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效、问题及对策

2019-12-09 18:51马艳兰刘梦然杨榆梅
云南农业 2019年11期
关键词:标准化农产品监管

马艳兰 ,王 磊,木 霖,刘梦然,丁 强 ,杨榆梅

( 1.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昆明 650201;2.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昆明 650224;3.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测试综合中心,云南昆明 650201)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产业要兴旺,质量是保障。实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域覆盖、全程监管、全程可追溯的重要抓手。2014-2016 年云南省先后从省级安全县中择优推荐了10 个县参加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砚山县、凤庆县、元谋县获得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命名。麒麟区、马龙县、师宗区、广南县、宾川县、嵩明县、瑞丽市获得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命名。本文详细梳理了云南省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的做法和经验,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常抓不懈的对策和措施,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农业部门把握矛盾变化,适应形势发展的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当前,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风险隐患仍然存在,农药、兽药残留超标,产地环境污染问题在个别地区、品种和时段还时有发生。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产业要兴旺,质量是保障。要着眼于强化监管服务,着力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乡村产业兴旺夯实基础。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为推动创建县工作有效落实,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格局,严格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择优申报优中选优的申报程序。厅分管领导多次带领厅农质监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开展专项调查督导,确保创建工作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资金到位、人员到位、成效到位。一是2017 年6 月北京双安双创成果展,云南省及时组织全省13 个州(市)、县(市区)的10 个国家级、15 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分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领导、质监管科长、综合执法大队队长等共计90 人参加了成果展。二是在2017 年8 月召开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厅主要领导、分管厅领导亲自参会,会议上砚山县、宾川县进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三是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提炼形成了砚山县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经验做法,以《云南农业简报》(第11 期)的形式上报省委、省政府和印发全省农业部门,提升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二)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10 个创建县均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创建责任落实到岗,具体任务具体到人。每个创建县农业农村局设立农质股或加挂农质股牌子,设置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增加政府财政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预算,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各部门及乡(镇)绩效考核内容,构建形成了“县级政府负总责、乡镇有机构、监管到村社、经费有保障、检测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如砚山县每年安排财政预算经费98 万元用于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能力建设和无害化处理。

(三)全面抓实生产主体责任

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名录和“黑名单”制度,把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畜禽屠宰企业全部纳入监管范围,责任告知率、培训率均达到100%。严格落实生产主体质量公开承诺、生产记录、禁限用农兽药管理、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兽药休药期、屠宰企业产品流向登记等制度。将主要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管平台,逐步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的目标。

(四)全面强化市场监督管理

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职能、有经费、有装备、有制度”的“六有”要求,加强县、乡、村三级监管检测体系建设。对生产经营农资、农兽药、饲料、水产品的企业(个人),实行申报、审批、许可、备案制度,并纳入监管名录。强化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信息平台。广南县的553 家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全部纳入了监管信息平台管理。

(五)全面推行标准化绿色生产

创建县制定了主导产业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创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如砚山县制定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出口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外销商品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宾川县加大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示范推广,积极开展食用农产品病虫害绿色防控及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以水果果实套袋技术、葡萄避雨控病技术、“三诱”技术为主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初见成效。凤庆县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创建,累计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6.89 万hm2。

二、取得的成效

(一)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取得成效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县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批3 个创建县,创建前仅元谋县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占比2%,其余2 个县不占比重。创建后3 个县均列入考核体系。第二批7 个创建县,在考核体系中的平均比重从2.64%提升到7.36%;财政预算的资金也不断提高,从394 万元增加到1278 万元,增884万元。其中第一批从157 万元提高到689 万元;第二批从237 万元提高到589 万元。

(二)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

监管(协管)队伍不断扩大,从创建前的947人增加到创建后2345 人,增1398 人。其中第一批从193 人增加到577 人,增384 人(县级增20 人,乡级增15 人,村级增349 人);第二批从754 人增加到1768 人,增1014 人(县级增60 人,乡级增221 人,村级增733 人)。监管机构的乡镇数不断增加,从101 个提高到116 个,增15 个。其中第一批从33 个提高到44 个;第二批从68 个提高到72 个。

(三)检测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

县级检测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定性检测从创建前的27 226个样品增加到创建后的47 920个样品,增20 694 个;定量检测从2553 个样品增加到13 454 个样品,增10 901 个。其中第一批定性检测从8126 个增加到10 700 个,定量检测从1763 个增加到11 150个;第二批定性检测从19 100 个增加到37 220 个,定量检测从790 个增加到2304 个。乡镇级检测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从29 045 个增加到70 350 个,增41 305 个。其中第一批从9800 个增加到27 800个;第二批,从19 245 个增加到42 550 个。

(四)农业标准化推进取得新突破

“三品一标”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从创建前的301 个增加到创建后的414 个,增113 个。其中第一批从97 个增加到154 个;第二批从204 个增加到260 个。“三品一标”产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不断增加。第一批从71.68%增加到75.10%;第二批,从21.66%增加到44.19%。“三园两场”数量不断增加,从23 个增加到48 个,增25 个。其中第一批从3 个增加到18 个;第二批从20 个增加到30 个。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占生产基地总面积的比例不断增加。第一批从25.83%增加到65.90%;第二批从20.93%增加到36.67%。标准化生产园(场)个数占生产园(场)总个数的比例不断增加。第一批从33.34%增加到72.23%;第二批从25.93%增加到43.19%。

(五)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取得新突破

纳入追溯平台管理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个数不断增加,从创建前的26个增加到创建后的103个,增77 个。其中第一批从1 个增加到22 个;第二批从25 个增加到81 个。纳入监管信息平台管理的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个数不断增加,从208 个增加到1104 个,增896 个。其中第一批从92 个增加到101 个;第二批从116 个增加到1003 个。

(六)执法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

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次数不断增加,从创建前的495 次增加到创建后的945 次,增450 次。其中第一批从264 次增加到553 次;第二批从231 次增加到392 次。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次数不断增加,从296 次增加到656 次,增360 次。其中第一批从114 次增加到247 次;第二批从182 次增加到409次。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人次不断增加,从42 936次提升到84 314 次,增41 378 次。其中第一批从11 908 个增加到33 300 个;第二批从31 028 个增加到51 014 个。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监管体系不健全

创建县的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虽然已经设立,但人员不到位、经费不充足、在编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的现象仍然突出。检测设备简单、检测场所简陋、检测手段落后的困境还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综合执法队伍建设、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全部的创建县虽然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但存在着在编人员少、执法力量薄弱的问题。

(二)推行标准化生产难度大

云南农业种植区域广阔,生产规模较小,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又大,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形成统一规划指导,难以满足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的要求,增加了推行标准化生产的难度。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主动学习种养生产技术的热情不高,生产以一家一户为主,适度规模的农业发展模式尚未形成,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难以落实到位。

(三)执法难度大成本高

执法人员专业知识匮乏、执法范围广、执法手段少、执法设备和装备差,执法工作效率低、效果差。执法对象情况复杂、法律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全适应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执法办案成本高。

(四)社会共治格局尚未形成

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虽然由政府统筹,但也需要县、乡、村三级职能部门共同按职能分工协作推进,需要生产经营者、新闻媒体、消费者共同参与。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农产品生产涉及面广、产业链环节多,在创建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职能履行不到位的情况,食品安全人人参与、各个有责的社会共治格局尚未形成。

四、对策和建议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是打造标准化生产、全程监管、体系建设、社会共治等综合展示和示范的样板区,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建议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一)加强监管和执法体系建设

云南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晚、基础差,省、市、县、乡虽然设立了监管机构,但县、乡监管机构大多数只是挂了牌子,绝大多数县级的监管机构只有一名兼职工作人员,普洱市的大多数县、区甚至没有挂牌设立监管机构;乡级虽有2 名兼职人员,但经常被其他工作占去工作时间和精力;多数行政村还没有协管员。基层缺人员、缺经费、缺手段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虽然全省90 %的州(市)、县(市、区)已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但人员编制不足,并且大多为兼职人员,执法力量弱,极大制约了执法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检测能力提升

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项目实现了州(市)、县(市、区)级全覆盖,但检测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存在着检测机构编制不落实、检测人员不到位、经费不足等问题,制约着检测机构工作的开展和功能的发挥。

(三)加强监督抽查、风险监测的力度

按照“一业一策”理念,持续扩大风险监测的农产品种类,增加监督抽查、风险监测经费的安排力度,提高农产品监督抽查品种、密度、批次,帮助发现问题,实施检打联动,提高检打联动的靶向性,不断提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能力。

(四)加大财政经费投入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和前提,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打造云南省“绿色食品牌”的需要,更是保障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法律有规定、政策有要求、群众有愿望,各级政府应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标准化农产品监管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标准化简述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