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锦松
(景东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云南景东 676200)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近年来,景东县委、县政府领导一贯把如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放在工作的第一位,找路子,求发展,寻找能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景东县农业农村工作重点已转向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早日实现脱贫摘帽奔小康。蚕桑产业是一项适宜景东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攻坚产业利益联结工作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景东县近几年来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为全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以及脱贫工作进行助力。
景东县蚕桑产业的发展自1995—1997 年探索性种植开始,由景东县农业局成立蚕桑办进行试种试养。取得种养经验后,于2000 年成立了县蚕桑产业领导小组,主抓蚕桑产业的发展,当年栽桑25.33 hm2;2001 年栽桑846.67 hm2,养蚕105 张,产茧4.8 t,蚕农收入6.6 万元。2003 年6 月,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引入了景东佳浩茧丝绸有限公司,县人民政府与其签订了20 年蚕桑产业发展合作协议,通过14 年的不懈努力,国家、省、市、县投入蚕桑产业项目资金和财政资金4816.6 万元,公司累计投入产业建设发展资金上亿元,终见硕果。2003—2017 年累计生产鲜茧28 485.16 t,累计蚕农收入87 173.88 万元。2007—2017 年累计生产白厂丝4320 t,累计产值142 620.2 万元。
2017 年末,景东县共有12 个乡镇、114 个村、869 个村民小组、7572 户种桑养蚕,全县桑园栽种总面积达3463.93 hm2,投产桑园面积2666.67 hm2;共扶持蚕农建设地蚕大棚1328 间133 456 m2,小蚕共育室183 间62 950 m2,标准蚕房4506间约180 000 m2;2017 年养殖蚕种68 063 张,鲜蚕产量2892 t,蚕农鲜茧收入13 940 万元。平均张产量42.5 kg,亩产值3430 元,户均生产鲜茧382 kg,户均收入18 410 元。有千亩村 11 个,产鲜茧10 t 以上的组42 个、50 t 以上的村12 个,鲜茧收入5 万元以上的农户23 户。
1.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运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农业产业不断推进,依据丝绸行业的特点,借鉴国内外、行业内外的成功经验,构建起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良性运行模式。2003 年景东县蚕桑基地整体出让给景东佳浩茧丝绸有限公司独家经营20 年,景东佳浩茧丝绸有限公司是景东县境内独家经营扶持企业,负责蚕桑生产中物资的供应、养殖技术的培训、指导以及鲜茧收购、加工和销售,农户种桑养蚕实行合同生产、合同收购。至2006 年末,佳浩茧丝绸有限公司已在大街、锦屏、文龙、漫湾、林街、景福6 个乡镇建成日处理鲜茧能力1 万~2 万㎏的收购烘烤站。2017 年3 月,市委、市政府引入中国中丝集团公司,与佳浩集团公司合作成立中丝集团普洱丝绸有限公司,全面承接普洱市蚕桑产业生产经营体系。2017 年5 月,成立中丝集团普洱丝绸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丝集团景东丝绸有限公司,景东蚕桑产业发展步入新台阶。目前公司拥有员工299 人,缫丝厂10组4000 绪自动缫丝机进行生产加工;收烘茧站10个,蚕茧收烘、缫丝加工稳步健康发展。
2.景东县的蚕桑产业具备自然条件好、蚕茧产量高,丝质好,产品质量好、比较效益好、政策机遇好、发展前景好等有利条件,并且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积累了大量成熟技术,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特色产业。
1.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景东县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海拔高差大,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干凉同步、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5 ℃,年相对湿度77%,年均降雨量1086.7 ㎜,年均日照2131.6 h,年无霜期328 d,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桑树发叶早、落叶晚、生产快等特点。一年可养春、夏、正秋、晚秋四季蚕,且每季蚕只需30 ~32 d 即可上簇,比陆良、祥云等县提前2 ~5 d。由于具有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有利于桑叶干物质积累,叶质好,蚕茧质量高,茧大色白,丝长(单茧丝长1200 m),综合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劳动力资源充裕。景东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有农业人口32.6 万,劳动力19.6 万,而蚕丝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劳动强度不大,老幼劳动力均可参与生产。景东县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并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3.土壤资源丰富。景东县土地总面积4466 km2,实际耕地面积3 万hm2,因此蚕桑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4.蚕桑业基础好。景东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缺乏第二、第三产业的支撑,蚕桑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景东特点的蚕桑生产体系,蚕农有了一定地种桑养蚕技术和经验,建立了一批基地乡(镇)、重点村和专业组,培养了一批养蚕技术人员和蚕桑专业户,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大规模开发蚕桑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桑园面积大。蚕茧增产潜力大,经济效益前景好,景东县坝区桑园进入盛产期后,每亩产叶量可达2000 ~2500 ㎏,按每张蚕种用叶600 ㎏计,1 亩桑园可养蚕3 ~4 张;山区桑园进入盛产后,每亩产叶量可达1000~2000 ㎏,可养蚕1.5~3张。
1.由于市场经济宏观影响,蚕茧价格随市场波动大,当遇到市场疲软价格下滑时,农户心里有压力,部分效益较差的养蚕农户会丧失信心。
2.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够得力。
3.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培训、指导相对滞后。
4.桑园种植区域分散,管理粗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
5.蚕桑产业化发展的体系还不够健全。
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加快发展蚕桑产业,是今后全县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加大财源培植的一项重点工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整合力量,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局具体负责全县蚕桑生产的布局、技术指导、措施落实等工作;所有种桑养蚕乡(镇)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配备技术人员专抓蚕桑产业。
2.精心组织,层层落实。根据总体规划,制定切实可靠地管理办法和措施,把基地建设的任务落实到乡(镇)、村、组、户,并签订责任书,制定奖惩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国家政策及市场动向,正确引导农户稳步发展蚕桑产业。
要做大、做强、做优蚕桑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科技兴桑之路。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抓好技术培训,提高蚕农的种养水平。采取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统一技术、统一要求的培训办法,依据生产进程,重点进行桑树高产栽培技术、小蚕共育技术、省力化养蚕技术、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与宣传。聘请有关专家授课、指导,提高蚕农蚕桑生产的理论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对蚕农的技术培训,确保各项科技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提高蚕桑生产者的素质与科技水平。
2.积极推广新品种。抓好蚕桑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充分显示新品种桑树的培育增质效益,全面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经实践证明,目前景东县饲养的蚕品种主要以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病强等优点的青松、皓月最为适宜。
3.加强新技术推广。要加强人力、物力投入,重点推广小蚕共育、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格蔟上蔟、蚕桑综合利用、省力化高效种养五项技术,提高种桑养蚕的整体效益。
一要健全蚕桑技术推广体系,建成县、乡镇、村、组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局要配备专业蚕桑技术辅导员,种桑养蚕村配有蚕桑生产辅导员,重点组有蚕桑示范大户。二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对生产技术落实程度和科技人员工作成效的考核管理办法,增强蚕桑专业技术力量,蚕桑技术人员要做到管桑服务到园,养蚕服务到户,售茧服务到站。
蚕桑生产要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加大宣传无公害种桑养蚕知识,提高无公害蚕桑生产的自觉性。严禁桑区、蚕区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桑园科学种植方法,使用生物有机肥、农家肥;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1.建立县蚕桑产业专项发展基金。为加大对蚕桑产业发展的支持,重点加大对桑苗、小蚕共育室、方格簇、培训等项目的资金扶持,给予养蚕农户专用蚕房建设贷款贴息。
2.广泛筹集资金,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投入。一是争取财政资金对蚕桑产业基础设施投入,如良繁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桑园基础设施等体系的建设。二是引导生产者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水平。三是制定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汇集社会资金力量,夯实蚕桑产业基础。
3.积极争取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生态农业综合开发,云南省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高稳产农田建设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形成合力加快发展,走以项目促产业,以产业抓发展的思路,促使景东蚕桑产业的稳步发展。
蚕桑生产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统筹兼顾,与时俱进,提高效益,促进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确保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是要正确处理公司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尤其是企业把经营、加工环节的一部分利润最大限度地返还给农民,真正让农民得利。二是要加强合同管理,把利益机制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建立仲裁机制,认真处理纠纷,保护各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三是激励蚕农提高科技意识,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蚕桑专业大户、小蚕共育户给予大力扶持,对有突出贡献的要给予重奖。着实把景东县蚕桑产业做大做强。
景东佳浩茧丝绸有限公司要立足于景东蚕桑产业发展大局,切实抓好技术服务、物资供应、鲜茧收购和烘茧工作。筹集收购资金,坚决杜绝打白条的现象再次发生。研究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开拓创新市场能力,延伸产业链。增加手工制作蚕丝被数量和提高销售能力,维护和促进景东县蚕桑产业的良性发展。做好糊状叶绿素萃取生产,收购蚕沙生产加工蚕沙有机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延伸蚕桑生产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企业效益和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