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黎黎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步入转型发展的新轨道,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技术与商业活动相结合的时代产物,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融入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新经济转型迫切需要创新驱动、社会发展需要变革思维[2]。“互联网+” 被大家广泛看作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
因此,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是以岗位对接为导向,其主要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具有实际的实操能力。所以,应紧跟时代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就要转变思维,采用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这个国家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弱体现出来的。我国想要打造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 就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人才将知识与技术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达到这一要求。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部署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蔚然成风,高职院校要做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充分融合,对就业产生的影响“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模式创新等现实问题,处理好相关问题将对于实现互联网高质量就业起到关键性作用。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 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优势, 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3]。要适应这样的发展理念, 求职者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服务思维、数据思维等。而培养具有这样思维素质的技术性人才,就需要高职院校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时,更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锻炼,素质的提高,以便大家将来就业时,能够快速融入到企业中去,为企业更好地产出。
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引导高职院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 社会服务、创业实践紧密结合,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 向能力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职业化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职业技能与电商产业有机融合”、“人文素养与专业素质并重”的专业发展要求,构建高职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适应电商专业科学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4]。立足于电商产业发展对电商人才素质的总体要求,结合电商行业市场岗位的要求,校企合作培养“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岗位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达到高职院校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便实现学校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电商产业需求的有机对接。
2013年9月,我院与武汉去创吧公司的合作,在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大三学生传播了创业前沿的思想与知识,如:“互联网+”的商业形态、商业模式画布、TED演讲、众筹、游戏化思维、思维导图等,学生也受益匪浅,极大的开拓了视野。最大的亮点是公司将创业过程中大量的实战经验带入课堂,选择他有代表性的创业孵化成功的创业者们走进课堂,一一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和体会。学生对他的课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收货颇丰,其中几位有创业想法的同学也准备跃跃欲试,毕业后就投入实战。
我院对2016级近400名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创业方面也进行了一番调查。据统计,男生占答题总数的48.6%,女生占答题总数的51.4%;有创业打算的同学占68.45%,还有少部分同学已经在创业的路上;其中,56.74%的同学打算在淘宝平台创业,15.27%的同学想今后开创自己独立的网站。在创业时间选择上,有44.27%的同学认为创业需要建立在积累社会经验和资金方面,人际关系稳定后再创业。可以看出,学生对创业环境还有待满足,资金方面还需要社会的大量支持或合作。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高校要重质量,有效的整合,用系统的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制定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标准,制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服务、保障和激励政策,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今后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