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梦的升华
——漫谈锡剧《三三》对原著的改编

2019-12-09 11:46许丽雯
影剧新作 2019年4期
关键词:锡剧少爷原著

许丽雯

许丽雯:江西省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童孟遥

小说《三三》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读之如诗画一般,处处充满了轻松灵动的乡土气息,余韵无穷,全篇就像一个忽之而来又忽之而去的朦胧梦境。所以有评论家说,从戏剧的角度来看,《三三》不是一篇适宜于改编的作品,因为文学语言审美个性化程度愈高的小说,愈难戏曲化。

但实际上有编剧、导演慧眼识得这个故事,认为《三三》其实很适合搬上台来改编成戏剧。事实也证明,根据沈从文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创编的大型现代锡剧《三三》就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先后两次斩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成为江苏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2017年作为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特邀演出剧目,走进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这部传统地方戏与文学名著完美融合的艺术精品,赢得了戏剧界专家、沈从文先生家人以及北大学子的纷纷点赞。

原著《三三》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在一个夏天的黄昏,“苗条如一根笋子”的15岁少女三三,在杨家碾坊的小溪边不期然遇到了从城里来乡下养病的白脸少爷,管事先生似假还真的让少爷娶了三三的笑话以及母亲对女儿婚姻不着边际的浮想,使这个懵懂的乡下女孩从此有了朦胧的心事,然后突然少爷病死了,生活又回到了过去的状态,但女孩又好像有了点变化。散文化的叙事风格使得小说情节格外淡化,而这一点点的故事元素是无法撑起一部需要演出两个多小时的戏曲的,所以需要编剧和导演、主演乃至整个创作团队对其做出个性的、具有独特新意的艺术再创造。

首先,编剧对原著在主题上有作变动。虽然与小说原著一样,锡剧《三三》是一部讲述梦想的戏剧,但剧中三三对于少爷的向往没有简单地用爱情来解释,她天真烂漫的外表下隐藏着对梦想追求的不屈不挠。在剧中,城里来的少爷使三三看见了外面世界的一点美好的影子,这使得她对城市有了好感和好奇,她向往着城中的图景,想识字,想跟随一个人,想走出大山,这与原著中三三和母亲共同想象出来的滑稽古怪的城市很不同。

“与其说少爷是三三爱情的启蒙者,不如说他承担着思想启蒙者的作用。”导演韩剑英在谈创作时表示,三三从少爷手中获得了书本,也获得了新世界的入场券,书代表着文明科学的外部世界。

所以说,锡剧《三三》从原著小说反映乡下人关于城市的稚拙遐想以及对城市生活又好奇又排斥的矛盾心理转变到剧本中对城市文明的进步性和光明性给予明确的颂扬这一主题上来。

在听闻少爷死讯的时候,三三在悲痛之余并没有表现出万念俱灰之感,反而用清亮高亢的嗓音唱出“少爷呀,你已将三三来改变。三三如何回从前,山水不变人已变”的呼声。此刻,爱情悲剧已经让位于思想觉醒这个始终贯穿于当代中国发展全过程的重大课题。导演韩剑英说:“就这个意义而言,三三的追梦有了更为普遍的社会意义,她手握书本叩问苍天的姿态中浓缩着无数人的身影,是对追梦者们无言的礼赞。”

但是,总体上来看,锡剧《三三》仍然忠实于对原著主题精髓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剧本在主题上仍保留了对乡村生活的田园诗式的赞美。编剧杨蓉希望观众能在锡剧《三三》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她尽力将这部剧写得带有泥土味、散发露珠香、如同溪水流,以便让每个观众寻找和回味自己记忆中的乡愁,从而唤醒传统且永恒的真善美。这样的创作初衷是和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有一种整体主题上的契合和共鸣。

锡剧《三三》通过改编者的历史睿智、文化眼光和审美才华,把原著的独特价值成功地以锡剧的艺术形式在舞台上相当完美地呈现出来,使这个发生在乡村角落的故事,真正地具有着历史剧般的宏大感和散文诗似的诗性美。

现代戏题材具有历史剧的艺术震撼,需要创作者深刻地感知并体味历史发展的经验与趋向,并且懂得借用艺术的手段来强化和提炼历史认知。《三三》不是历史剧,但是剧作家却从最普通的乡村视野,将历史发展所具有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呈现出来。

其次,整部剧在故事情节上的扩容。原著故事情节简单,主题在剧本中有所变动和提升后,相应要求在故事内容上有所增加和润色。据此,编剧杨蓉增加了一个原著小说中没有的人物桃子以及围绕这个人物展开的悲剧故事。

关于这一内容的扩张,其实还是编剧在原著中发现了一些可以展开来去写的细枝末节。原著里有提到杨家碾坊所在的寨子里有一户人家要嫁女儿,这个影影绰绰的、算不上人物的影子大概就是编剧构思出桃子的一个萌芽,由此生发出这个恋上了城里人的姑娘,被家人带回来安排嫁给不喜欢的乡下人,最终走向了发疯的整个情节副线。

“桃子是一个象征性人物,暗示着三三的另一种命运的可能性。她始终是剧中的一抹暗色,但她的存在又冲淡了沈从文小说一以贯之的对于城市的讽刺情调,加强了乡村与城市的内在联系。”杨蓉表示。

其实这一情节副线的增加,是因为在编剧杨蓉看来,小说《三三》最打动读者之处,不是城市与农村孰是孰非的争论,而是作品本身与自然对话、与山水对话的人文情怀。

剧作用她的爱情悲剧告诫人们,追求未知生活与梦想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将遭遇到各方各面的阻挠。编剧在《三三》中加入这样的角色,希望用非理性的言语来揭示一些真理,从而适当地增加剧作的厚度。

因此我们说锡剧《三三》并没有将改编重点放在城乡文明的对立上,而是凝练了小说原有的人性之美与自然之趣,让这个虚无缥缈的梦变得实实在在,也让少女三三几不可察的情感涟漪转变为积极、活跃、动态的追梦之举。

第三,剧作还增加了一些三三心理状态变化的描写,即少女的成长。在保留了三三懵懂的少女情怀的同时,剧本开始让她成为一个逐渐变化的戏剧人物。

在剧本里,三三从少爷穿的白西装、少爷的白脸庞、少爷读的书和少爷口中讲的城市以及城里来的女看护带给她的外面的新奇世界,慢慢对城市文明由心理抵触到好奇接近,由暗自羡慕再到决心投入的这样一个心理变化和行动过程。正因如此,三三对少爷的懵懂感情就不仅是情窦初开的一种表现,更是对未知的城市文明向往的一个情感转移。戏最后,妈妈喊三三回来,三三自言自语地说:“三三不回来了,三三回不来了……”

所以说锡剧《三三》对原著的改编时,懂得必须首先把小说原著 的美学价值、认识价值及其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吃透、消化透,然后加以粉碎,留下一堆闪烁着原小说艺术精灵的、未经加工的创作元素,再按戏曲的审美创造规律利用这些元素重塑一座戏曲的艺术之山。

如此这般,这样的改编不仅没有破坏清凉优美的梦中原本蕴藏的人文情怀,反而让三三这个虚无缥缈的梦得到升华,也点出了积极追梦的时代精神。

总而言之,观大型现代锡剧《三三》,让人真心佩服改编者的历史睿智、文化眼光和审美才华,把小说《三三》的独特价值成功地以锡剧的艺术形式在舞台上相当完美地呈现出来,创造了从小说的文学思维到戏曲的视听思维的转换的、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成功经验。

锡剧是一种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戏曲剧种。《三三》在剧种本体魅力基础上,竭尽所能地营造出了人们与乡村环境和谐与共、相得益彰的美感。全剧又用丰富的舞蹈语言塑造人物,传达感情,用情、用心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剧作家杨蓉、导演韩剑英、主演董红与江苏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的创作团队,借助锡剧这一古老声腔艺术,共同创作出崭新的锡剧《三三》,演绎成一部让人动容、让人动情、让人动心的好戏。

导演韩剑英评价锡剧《三三》:“它以平实的农村小故事向今人展示了小主人公三三的小梦的美好,引发世人对当今社会与人生的反思,并折射出每个人具体而微小的个人梦将会汇集成美丽宏伟的‘中国梦’!有梦想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

文学家总说,《三三》是沈从文执着追寻自己的“诗学的梦想”,是虚无缥缈、脱离现实的梦幻。但实际上是沈从文“把‘现实’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用文字很恰当记下来的人事”小说创作观念的实践之作。

锡剧《三三》就是对《三三》创作初衷的最好的诠释,感谢剧作家杨蓉、导演韩剑英、主演董红与江苏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的创作团队让我们有机会再一次地感受经典,实现了沈从文先生笔下一个清凉优美梦的升华。

(本文获锡剧《三三》征文大赛优秀评论提名奖)

猜你喜欢
锡剧少爷原著
宠物学园之豪少爷的箭 3
宠物学园之豪少爷的箭②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江苏锡剧文化登陆香港、澳门
鸟少爷与小跟班
水家乡
琵琶记
绿牡丹(下)
锡剧音乐在锡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标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