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7—8月苏德双方进行的库尔斯克战役(苏联称“库尔斯克会战”),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战,也被军事史家公认为二战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对于二战的进程和结局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此役,希特勒的作战企图遭到彻底粉碎,苏德战争的进程实现了根本转折,因此也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苏军之所以能取得这场战略性战役的胜利,其周密的战前情报准备及作战实施过程中准确及时的情报支援功不可没。正如库尔斯克战役总指挥朱可夫元帅评价的:“多亏苏军情报机构1943年春季的卓越工作,我们才在夏季攻势之前掌握了德国军事集团的一系列重要情报。……情报机构的卓越表现是保证这次伟大会战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①Пpoхopoв Д.П,Paзвeдкa oт Cтaлинa дo Пyтинa.CПб.: Heвa.2005.cтp.200.
1943年2月初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苏军乘胜反攻,从德国占领军手中夺取了诸多战略要地的控制权,包括高加索地区、库尔斯克地区、别尔哥罗德地区和哈尔科夫地区,德军在苏联南部的处境日趋恶化。2月19日,希特勒命令曼施坦因指挥重新组建的南方集团军群向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军发起反击,3月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苏军被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域,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②突出部也叫弧形地带,是突入敌方战线的一部分。一方面,突出部在进攻时是有利的出击阵地,可左右开弓打击敌人;另一方面,在防御时却会因两翼暴露而容易被敌方从概况切断而陷入敌人的包围圈。。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北面,德中央集团军群控制了奥廖尔附近的突出部;在南面,德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了别尔哥罗德地域;突出部内是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库尔斯克突出部在德军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长达175公里的口子,深入德军阵地达到140公里,它就像插入德军防御线的一个巨大的拳头,对其整个防线构成严重威胁。
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正面防线有250公里,其根部却只有70公里。更为重要的是,库尔斯克突出部两翼的根部分别是战略交通枢纽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便于坦克机械化部队机动,这就为德军大规模集中使用坦克兵力、从根部切断苏军突出部的兵力集团提供了地形上和战场态势上的有利条件。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签署了德国最高统帅部拟定的第6号作战命令(代号“堡垒”)。德军的企图是:“从北部和南部沿向心方向同时实施进攻和突击,围歼苏军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大量兵力。而后,粉碎抵近的苏军战略预备队,切断顿河上游,以便或是再次抵达伏尔加河一线,或是从南部威胁莫斯科。”①[俄]M.A.加列耶夫:《军事历史战线的斗争》,陈学惠等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82页。对德军来说,“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实施的代号为‘堡垒'的攻击行动是夺取东线主动权的最后机会,它的失败将彻底粉碎德军夺取最后胜利的希望”②[美]邓肯·安德森:《第二次世界大战七大战役》,李清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5页。。为此,德军展开积极的准备,甚至下了最大的赌注。为弥补兵员的不足,德国于1943年实行全国总动员,征召了200余万人。至1943年7月前夕,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共调集了3个集团军和1个战役集群(苏德战场共有12个集团军和5个战役集群)、7个步兵军和5个坦克军,在它们的编成内共有50个师(34个步兵师、16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在库尔斯克城下集结了70%的坦克兵团,这些军团和兵团拥有90万人、1万门大炮和迫击炮、2700辆坦克;给地面部队提供支援的是第4、第6航空队,编成内有2000架作战飞机(占总数的60%)。③参见[俄]M.A.加列耶夫:《军事历史战线的斗争》,陈学惠等译,第182~183页。
1943年7月5日,德军正式实施“堡垒”行动,从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向库尔斯克方向发起炮击,拉开了库尔斯克战役的序幕。苏联最高统帅部在识破了德国法西斯的冒险企图后,决定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暂时转入防御,以消耗德军突击集团,为苏军转入反攻进而转入战略总攻创造有利条件。经过1个多月的激烈较量,到1943年8月23日,苏军共击溃德军30个精锐师,歼敌50多万人,缴获和击毁德军各种火炮3000门,飞机3700多架。④参见[俄]格·康·朱可夫:《朱可夫回忆录》,陆仁益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第673页。在苏军的猛烈打击下,德军被迫从哈尔科夫撤退,苏军取得了库尔斯克战役的伟大胜利。
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苏德双方在情报领域同样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苏联情报机构以更为出色的工作为苏军赢得会战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库尔斯克战役之前,苏军完成了对情报体制的调整,使之更为适应大规模机械化兵团作战的需要;同时,积极开展谍报侦察和战场情报侦察,掌握了德军的战略意图,为苏军明确战略方向和定下作战决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适应作战需求,加强情报力量建设。大战前,苏联积极适应战争需求,改进国内情报力量建设,形成了“统帅部—总参谋部—各方面军”的高效情报指挥系统。1942年10月,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签发第00222号命令,撤销总参谋部下属的情报总局,建立由国防人民委员部直接领导的情报总局,负责对境外和被敌军临时占领的苏联领土上的外国军队实施间谍侦察;总参谋部下设军事情报局,负责领导和组织各方面军和集团军的军事侦察工作。该命令旨在对苏军情报工作的指挥机制进行合理调整,但该命令将战场情报侦察职能人为地分割为谍报侦察和非谍报侦察,并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导致前线部队无法直接获得相关谍报。为此,1943年4月,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签发第0071号命令,将总参谋部军事情报局改组为总参谋部情报局,全权负责领导各方面军的军事及间谍侦察,各方面军参谋部所属的情报处升级为情报局。该命令规定,情报总局仍负责苏联境外谍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但由总参谋部情报局负责在苏联被侵占的领土上实施间谍工作和破坏活动,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战场情报工作效率。
作为战争期间部队侦察的主要实施者,苏联各方面军和集团军、军也肩负着无线电侦察和航空侦察等职能,并在不断的战争实践中逐渐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组织,其机构设置与总参谋部情报局类似。各方面军情报局负责本方向500公里纵深范围内的情报工作;各集团军、军的情报部门在方面军情报局的领导下,负责其方向内200公里训练范围的情报侦察工作。此外,苏军还加强了敌后游击战争中的情报工作,在沦陷区建立情报网。为消除内务部和总参谋部情报局在游击战领导与指挥方面的摩擦,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成立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集中指挥在敌后开展活动的游击运动。⑤参见[苏]R.F 朱可夫:《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思齐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第566页。
(二)统一部署,正确研判德军进攻战略方向。1943年春,为了查明德军下一步行动计划,苏军情报力量围绕德军是否具有进攻意图、作战能力和可能的进攻方向等问题展开周密侦察。在总参谋部的指挥下,各方面军都加强了在自己行动地带的情报侦察工作。经过严密的航空侦察和部队侦察,苏军在4月初就有了足够的奥廖尔、苏梅、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地区敌军情况的全面情报。除立足于自己的情报力量之外,苏军在抵抗法西斯德国的进攻过程中,也逐渐抛弃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开始重视与盟国的情报合作问题。在此次战役爆发之前,英国的情报机构就通过密码破译获悉库尔斯克是德军的主攻方向,并积极向苏联有关部门通报了相关情报,引起了苏军的高度重视。
为尽快判明德军的真正企图,苏军加紧各种情报来原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各战线德军力量的分析研判,苏军总参谋部提出了对德军作战能力的基本判断:“敌人在1942年冬季和1943年春季战局中遭到惨重损失,显然不可能在开春以前建立更多的预备队,重新发起进攻以夺取高加索并前出到伏尔加河地域,以便深远迂回莫斯科。敌人由于预备队数量有限,1943年春季和夏初将不得不在较狭窄的正面上展开进攻,并严格分阶段完成,会战的基本目标是夺取莫斯科。”①[苏]R.F 朱可夫:《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思齐等译,第546页。通过对库尔斯克德军的部署和其地理位置的分析,苏军做出了德军将在库尔斯克狭窄地域发动进攻的判断。
(三)依据战场情报,制订针对性的作战计划。战前情报工作不仅要弄清楚敌可能发动进攻的时间、地点等重要问题,还必须研究其作战思想与作战方法,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作战计划。在4月和5月初期,苏军内部存在防御派和先发制人派两种意见。经过对德军作战思想和战法的反复研究,苏联最高统帅部最终摒弃对战略防御的偏见,于5月底采纳以朱可夫元帅为代表的防御派的建议,决定“以纵深梯次防御的各种火力、航空兵的猛烈突击及战役和战略预备队的反突击迎击德军的进攻,消耗和疲惫进攻之敌”。②David Glantz and Harold Orensteined., The Battlefor Kursk 1943, The Soviet General Staff Study, London: Routledge,1999, p.125.苏军决定分三步实施:第一步,一旦查明德军主要集团在进攻出发地域集结完毕,即突然使用各种火炮和迫击炮实施猛烈的覆盖射击,并同时使用航空兵进行突击;第二步,德军转入进攻时,苏军各部队以火力、反冲击和自纵深实施的反突击坚守每一阵地和每一防御地区;第三步,当德军被削弱,立即转入反攻。③David Glantz and Harold Orensteined., The Battlefor Kursk 1943, The Soviet General Staff Study, London: Routledge,1999, p.133.
苏联最高统帅部还深入研究德军惯常使用的“闪击合围”战术。根据对情报的分析,早在1943年4月,朱可夫就向斯大林汇报了对德军进攻路线的预判,认为德军“将在大量航空兵支援下,以其奥廖尔—克罗梅集团从东北迂回库尔斯克,以其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集团从东南迂回库尔斯克”,并提出“敌人为切断我防线而实施的辅助突击,预计会从西边的沃洛日巴地域从西南对库尔斯克实施。敌人将企图以这次进攻粉碎并合围我第13、70、65、38、40和21各集团军”④[苏]R.F 朱可夫:《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思齐等译,第547页。。为了抗击德军的合围攻击,苏联最高统帅部命令中央方面军防守库尔斯克北部,沃罗涅日方面军防守其南部,在防御战役过程中消耗和疲惫德军;预备队布良斯克方面军及西方面军的左翼部队部署在中央方面军后方,最高统帅部预备队草原方面军及西南方面军则配置在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后方,并要求预备队在保障防守的同时为最后反击德军做好充分准备。依据翔实的战场情报,“在法西斯德军即将实施突击的方向上,苏军建立了最强大的集团,组织了最强大的、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因此,法西斯德军的突击看起来是指向了敌人的翼侧,实际上是撞上了组织得很好的防线的‘额头'”⑤[俄]M.A.加列耶夫:《军事历史战线的斗争》,陈学惠等译,第345页。。
在库尔斯克会战过程中,苏军综合运用多种情报搜集手段,并注重加强各级情报力量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在苏军进行炮火反准备、构建纵深防御和进行防御及反攻的过程中,全程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情报支援,有效保证了苏军的决策优势,确保苏军赢得战役最终胜利。
(一)掌握德军进攻时间,为炮火反准备提供准确情报。“堡垒”行动的进攻路线和方式在4月份就已经确定,但是实施时间却一再更改,这给苏军实施炮火反准备造成了较大的困难。然而,经过残酷的战争考验,苏军“同1941—1942年的情况不同,情报工作得到了极大改善:……尽管敌人不止一次地推迟发起进攻,但苏军仍然十分准确地查明了法西斯德军转入进攻的时间”①[俄]M.A.加列耶夫:《军事历史战线的斗争》,陈学惠等译,第184页。。苏军研判,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场上的进攻将主要依靠坦克师和航空兵,因此对德军这些部队的部署情况加大侦察力度。5月22日,朱可夫元帅在向斯大林的汇报中指出,“从敌坦克部队的配置,步兵兵团不够密集,没有重型炮兵集团,以及预备队分散等情况来看,我认为5月底以前敌人不可能转入进攻”②[苏]R.F 朱可夫:《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思齐等译,第564页。。到6月底,德军进攻时间终于确定,苏军也通过各种侦察手段查明了敌人进攻的时间。7月2日,苏联“最高统帅部给各方面军领导人预报说,敌人可能在7月3日—7月6日期间转入进攻”③David Glantz and Harold Orensteined., The Battlefor Kursk 1943, The Soviet General Staff Study, London: Routledge, 1999,p.147.。在发动进攻的具体时间上,先遣支队所抓获的俘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7月4日傍晚,通过审讯德军俘虏,苏军获悉德军将于7月5日3时左右发动进攻。苏联统帅部立即下令转入全线动员,并于2时20分下达炮火反准备的命令,2500门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炮瞬间齐鸣。据抓获的俘虏供称,德军在苏军炮火反准备中损失惨重,通信联络、观察和指挥系统普遍遭到破坏,以至于德军不得不推迟约3个小时才发起进攻。
(二)重视研究德军战术,精心构建纵深防御。库尔斯克会战之前,苏军已经洞悉德军拟使用“虎”式、“豹”式等新型坦克实施突击的意图。因此,苏军对德军新型坦克部队实施分进合击的战术进行了认真研究,构建了纵深防御体系,并加强部队反坦克作战的演练,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相对应的战术。
战前,苏联在西欧的一个间谍网“红色乐队”就设法获得了“虎”式坦克的图样,促使苏联工厂设计出性能超越“虎”式坦克的KV型新式坦克。对德军新型坦克性能的详细了解,帮助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防范敌坦克突击作了充足的准备,从而最大限度地配备炮兵、坦克、工程器材和地雷,在整个防御纵深内建立了反坦克防御配系。这一配系由纵深梯次配置的反坦克支撑点(部署于第一梯队师)、师团反坦克地域、各级反坦克炮兵预备队和快速障碍设置队、防坦克障碍物配系、遮蔽的炮兵火力等部分组成。据军史专家统计分析,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对德军坦克部队的防御,较之斯大林格勒战役时大有进步:“首先是每公里正面上反坦克火炮的平均密度,已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的4到9门,增加到14到20门。其次,对坦克防御是在集团军防御的整个地带内组织的,其纵深已达30至35公里。再次,在第一梯队师的防御地带内,反坦克支撑点已同步兵的战斗队形结合起来;反坦克炮兵扼守固定地段已同战斗天字第一号中实施机动结合起来;反坦克火力已同防坦克障碍物结合起来;以大量炮兵从遮蔽阵地实施射击打敌坦克。因此,在这一阶段,苏军成功地抗击了德军坦克集群的进攻。仅在库尔斯克会战的防御阶段,就毁伤敌坦克近三千辆。”④王谊民:《苏德战争中苏军对坦克防御的发展》,载军事学术杂志社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事论文选》,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69页。
(三)实施伪装行动及反情报行动,保障作战计划的实施。对于库尔斯克战役,苏联总共预备投入“1008100名战士,25500支枪支和迫击炮,3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950架飞机”,“整个库尔斯克防线纵深达150公里,包括5—6条防线,6000公里的堑壕和500000个地雷”,而且,“每条防线上第一梯队都组成了宽达32—64公里的防御”。⑤James E.Elder, The Operational Implications of Deception at the Battle of Kursk, Kansas: Fort Leavenworth, 1989,p.19.为了防止德军知悉苏军发起反攻的意图和能力,苏军有效地实施了伪装、欺骗,导致希特勒和德军将领尽管都知悉苏军有所准备,但是对于具体备战情况却知之不详,仅就知悉的情况而言,也包含有许多虚假的信息。德军第19装甲师师长对于所了解的情况是这样描述的:“在发动进攻前,我们对该区域的苏军军力知道的太少了。他们比我们预估的四倍还要多。”①COL.David M.Glantz, The Kursk Strategic Operation, July 1943 (Unpublished Manuscript, Fort Leavenworth, KS:Soviet Studies Office, 1989), p.212.In James E.Elder, The Operational Implications of Deception at the Battle of Kursk, Kansas: Fort Leavenworth, 1989,p.24.负责别尔哥罗德方向总攻任务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也有相似的表述,“在我们的坦克被地雷炸毁前或苏联反坦克枪开火前,我们没能侦察到甚至是一片雷区或者反坦克区”②U.S.Army Study #T—26, The Zitadelle Offensive (Operation Citadel), Eastern Front, 1943, pp.12—13.转引自 James E.Elder,The Operational Implications of Deception at the Battle of Kursk, Kansas: Fort Leavenworth, 1989,p.24.。
苏军在伪装和欺骗中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部分原因在于苏军对德军的谍报侦察进行了有效的打击和巧妙的利用。1942年开始,德国针对苏联实施了由舒伦堡负责的“齐柏林计划”,将经过训练和装备的苏军俘虏,空投到苏军后方搜集情报和渗透。对此,苏联1943年4月成立了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反间谍总局和苏联海军人民委员部反间谍局,统一领导军事反间谍机关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德谍报机关104军事情报队从1942年10月到1943年9月共向苏军后方派遣了150组间谍和破坏分子(每组3—10人不等),但据德国军事情报局资料记载,完成预定任务的仅有两个小组。③参见[俄]尤·鲍·多尔戈波洛夫:《苏军反间谍史——秘密战争纪实》,张亚和、陈晓兰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第181页。
(四)实施有效的战场情报支援,始终确保战术优势。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情报部门对苏军作战行动实施了极为有效的战场情报支援,特别是在进行电子战、配合作战部队夺取制空权和实施战略反攻方面表现卓越,从而保证了苏军在面对训练有素、装备先进的德国装甲兵团时,始终拥有相对的战术优势。
1942年底,苏联最高统帅部组建了129、130、131、132、226共计5个特别无线电营,派往各方面军司令部执行无线电侦收、测向与干扰、欺骗等活动。这些无线电营除侦收电报提炼情报外,也伺机干扰甚至插入德军电台网络进行欺骗和干扰。由于通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弄清了德军的信号数据,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干扰敌台通报3500份以上,导致德军通信能力下降到30%以下,严重影响了德军的作战指挥。④参见吴明冰:《特种战线:百年来国际无线电信号侦察和信号保密的斗争历程及经验教训》,北京:金城出版社,1996年,第136页。苏德双方还围绕制空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3月开始,德国航空兵加强了对苏联铁路枢纽、干线、城市及后方目标的突击。苏军通过侦察获悉,当面德军航空兵“由航空兵第1、4和8军组成,共有约2000架作战飞机,统一由里希特霍芬元帅指挥”⑤Robin Cross, The Battle of Kursk; Operation Citadel 1943, Penguin Global,2005, p.156.,其后还查明了德各机场飞机和防空兵器的配置。在此基础上,苏联空军于5月、6月对德军实施了有效的轰炸,大大削弱了德空军力量。此外,情报部门还证实德军被苏军假装准备在苏贾地域发起进攻的伪装蒙骗,从而为苏军实施反攻计划提供了有效的情报支援。7月23日,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击退了德军进攻。随后,苏军花了10天时间,“为航空兵和炮兵进攻实施了周密的目标侦察,给遭受损失的部队补充兵力兵器,储存燃料、弹药及实施深远的进攻战役所需的一切物资器材”⑥[苏]R.F 朱可夫:《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思齐等译,第586页。,从而为苏军8月23日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情报工作为苏军指挥层的决策提供了全程支援。从战略方向的选择、作战计划的制订到作战计划的实施,苏军的决策和行动始终是以准确、翔实的情报为基础的。作为苏军情报史上的经典战例,苏军围绕库尔斯克战役而进行的情报工作,堪称决定性会战中情报支援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