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月菲
(弥勒市渔业管理站,云南弥勒 652300)
本文对淡水鱼病害的防治方法进行介绍,为进一步推广、介绍淡水鱼病害的防治技术和最新动向,以期对淡水鱼养殖起到指导促进、作用。
我国的水产品在世界上产量最大,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水产品养殖量超过捕捞量的国家。我国淡水资源丰富,有纵横交错的河流和广袤的湖泊。因此淡水鱼类在我国水产品产量中占据着较大的份额,这就要求水产工作者,必须要掌握一些常见的淡水鱼病害的识别和防治技术。我国对于淡水鱼病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开始于20 世纪60 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淡水鱼病害防治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需要采取标本兼治的政策,做到治污和建厂的同步规划,同步进行;应该进一步改良我国的化肥和农药使用方法,改善使用结构,合理调整使用量。
绝对不能采用破坏环境、掠夺资源为代价的盲目发展方式,一味的追求产量的增长。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长盛不衰。
1)对淡水鱼养殖池塘的治理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池塘的大小选择要因地制宜,以0.27 ~0.53 hm2亩为宜,如果网具、机械等硬件设施良好,池塘的保水性好,池塘面积可以稍稍扩大。如若土质渗漏较为严重,需要使用薄膜铺地防渗,以及各种配套硬件设备情况较差,则池塘的面积不宜过大,选择0.13 ~0.33 hm2为佳。鱼塘治理工作的重点是池深,这需要每年对池底的淤泥进行一次清淤工作,以保证夏季池塘水位深度。由于北方气温偏低,水位深度应保持在2 m 以上,而南方气温偏高,池塘水位深度在2.5 ~3 m 为佳。
2)对于池塘养殖的消毒,通常采用的药物有生石灰、茶饼、漂白粉等。生石灰也是国际上最为通用和有效的药物之一。采用生石灰清塘,具有以下优点:能够杀灭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昆虫、病原体、青泥苔、野杂鱼等,以及一些根茎浅软的水草;生石灰遇水之后会生成氢氧化钙,之后会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池底,碳酸钙可以使池底的淤泥结构变疏松,进而改善池底淤泥的通气条件,产生加速细菌分解有机质的作用和效果,分解和释放出磷、氮、钾等元素,使池底的淤泥矿化;碳酸钙还能与水中的碳酸、二氧化碳等形成缓冲物质,保持稳定的水质pH 值,利于鱼的生活。生石灰还有助于水中的悬浮胶状有机物胶结沉淀到塘底,澄清水质;生石灰中的钙也可以作为鱼不可缺少的元素被利用。漂白粉一般多用于带水清塘。茶饼多用于浅塘,水深1 m 的浅塘,每亩施用茶饼50 kg,捣碎之后浸泡24 h,加水对池塘进行均匀泼洒。
1)对水库和湖泊等大型的养殖水域,应该由当地渔业主管部门和渔业组织共同制定科学的渔业开发和发展规划。
2) 要严格控制对三大水域“三网”的养殖总量。
3)对在水库和湖泊等大型水域从事养殖的人员,征收一定的渔业资源税和渔业增殖保护费,以便为这些水域的治理和消毒工作提供资金,保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制定相关的渔业生产法律法规,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强化渔政管理,走法制化渔业管理的道路。
由于各个水库和湖泊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也不可能像池塘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淤,但是在高温季节对水库或湖泊等大型养殖水域进行1 ~2 次的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也是很有必要的,有条件的也可隔几年对其进行1 次底部吸淤处理。
1)建好鱼函、鱼溜。
2)晒田要时短、水浅。
3)慎用农药、巧施化肥。
稻田养鱼的消毒工作应该在挖好鱼函、鱼溜之后,在灌水时进行,消毒之后再施基肥,等基肥药效消失之后放养鱼种。
1)预选工作要在亲鱼中普遍展开。鱼类的基因库十分丰富,种群的遗传基因属于高度杂合性,鱼类在自然界中都是自由交配的,因此,应该以某些性状作为指标,坚持进行人工选择,优化鱼卵质量。
2) 进行远距离雄鱼互换,引进新的遗传基因,提升品种数量和质量。
3)建立健全鱼类人工品种改善改良管理体系和优良鱼种基地建设。将选育、繁育、育苗、驯化、鉴定、供应、推广等纳入到人工品种改良管理体系之中,从而强化对鱼类种苗质量的管理工作。
1)从外地引进或购进鱼种、鱼苗或种鱼时,要经过严格认真地、权威地检验检疫,特别是对一些刚刚引进的新品种,应该加大关注力度。
2)检疫时应该先用肉眼观察鱼的体色、体型有无失调、体制肥瘦、游动状态、离群独游鱼的多少。
3)对一定数量的鱼进行抽样检查。从腮、体表、内脏各处取样,用显微镜仔细观察有无病原体。尤其是引进的种鱼,在进行鱼种繁育、鱼种出售之前必须对鱼体进行检验检疫。
4)发现病鱼苗,应该及时给予治疗,治疗之后再行出售。在养殖过程中,即使是健康的鱼也难免会携带一些病原体,因此鱼在进入市场之前必须进行检验检疫,防止不健康的鱼供应市场,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5) 在购买鱼苗、鱼种的过程中,必须经拉网、装卸、运输等环节,这些环节都会对鱼体造成伤害。鱼苗、鱼种下塘之前,必须要进行伤口的消毒处理,防止伤口感染,出现鱼的死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