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首次出现在历史舞台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元年六月辽东兵变,时任辽东车右营都司的左良玉受牵连被免官。①参见《明史·袁崇焕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714页。按侯方域《壮悔堂文集》②《壮悔堂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左良玉在坐案失官后主动走至昌平督治侍郎侯恂门下投效,侯恂 “役使之”。侯恂是东林党人,天启二年(1622年)受邹元标推荐以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天启五年被魏忠贤列入东林党人榜③参见《东林书院志》整理委员会:《东林书院志》,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01页。,次年被阉党谗害免官,崇祯元年二月丁巳复启④参见《国榷》卷89,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422页。。他受业于梅之焕与郑三俊,与孙承宗关系密切,袁崇焕亦是受侯恂举荐才得以督师蓟辽。阉党失势后,侯恂被“授节钺”⑤《明史·魏承润传》,第6650页。,屯兵昌平,也就是在这一时间左良玉投其门下,随后平步青云,官复原职。崇祯四年大凌河城被围,崇祯帝命令尤世威出兵援救,侯恂亲自推荐左良玉担任山海关总兵尤世威的副将。尤世威在崇祯二年和侯恂一道在昌平共事,二者曾一起在黄花镇遭遇爆炸,尤世威将重伤的侯恂救出,二人关系由此致密。大凌河之役明军惨败,左良玉却“录功第一”⑥《明史·左良玉传》,第6987页。,回京后侯恂赞许左良玉“建大功,殊不负我”,赐予他“昆山”之字。左良玉依托侯恂,从戴罪小卒一跃成为辽东大将,靠着崇祯早年政治力量强大的东林势力成为辽东地方军事集团的核心人物。侯恂之父在万历年间被高攀龙、赵南星推荐为太常寺卿,侯恂之弟侯恪则“心重杨涟,而与缪昌期友”,左良玉起自侯恂家臣,自初便带着浓厚的东林势力背景,日后也自然成为东林党人先天的政治盟友。
1644年,北都沦陷,凤阳总督马士英依托江北军事力量扶植朱由崧(弘光帝)上台,掌控南都朝政。依靠着在江南乡野根深蒂固的民望,东林党人将马士英与阮大铖贬为阉党,起自东林的左良玉也便在此时被东林清望视为外朝之倚柱,朝中左光斗之弟左光先也与左良玉有着“同宗之谊”,左良玉的政治谱系使他成为马士英掌控的南京朝廷的头号假想敌。
在弘光朝构筑起朝中东林复社人士与朝外上游宁南左镇稳固政治同盟,并引爆左镇与南京间矛盾的是湖广巡按御史黄澍。左良玉在崇祯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派湖广巡按御史黄澍、承天守备太监何志孔入南京“窥伺朝廷动静”①李清:《三垣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3页。。黄澍在朝上痛批马士英导致军饷筹措不济等诸多罪状,做了一场在群臣面前免冠长叩、以笏板痛击马士英背的粉墨表演②参见计六奇撰,任道斌、魏德良点校:《明季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8页。,要求弘光帝立斩马士英。黄澍又在数日内连续上疏十封,陈述马士英“有十可斩之罪”③计六奇撰,任道斌、魏德良点校:《明季南略》,第48页。。七月二日,中旨令黄澍星回地方,料理恢复承、襄。在此前,吕大器只参马士英一疏即被免职查办,黄澍在诏对时公然羞辱马士英,连上十疏要求将其斩首,仍只是被中旨要求“星回地方”,足见朝内马士英与江北四镇对左镇军事实力的忌惮。黄澍在南京俨然以左镇代言人自居,在言语中处处美化左良玉,不论左良玉究竟是否给过黄澍指示令其公开与马士英对抗,黄澍很容易被认为代表着左镇的政治诉求。黄澍上朝彻底激化了左镇与南京朝廷的龃龉,事后马士英对左镇极度忌惮,筑板矶城,在军饷问题上马士英也与左良玉针锋相对,令左镇以盐代饷,使左良玉大为不满。黄澍离宁后,马党立即加速在朝内攻讦东林复社的步伐,七月丙午,刘宗周被劾“不仁不智,获罪名教”,朱统(金類)又弹劾姜曰广“贪湎淫贿,显有异志”④《国榷》卷102,第6132页。,祁彪佳被劾“面见潞王,定策无功”,徐汧被劾“自比东林巨擘”,很快皆下野。黄澍在南京十三天的表现在朝中塑造了左良玉坚决反马的形象,制造了马士英及江北四镇集团与左良玉军事集团的深深裂痕,马士英被此番羞辱后,东林复社清望人士更视外朝左镇为支柱,当党争严峻,太子案爆发时,失势的东林复社人士最终联结左镇南下,双方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相互利用,演出了一幕清君侧的丑剧,彻底断送了南明半壁残存的希望。
黄澍诏对激化了南京与上游矛盾,同时令朝中朋党局势进一步恶化。八月二十一日,复社清望礼部员外郎周镳、姜曰广门生山东按察司佥事雷演祚下狱。九月九日、十日、二十九日,姜曰广、刘宗周、徐石麒先后被劾罢职,其他东林复社文士也纷纷从朝中隐退归乡。主掌票拟的建极殿大学士高弘图乞休被应允,此后内阁彻底由马党把持。十月到十一月,与马党合流的“虞山宗伯”钱谦益先后上疏举荐阮大铖、虞廷陛、张孙振、杨维垣等前阉党成员,全部被启用,张捷、唐世济、蔡奕琛等罪臣(均为温体仁党羽)也重新出山。自此马阮一党已经彻底控制了南京朝廷,朝廷也对上游的左镇愈加忌惮,频繁调动其他军镇到上游采石、芜湖驻防。
十二月,一个疯癫的苏州枫桥僧人大悲自称是齐王府庶人,又说先帝没有去世,命令封他王爵。大悲在南京石城门被逮捕,阮大铖意欲通过精神不正常的僧人制造大案,遂严刑拷打,逼迫大悲招供东林党人谋逆篡权的阴谋。大悲的供词牵连了申绍芳(申时行之孙)、钱谦益、陈子龙、刘宗周、徐汧、徐石麒等全部东林名士,阮大铖、杨维垣意欲借此大肆清洗,被马士英阻止才作罢⑤参见《国榷》卷103,第6168页。,但阉党已经完成了权力大洗牌,弘光帝登基时各东林出身的大学士与各部尚书已悉数罢职。
弘光元年(1644年)正月,前阉党人员鼓噪重翻逆案,许多阉党得以雪罪重新被任用,南京朝内充斥着崇祯年间钦定魏忠贤逆案与温体仁、薛国观逆案被罢斥的戴罪之臣,杨维垣等人更是上疏恳请弘光帝重颁《三朝要典》。当时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已过去近三十年,阉党此时在南京纷纷上疏要求翻案,声势浩大,由于朝内东林复社已经在党争中彻底失势,竟无朝官敢于上疏表示反对。《三朝要典》重颁对于东林复社人士来说是还可接受的,此时阮大铖党人搬出《三朝要典》攻讦东林人士,又有阉党多次上疏“追三案诸臣”①计六奇撰,任道斌、魏德良点校:《明季南略》,第161页。,如此紧抱三十年前旧仇不放,大有阉党欲将东林复社党人一网打尽之势。阮大铖又出版了《蝗蝻录》《蝇蚋录》,“以东林为蝗、复社为蝻、诸和从者为蝇为蚋”②徐鼒撰,王崇武点校:《小腆纪年附考》,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327页。,反攻倒算甚嚣尘上。此二书后,阮大铖等人又列“十八罗汉”“五十三参”“七十二菩萨”。朝中东林复社此时自然人人自危,若不有所行动夺回党争中的主动权,他们便只能为人鱼肉。此时,坐镇上游的袁继咸与左良玉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希望。左良玉在此时上疏,指责阉党“借端污诟”,要求朝廷不要迫害东林党人,进一步显示政治立场,在江南士绅间积累人望。
弘光元年三月,南京城中发生南太子案。该案起因为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仆人穆虎在一月发现了一名自称为“先帝东宫”的少年,高梦箕最先将其置于杭州、金华,三月初一高梦箕向弘光帝通报了南太子的情况。如今南太子为伪已成定论,但在当时,不明情况的民众与外臣镇将皆以南太子为真,认为弘光帝为了维系自己的统治,指示王铎等人诬告南太子为伪,把持民间舆论的东林复社党人也竭力鼓动士子支持南太子,抨击福王政权。因为南太子事件无论真伪都足以动摇福王的合法性,而若福王倒台,则倚仗“定策之功”的四镇与马阮一党自然将退出政治舞台。南太子案给了已身处绝境的东林复社人士绝好的机会,东林复社因崇祯十七年欲立潞王而在党争中处下风,如今马党控制的朝廷得出了太子为伪的定论,若力论太子为真,便可以利用不清楚真相的民望进一步打击弘光帝的形象,对其合法性构成质疑,进而对马阮党人构成致命一击。东林复社在野之人皆盛言太子为真,抨击马士英等人意欲加害太子以维系个人地位,在外不知真相的镇将也在舆论影响下纷纷上疏,质疑会审的结果。左良玉也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良机,公开支持南太子,借此更在江南民间社会积累民望。
虽然事实上以武昌到南京的距离,左良玉在二十天内根本无法判断太子本人的真伪,但左良玉在此时迎合时势上疏,认为南太子是崇祯真太子,质疑弘光帝“何至一家视同仇敌”③杨陆荣撰,吴翊如点校:《三藩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8页。。南太子的真伪对于左良玉而言并不重要,左良玉不过借此获得顺流东下的借口。
弘光元年三月,李自成亲率的顺军主力在清英亲王阿济格打击下放弃关中,经武关挺进鄂西北山区。二月,农民起义军攻打郧阳,三月初六进逼钟祥,直指襄阳,左良玉告急。此时左镇主力为马进忠、惠登相率领的此前被招安的山寨军队,对抗南下的李自成、刘宗敏主力胜负难算,因此选择以南太子案为借口顺流东下对于左良玉来说可谓两全之计。这样来看,左良玉在顺军南下之际做出起兵谋反的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
黄澍在左良玉最终做出“清君侧”的抉择过程中再一次发挥了作用。早在崇祯十七年九月黄澍被勒令逮捕后,他便时常在左军中“阴讽将士哗,欲索饷南京”,“与诸将日以清君侧为请”④《明史·左良玉传》,第6997页。,继续着一本万利的政治投机。南太子案发生后,黄澍更加激进,私下“召三十六营大将与之盟”⑤徐鼒撰,王崇武点校:《小腆纪年附考》,第334页。,谋定顺流东下清君侧之事。左良玉在知晓“三十六营大将”与黄澍私下缔盟后乃下定反叛的决心。三月戌申⑥参见温睿临:《南疆逸史》卷二《福王(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亦见《小腆纪年附考》卷九(《南疆逸史》、《小腆纪年附考》以为三月戌申,《弘光实录钞》以为三月辛亥,《明季南略》以为四月丙辰,《鹿樵纪闻》以为四月癸丑,《国榷》载四月癸丑左良玉兵至九江,左可能在三月戌申起兵,四月抵达九江)。,左良玉在武昌起兵,“撰伪太子手书血诏”“佯受诏,筑坛而哭”,发布檄文声讨马士英八大罪,“称奉太子密诏,入诛奸臣马士英”①徐鼒撰,王崇武点校:《小腆纪年附考》,第343页。,他号称的八十万大军旋即顺流东下,舳舻千里。
左镇起兵之初,江南文士闻讯欣喜不已,吴伟业作诗“东南处仲无他志,北去深源有盛名”②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384页。,王翃作诗“长城万里羡当年,楚泽军威盖世传。三月晴风高战鼓,九江春水下楼船”③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第279页。,张笃庆作诗“幕府飞书清君侧,山阴传檄讨穷奇”④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第959页。,江南文人翕然趋附,庆贺左良玉不负人望,起兵锄奸。
左良玉意图从武昌沿江而下,一路控制湖口、安庆、当涂等要地,趁史可法江北军队被清军牵制无暇渡江救援之时攻破南京,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他的军队却“纪律久隳,流毒江汉”⑤《碑传集》卷117,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401页。,地方志有左镇所过之地荼毒劫掠的记载,乃至“一家数十口,尽被贼戮”⑥《安庆府志》卷32,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30页。,令本来翘首以盼的文人社会彻底失望。他的数千艘船遮天蔽日,一路打破蕲州、黄州,在湖口遇上了前进路线上的第一个有组织的军事力量——素来与左良玉有良好私人关系的袁继咸部。四月丁巳,左良玉率部抵达鄱阳湖口,邀请袁继咸舟中相见。⑦参见《国榷》卷104,第6201页。左邀请袁加入其军,一道扶立“太子”。然而九江城内袁继咸的军队哗变,年迈的左良玉面对九江城中燃起的漫天大火,高呼“吾负临侯”(袁继咸号临侯)后呕血去世。左良玉去世后,他的军队由左梦庚接替指挥,但惠登相等部下纷纷带部队或远去、或投降清军,
为抵御叛军,南京朝廷不得不将大部分江北兵力回调江防,抵抗左军的前进,江北彻底空虚,因此清军得以从徐州一路南下,直抵扬州。黄(简)得功从庐州南下后,带领方国安、黄蜚、杨振宗等人在采石大败左梦庚,将叛军向上游驱逐,又追击左军,先后在芜湖、荻港、铜陵击溃左梦庚。⑧参见《明史·黄得功传》,第6902页。左梦庚最终带着十六万人向南下的清军投降,黄(简)得功率领的明军主力在荻港击败左军回师后才在芜湖听说了南京沦陷的消息。最终黄(简)得功被部将田雄、马得功射杀,二人劫持弘光帝,与刘良佐、金声桓率明军主力投降,歌舞升平的弘光朝转瞬之间便在硝烟中结束,六朝金粉桃花化为断碑残瓦,江南文士只能在太湖浙东等地依靠民间力量反抗南下的清军。
左良玉的叛乱是弘光政权灭亡的直接原因,它牵制了南明大部分原本驻防江北的兵力,导致清军能够利用空隙从海州、徐州沿洪泽湖、大运河在三周之内迅速南下,包围扬州。明军此时面对清军战斗力并非不堪一击,左良玉起兵之前,清军南下,在邳县与明军对峙后退兵。左良玉起兵后,明军和清军在沛县李家楼交战,互有胜负,但很快江北大部分明军都被调往江南应对反叛,清军分两路南下,西线从盱眙直抵高邮、扬州,没有遇到任何明军的抵抗;东线清军在淮河沿岸遭遇了四万明军抵抗,在五月才通过偏师渡洪泽湖、沿淮河两岸夹击的战术击破明军,占领清江浦,此时南京早已沦陷。⑨参见《清史稿·准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435页。由此可见,左良玉叛乱导致了江北门户洞开,因此左良玉对南明灭亡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左镇叛乱深切显示了个人野心、高度集中的军事资本与军事干政带来的危害,它根源于明末军队私有化后的军阀割据与朝中朋党之争,左良玉长期作壁上观的战略使他积累了足够的军事资源,黄澍南京诏对将左良玉与东林复社绑在朋党斗争中的一条战线之上,南太子案与顺军南下承天则是事件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左良玉选择了利用南太子案为借口顺流东下,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图谋攻入南京实现政治野心,但最终病死湖口舟中,死后军士尽散、身败名裂,南明朝廷的悲惨命运也就此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