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萍
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对声乐艺术的需求日益增长,声乐教学逐渐成为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实践,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新机遇。面对日渐兴起的声乐演唱市场,如何推动声乐演唱教学改革创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是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荣春梅的《声乐演唱理论与舞台表演实践》一书聚焦声乐演唱理论与舞台表演实践,探讨了声乐演唱风格、声乐演唱中情绪的应用、声乐演唱中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声乐作品的艺术理解及舞台表现等方面的内容,逻辑结构严谨清晰,内容体系完整丰富,行文流畅,举例精妙,对高等院校声乐专业学生教育和培养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该书共有七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在追溯了美声、民俗和通俗三种唱法历史渊源的基础上,从文化学、实践技巧和演唱风格等方面,比较了三种唱法的异同,指出了三种唱法的个性化与融合化;第二章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声乐演唱的风格,研究了声乐演唱中风格的历史性特征和民族性特征表现,指出演唱风格所展现的审美价值与传承的文化意义;第三章分析了声乐演唱中情绪的应用,认为演唱情绪是声、形表现的灵魂和生命,也是声乐艺术表现的一把钥匙,指出演唱者需要对演唱情绪进行理性调控;第四章探讨了声乐演唱中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认为有效地进行声乐艺术活动,要把握歌唱者肌体生理与心理的结合,从而再现声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情节;第五章从艺术理解与舞台表现两个层面分析了歌唱者对声乐作品的把握,指出歌唱者要全面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风格,进而完美实现舞台表演;第六章探讨了声乐演唱中的舞台表演问题,包括舞台表演的特征、过程和技巧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舞台实践表演课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第七章着重研究了舞台表演实践中的动态性表演,指出声乐教学不能过度强调歌唱部分而忽略学生的“舞台感”。
该书对声乐演唱教学中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完整地探讨。一方面,对声乐演唱中的基础理论(包括唱法流派、演唱风格等)进行了详细论述,让从业人士“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从声乐演唱的实践层面,分析了声乐演唱中的情绪应用、心理活动、生理机能、舞台表演等重要操作性细节,对声乐演唱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基于当前声乐演唱教学的基本情况,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在开展声乐演唱教学中应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
其一,在理论教学层面,要通过对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的深度解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和艺术素养。作为一种音乐的艺术,声乐演唱的发展深受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然而,部分高等院校在开展声乐演唱教学中,对学生历史与文学知识的教育是相对缺乏的,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歌唱风格,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品味和艺术素养的提升。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历史和文学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清楚地知晓不同唱法的历史渊源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不同声乐作品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烙印,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不同作品的节奏旋律、歌词意境以及作品创作者所寄托的情感思想;学生则要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吸取哲学、历史、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格调,提升对不同声乐作品的理解力、感悟力,进而在演唱中呈现更好的艺术效果。
其二,在实践教学层面,要通过对舞台表现和舞台实践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表演素养和歌唱风格。一些高等院校在开展声乐演唱教学中,比较注重对歌唱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行严格的训练,而对学生的演出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较高的重视。应当说,上述做法有其合理之处,毕竟声乐演唱要以好的歌唱作为基础,歌唱是核心的部分。然后,声乐演唱是一个整体,不仅仅是“唱”,而且需要“演”,因为只有实现“唱”与“演”的有机融合,才能使得声乐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舞台实践的应用,根据不同学生的实践演出情况制度出不同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的曲目制定不同的表演模式;学生则要深化对不同曲目的艺术理解,加强体态与舞蹈学习,不断调整自己在舞台上的肢体动作,并探寻出属于自己的演唱风格和动作表达。
作为声乐演唱教育实践的主要阵地,高等院校在培育和挖掘声乐演唱人才、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声乐艺术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发挥重要作用。高等院校要紧紧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主动迎接社会需求,不断探索和改革声乐演唱的知识体系、教学模式和实践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声乐演唱技巧,让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推动我国声乐演唱艺术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