后列。2018年会昌、寻乌、安远三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14.83亿元、78.91亿元和74.02亿元,分别居全省75位、83位和88位;人均GDP分别为21601元、23775元和18196元,分别居全省的89位、85位和97位,远低于全国64644元、全省47434元和全市32429元的平均水平。从财政实力来看,均属于全省财政最困难县之一。2018年会昌、寻乌、安远三县财政总收入分别为14.25亿元、9.1亿元和9.27亿元,分别居全省72位、98位和97位,特别是寻乌和安远两县财政总收入尚不足10亿元。会昌近6成的公共预算支出资金来源于上级补助,地方财政在保工资、保运转后,建设资金十分紧张,债务负担较重。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会昌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达32.1亿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来看,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会寻安均属于国家贫困县和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整体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众多,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据测算,2017年会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进程为79.5%,远低于全国91.4%和全省92.03%水平。
表1 2018年会寻安三县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及在全省排名情况
总体来看,会寻安三县一、二、三产业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结构层次低等共性问题,绿色经济和新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三县优势农业主要集中于脐橙、柑橘、毛竹、油茶、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但缺少龙头企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较低。特别是近年来黄龙病影响严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比如,寻乌果业最辉煌时种植面积达60万亩以上、果品年产量超过65万吨,锐减至22万亩、产量不到25万吨。三县工业不强不大特征明显,且主导产业大多属于传统产业,比如会昌的氟盐化工、安远的机械、寻乌的稀土等,缺乏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大项目支撑。比如,会昌7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型规模企业仅3家,矿产、建材等资源型产业仍居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总体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商贸、物流、金融、科技、信息、设计等服务业相对滞后。
在苏区振兴大背景下,三县基础设施历史欠账逐步补上,但由于三县均地处偏远山区,受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仍相对滞后,不能满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交通方面最为突出的是三县缺少高铁站点,人均铁路、公路里程均处于全省后位。乡村道路存在路面窄小、破损严重、设施不足等突出问题,离“四好”农村公路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寻乌境内只有1条206国道和2条高速公路作为对外交通主干道,仍无铁路、无水运、无空运。电力设施建设滞后,输变电路建设标准低,电源支撑力弱、电压不稳定。比如,安远县18个乡镇仅有1座220千伏输变电站和3座110千伏输变电站,35千伏覆盖率未能实现一个乡(镇)一座变电站的标准,难以满足群众生活用电和工业企业生产需求。
会昌、寻乌、安远均属于东江源头,属限制开发区域,且经济欠发达,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重任务。特别是受早期稀土无序开采和果业过度开发等影响,一直背负着沉重的生态治理包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严重滞后。因自身财力有限,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不足,农村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城乡饮用水源保护等工作任重道远,东江源头水污染治理任务依然艰巨,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仍时有发生,环保督查、媒体反映的污染事件较为突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工作量大,生态文明建设缺乏有力的抓手和推动平台。污染防治、资源保护、综合调控等职能协调亟待加强,各类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政策、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创新。比如,农村“三变”改革、绿色发展引导机制和生态考评追责制度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落实仍需下大力气推进。
坚持问题导向和新发展理念,着力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一批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样板,推动会寻安生态经济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美丽中国“会寻安样板”。
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支持苏区振兴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政策红利,加快铁路、机场和高速路网建设,优化农村路网布局,完善能源、水利和现代信息基础设施。
1.补齐铁路交通短板。梅州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和“十三五”规划建设项目,是一条贯通会寻安三县的交通大动脉。赣龙厦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中厦渝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举全市之力,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加快推进瑞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填补会昌、寻乌铁路空白。全力争取赣龙厦高铁项目,争取该线路走向途经会寻安并设立客运站点。同时,要加强战略谋划,提前做好“十四五”重大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在更多铁路项目进入国家、省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
2.提升公路路网通达性。在铁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全力争取重大高速公路项目,当前要重点推进寻(乌)龙(川)高速、厦蓉高速会昌白鹅互通工程、G206周田至筠门岭段公路开工建设,开展赣州南至版石高速公路、厦蓉与济广高速会昌联络线、G206寻乌城至牛埃石、S317寻乌城至长安公路干线提升改造前期工作。依托中宣部、国家统计局的鼎力支持,全力争取交通运输部尽快开工建设寻乌南桥——广东龙川高速公路项目。实施“最后一公里”行动计划,着力打通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断头路”,推动多种交通互联互通,提升区域交通的通达性和便利性。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设立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设。
3.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设施。加快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新建留车至长宁110KV线路工程,完成省天然气管网会昌至寻乌段、会昌至安远段建设,全面完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加强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防洪排涝减灾、污染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管理,加强“海绵城市”“城市绿肺”建设。围绕“清脏、治乱、增绿”要求,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加强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倾斜安排“七改三网”和“8+4”建设项目,建设“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
1.加强生态长廊规划设计。要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的引领作用,根据地形、植被、人文及道路、河道分布,聘请高端设计单位,对会寻安生态长廊进行科学设计。坚持栽、管、护并重,集中做好花草苗木整形、修剪、浇水、培土、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加强铁路、高速、国道、省道、县道等主要交通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绿化景观设计。
2.提升生态长廊绿化“颜值”。全面落实林长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抓好“两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架构建设。加快推进会寻安三县生态亟需恢复区森林质量提升,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推动实施重点生态区位林地林木赎买和商品林赎买。大力提升会昌“三江两带”(湘江、濂江、贡江,济广高速、206国道两侧)、寻乌“一中心、两个区、十条路”(县城中心、青龙岩风景区、两个半村水资源保护区、高速和国省道等10条路)、安远“五点一线”(龙布、天心、重石、长沙、浮槎等五个乡镇,宁定、寻全高速以及国省道)等生态廊道绿化档次和品位。
3.加强联合综合治理。完善生态执法体制,整合水利、国土、矿管、林业、农业等部门生态环境执法职责,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生态环保综合执法队伍,开展全流域生态环境监管。支持会寻安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和矿山环境治理修复,完成持证矿山治理任务。升级河湖长制,加强与广东、香港等区域的横向合作,争取更多横向生态补偿,大力推进清河行动、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及赣江、东江流域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确保东江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
1.推动生态农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突出优势特色,实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工程,支持会寻安重点发展脐橙、蜜桔、桔柚、猕猴桃、百香果等特色果业和山地特色蔬菜,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功能农产品示范区。加大对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将油茶产业培育成会寻安生态经济和赣南油茶产业新增长点。结合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整合会寻安三县农产品品牌,统一申报创建“东江源·客家情”农产品区域公用知名品牌,着力提升赣南脐橙、寻乌蜜桔、会昌桔柚等地方区域品牌影响力。积极争取安远为“中国客家小吃之乡”,争取会昌为“中国米粉之乡”,力争会寻安三县创建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安远北控中农农产品批发市场申报国家级赣南脐橙批发市场,支持安远申报建设进境水果指定口岸,优先推荐有条件的田园综合体项目申报省级试点。加大科技兴农扶贫力度,强化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管,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安远橙皇果业院士工作站等重点科研院所合作,提升果农种植管理水平。
2.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当前,会寻安三县工业绿色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绿色崛起、工业强县还有很大差距。在产业布局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推进稀土、食品、建材、氟盐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着力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经济新动能,加快补齐绿色制造短板。大力支持县域首位产业优先发展,支持会昌氟盐化工产业绿色化改造,支持寻乌做大做强通用设备制造业,支持安远引进电声器件制造、手机制造、数码电池等新型电子项目策应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与广东、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政府、大企业或商会的合作,以“飞地经济”的形式,规划建设会寻安绿色循环产业园,重点承接粤港澳、闽东南等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循环产业,共建绿色循环产业园。加强与国家、省对接,积极培育、支持申报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生态县(乡镇、村)等试点平台。
3.推进生态旅游全域化精品化提质。近年来会寻安三县服务业发展呈现发展提速、比重提升的良好态势,但服务业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以全域旅游为突破口,以“旅游+”为抓手,推动生态旅游与文化、体育、养生养老等深度融合发展,将旅游业培育成会寻安生态经济区绿色服务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要坚持精品旅游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一批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红色旅游、康疗旅游等示范点和精品线路,全力打响会昌“风景独好”、“寻乌调查”、安远“东江源头”品牌,打造赣粤闽边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和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休闲度假区。当前,要全力推进安远三百山创建国家5A景区、寻乌青龙岩创建国家4A景区、东江源温泉养生小镇创省级旅游度假区,会昌清溪盘古嶂景区创建国家3A景区,会昌高排团龙金凤山、寻乌花开了生态旅游区、安远双芫乡合头村、安远镇岗乡樟溪村等创建省3A级乡村旅游点,力争每个县新增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个。
4.推动绿色消费普惠化长效化。扩大绿色消费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实现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完善促进绿色消费的普惠性政策,深入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购物中心、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鼓励和支持绿色流通发展,提高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健全消费税减免、财政优惠、惩罚性资源价格等绿色消费政策,重点培育和扩大节能家电、绿色交通、绿色建材、绿色采购等绿色消费,加快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拓展绿色产品农村消费市场。在全社会培育绿色消费理念,积极引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健全绿色消费长效机制。
1.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学习借鉴贵州、浙江等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经验,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土地资源、集体所有森林资源、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使用权入股等多种方式,转化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使用权股权化,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
2.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第二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推动会寻安三县与邻县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依托江西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结合江西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林业碳汇自愿交易项目作为抵消项目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建立健全林业碳汇交易市场。
3.构建自然资源管理机制。推进全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加强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监督管理。各选择1个乡(镇、场)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4.探索生态扶贫新模式。在低质低效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设立生态公益性岗位,建立贫困人口转生态护林员、农村保洁员制度。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贫困地区生态移民行动计划。推动发展花卉苗木、食用菌、药材等多种林下经济扶贫模式。推广光伏扶贫政策,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安装使用光伏电站。
1.加强高位推动。成立赣州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加快建立协调联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解决重大问题,加快制定《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20-2025)》。从加快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和苏区振兴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与省发改委等省直部门的沟通对接,积极争取上升为省级战略,列入省级生态文明试验区。
2.加大资金投入。资金不足,是制约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加强省、市统筹,用好国家对口支援等政策红利,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低质低效林改造、地方政府债券转贷等资金支持,争取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将东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予以延续,争取参照享受罗霄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补助政策,缓解县级配套建设资金压力。赣州市在分配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等资金时向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倾斜。采用直接补助和运用贴息、股权投资、设立投资引导资金、事后奖补等方式,加快扶持和引导会寻安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在会寻安三县率先实现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全覆盖,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帮助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建立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3.加大项目土地支持。实施重大项目三年滚动计划,加大对基础设施、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支持,争取部、省支持,倾斜下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和扶贫专项用地计划。
4.加大主题招商引智。围绕首位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举办会寻安生态经济区主题招商活动,着力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和一批“高精专”的产业链配套项目,加速优势特色生态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人才智力支撑,每年从会寻安三县选派生态经济领域的领导干部到国家部委、省直机关或沿海发达地区挂职或跟班学习锻炼。鼓励探索省、市属中职学校、企业与会寻安属中职学校联动发展机制,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