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会使人类蜕变为“恒温动物”吗?—读尼尔·波斯曼的《技术垄断: 文化向技术投降》

2019-12-09 14:58文=禾
现代国企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尼尔人类文化

文=禾 刀

技术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人类对技术的依赖必将更加强烈,这意味人类祖先积累的自然生存本能也会加速消退。加之技术本身既缺乏“道德”内核,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完美,那么各种技术难以避免的缺陷,会不会聚少成多,最后因耦合效应放大缺陷,至而成为孕育技术垄断的土壤?

没有人比家长更能体会到咄咄逼人的技术所带来的伤害—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眼花缭乱的智能手机游戏缺乏自控力—孩子们就像是智能时代的“小白鼠”,因为手机,家长与孩子间的矛盾越聚越多,最后如火山爆发滑向极端的例子亦不鲜见。然而,尽管许多家长对此深恶痛绝,但技术界依旧麻木不仁,反倒在追求更能令人着迷的软件上一路狂奔。作为美国媒介环境学派精神领袖人物的尼尔·波斯曼1992年推出的这本《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志在给那些技术狂热者一记闷棍。书中,尼尔痛陈技术垄断就是“文化的‘艾滋病’”,直陈“技术垄断是对技术的神化,也就是说,文化到技术垄断里去谋求自己的权威,到技术里去得到满足,并接受技术的指令。”

切断了人类与自然间的直接联系

技术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尼尔的答案是肯定的。尼尔预见到了技术的快速发展,但无法想象技术带来的深刻变化。别只顾指责孩子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成人对手机的迷恋亦走火入魔。

毫无疑问,技术发展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技术让人们越来越便利的同时,也让人比以前更加忙碌,压力也更大。过去尚有余暇与爸妈在一起吃饭聊天,现在得“找点空闲”,才能“回家看看”。

尼尔认为,技术垄断将会导致“信息的失控、泛滥、委琐化和泡沫化使世界难以把握。人可能沦为信息的奴隶,可能会被无序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死”。今天的现实早已应证了尼尔的预言:十几年前信息尚属稀缺品,反窥当下,信息早就泛滥成灾。美国统计学家纳特·西尔弗曾在《信号与噪声》一书中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人类一天创造的内容甚至超过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内容”。

今天技术对人类深度影响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人开车跟着导航走,结果掉进沟里、闯进田里,更有甚者卡在铁路上。随着5G时代的快速切入,无人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未来会将越来越多的工作交给智能机器,自此也进一步切断了人类与自然间的直接联系。

如同温水煮青蛙,技术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人类对技术的依赖必将更加强烈,这意味人类祖先积累的自然生存本能也会加速消退。未来的人类也许会蜕变为一种严重依赖各类技术的“恒温动物”,整日龟缩在技术打造的“恒温箱”里。

周围满是独眼龙似的先知

许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前往医院看病,哪怕一个极为普通的病,医生也会开一大堆化验单。患者认为这是加重医疗负担,但站在医生角度,只有穷尽这些手段,才可能逃避误诊漏诊的医疗责任。尼尔借此案例导出,技术正在影响并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即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再从人性本身出发,而是基于技术角度的考量。当人性让渡于技术,意味技术正朝着凌驾人类的方向肆意狂奔。

就技术如何改变人类的思维,尼尔打了几个形象的比喻。“1500年,即印刷机发明之后的50年,欧洲并不是旧欧洲和印刷机简单的相加。电视问世之后的美国不只是美国加电视的美国”。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是旧技术与社会的脱钩,新思维的嵌入。过去我们有辆自行车就觉得已经够快,现在坐上了高铁,还希望研制出跑得更快的高铁,“快”字内涵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也快速颠覆着我们的原有生活习惯。

尼尔指出,“每一种工具里面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偏向,也就是它用一种方式而不是用另一种方式构建世界的倾向,或者说它给一种事物赋予更高价值的倾向;也就是放大一种感官、技能或能力,使之超过其他感官、技能或能力的倾向”。新技术的思维误区,根本一点在于人类对技术的选择性审视。在资本的助推下,技术收益被放大,其负效应则被淡化或者无视,尤其是对人文影响的负效应。因之,尼尔的批评尖锐刺耳:我们身处狂热特乌斯们的包围之中,周围满是独眼龙似的先知,他们只看到新技术之所能,却看不到新技术帮倒忙的后果。

也许有人会质疑,每个人自呱呱坠地之时起,便陷入技术包围圈之中,难道过去就没有技术垄断忧虑吗?这当然是尼尔思考的问题之一。尼尔将人类技术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对三个阶段,尼尔作了清楚的界定,即“工具使用文化从远古到17世纪,技术统治文化滥觞于18世纪末瓦特的蒸汽机的发明(1765年)和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1776年),技术垄断文化滥觞于20世纪初”。尼尔把当时已经高度发达的美国看成是“唯一的技术垄断的文化”,并断言,未来将有更多国家会加入这一阵营。

无论是工具使用还是技术统治时代,技术与人类还是依附关系,人类主导地位牢不可撼。技术垄断时代则不同,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早就打乱了人类既有想象空间,许多时候人类来不及思考,新的技术已经铺天盖地而来,新技术正在悄然占领主导地位,而人类也在悄然沦为技术的“奴隶”。至于技术垄断之后还有什么文化,尼尔没有进一步交待,也许在他看来,如果技术垄断趋势不加以扭转,人类将会被技术套牢,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上,所有技术是对大多数规律的观察总结,也就是说没有百分百的技术。或者说,基于概率学,大多数总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不过,对这种大多数,曾出版《概率论》的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并不认同,反倒认为,“概率的本质是不同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一个确定的东西,更不可能是基于不简单的数字来衡量。要理解概率,只能诉诸理性,而归纳得到的信息充其量只能为理性的信念提供参考,而不能成为概率本身”。

尼尔担心,技术垄断有朝一日成为颠覆人类的奇点。确实,既然没有技术能够做到百分百的完美,那么各种技术难以避免的缺陷,会不会聚少成多,最后因耦合效应放大缺陷,至而成为孕育奇点的沃土呢?

技术垄断的故事没有一个道德核心

尼尔的这一论断掷地有声。在他看来,技术垄断过于“强调效率、利益和经济进步。”当技术与这些赋予所谓文明或幸福内涵的指标紧密联姻时,彼此便会唇齿相依,抱团发展,至而忽视技术应当蕴含的人文内涵。

尼尔忠告人类,“一种新技术的利弊长短不会势均力敌”。关键还在于,许多时候人类对于新技术利弊并没有真正做好思想准备,人文学科没有跟上新技术发展节奏。如核技术既可以为人类带来难以想象的清洁能源,同时也可为人类的自我毁灭埋下祸根。虽然核能和平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国核武库表面也得到控制,但核扩散风险始终未见消减,核武技术发展也从来没有停歇。

再比如,短短数十年,互联网技术发展实现了巨大飞越。回过头看,互联网所带来的似乎只有技术二字,互联网本身对于其可能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自制力,如前面所讲的令无数小孩深陷其中的手机游戏。前几年,社会对网瘾少年尚且给予高度关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问题虽然有增无减,质疑声音却已消停。

对于人类正在堕入的技术垄断魔症,尼尔认为当务之急是重建人文学科,让“人文”二字成为技术发展的内核,这也就是尼尔所说的“道德核心”。为日新月异的技术装上“道德”内核,让技术充满浓浓的人性温度,这是尼尔所期待的未来。尼尔告诫世人,当“我们容许一种技术进入一种文化时,就必须要瞪大眼睛看它的利弊。”

这种审视思维不只是当前流行的所谓可行性研究,而是上升到人文学科层面。不过,现实的最大困难在于,着重于精神修炼的人文学科对许多人而言似乎太过虚无缥缈,反倒是沉甸甸的物质更实在也更令人有一种拥有的冲动。

困难很大,但至少我们开始正视这一难题。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在技术发展的同时,需要有人放慢脚步,静心思考。只要人类没有放弃思考,文化向技术投降的那种新世界就不太可能出现。x

猜你喜欢
尼尔人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一个小奖品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谁远谁近?
尼尔丝历险记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