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晓同
舞蹈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人体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这几个层面。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教师应加强学生在学习阶段所必须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发现问题并实行必要的干预,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舞蹈教育的功能可以发挥其独特作用。
舞蹈教育是美学教育的一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滋养他们的精神和身体。舞蹈所特有的肢体运动方式,表现为在舞蹈过程中肌肉和关节不同程度的收缩与舒张,以及身体在不同空间和纬度中有规律的重复运动;这种刺激给人体大脑的反射以及中枢神经和身体的反应施加影响,协调各器官共同工作,完成对音乐、动作、情绪的高度结合。[1]例如:中国古典舞的端庄、内敛、含蓄,民族民间舞的热情、奔放、欢快,都是内心的激情以及不同个性在舞蹈表演中的不同体现。从艺术教育发展过程和效果来看,以舞蹈为载体开发生命的潜能,可以对人的心性、秉性、脾气加以塑造,使之更符合自然并适应社会。通过舞蹈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也可以培养其心理素质。所以,在学校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应加强舞蹈教学活动的比重,通过舞蹈训练对学生的艺术修养进行培育,进而为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舞蹈训练和教学过程是把舞蹈知识、舞蹈技术与舞蹈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长期合理的舞蹈训练能够使学生的忧伤、紧张、焦虑、抑郁、暴躁等情绪得到释放。以中国古典舞为例,其所包含的传统艺术审美和文化精神,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踏歌》是一个动作柔美、情感丰富的古典舞剧目,学生在长期的练习中可以感受到那种柔美的情感,从而对学生性格情绪的影响及其对不良情绪的控制产生正干扰的效应。而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特征形成的不同风格的舞蹈形态,如藏族舞的豪迈、傣族舞的典雅、朝鲜族舞的内敛、佤族舞的奔放,皆可通过感官的互动而产生协调融合的美,使舞者情绪得以宣泄,进而促进人际交往,提高适应能力。
舞蹈比赛可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使其克服各种未知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得到提升。在多次比赛失利的挫折锻炼后,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应对挫折的心理正干扰,能将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变为积极向上的动力。[2]例如:学生参加比赛需通过层层选拔,其艰苦的学习过程、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和与身体上的病痛压力的对抗,能锻炼学生的多种优秀意志品质。
集体性活动是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手段。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各种集体舞、群舞和双人舞等可以看作社会活动的一种虚拟体现,这其中的沟通需要学生直观主动、注意力集中且把握信息交流。在集体舞的训练过程中,孤僻、抑郁的情绪可以得到舒缓。在群体性舞蹈活动中,特殊的交往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增进人际间的交往、拓展社交空间、扩大交流范围。所以舞蹈训练活动对于他们新的情感体验的获得、交往能力的提高、人际关系的改善,以及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增强具有特殊的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重视舞蹈教育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同时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正确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舞蹈教学不是单一地从培养舞蹈技术人才层面入手,而是要从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和技术并重的层面下功夫。我国的教育政策方针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舞蹈教师应该意识到只有促进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才能使他们有足够的精力、信心投入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去,因此要面向全体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舞蹈教学的全过程。
传统的舞蹈教学活动强调对舞蹈技术的掌握,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弱。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和养成社会适应力的重要性,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编创舞蹈,提高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心理健康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过程中的主观创造性和能动性。[3]
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资源,确保有充足的练功房和器材以适应与满足学生舞蹈训练的实际需要,同时可适当简化教学要求,适时降低教学难度,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地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教师应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接受水平为起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并对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和疏导,避免不良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目前我国的舞蹈教师多从舞蹈院校毕业,他们在以往接受的专业基础教育中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心理健康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需要舞蹈教师掌握更多、更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并形成健康行为。在职教师可以通过在职或脱产等不同形式参加进修,从而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在舞蹈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这些理论知识融入其中。
在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占有较大比重,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已突破德育的范畴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身心和谐的人,其身体机能的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密切联系的。舞蹈教学中育心和育体应当互为基础,最终达成育人的目标。
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主要的问题是舞蹈教师的自身素质有限:一方面是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教育相关理论水平高低不一。舞蹈教师没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丰富的心理卫生知识是不可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在舞蹈教学活动中,要制定出适合各个年龄段、各类学生群体且具备较高可信度和较好效果的心理健康测试与评定方法,用以对学生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估,以便舞蹈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状态,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手段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