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艳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区县财政的收支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在发展中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且发展也很不平衡,出现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与问题。本文针对淄博博山区财政问题,提出一些较为切实可行解决区县财政困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财政 困难 对策
一、淄博市博山区财政困难的现状
(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是造成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
淄博市博山区是一个依托资源开发利用起步的老工业城市,随着资源的逐步枯竭,已经对本市以原材料生产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和资源依赖型产业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产业优势进一步弱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逐渐与先进地区拉开了距离。主观上小富即安、小进则止、思想不够解放等,造成了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气魄上力度不够大,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客观上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老工业基地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国有企业机制不活、投入不足、包袱沉重、效益下滑,大批国有企业相继破产,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据不完全统计,能源、原材料方面。煤炭、陶土、铝土、焦宝石、石灰石等资源已接近枯竭或限制开采,支撑博山传统产业的资源优势已经消失,目前,在工业上,规模大、支撑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少,投资大、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少。机械制造、陶瓷琉璃等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弱化,长期形成的初加工、原料型工业比重大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多数企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还相对落后,大多停留在七八十年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人才瓶颈制约突出,技术研发人才、高级技工人才紧缺,且人才老化问题十分严重。服务业发展也相对滞后。缺少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大都规模小、档次低,对经济拉动力不强。旅游策划缺乏大手笔,文化底蕴优势没有放大,特色仍然不够鲜明,缺少影响大、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旅游项目等。
(二)历史原因形成的财政体制问题,是造成财政困难的又一原因
财政体制上解额大。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在新老体制过渡问题上,原包干上交区县仍按原体制上交递增比例定额上解。新旧体制双轨并行的作法,使原体制中形成的不均衡带入了新的财政体制,固化和延续了原有的财力不平衡,财力差距逐步拉大。虽然在以后年度省市相应给予了一定数额补助和一定年限的上解比例减少,但上解过大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三)法定支出和地方财政配套过多,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难状况
在实际工作中, 农业、科技、教育、计划生育、环保、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都对地方财政相应项目的支出作出了具有约束性的规定,单项法规肢解财政职能,形成“法定支出”。如果按照以上法规要求的“法定支出”编列预算,则可能造成正常公用经费被挤占,甚至人员工资都不能保证。
二、淄博市博山区财政解困的对策
(一)加快经济发展,搞好财源建设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原动力。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创新完善财源建设政策和支持措施,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努力巩固财政增收基础。坚持膨胀总量、提升质量、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经济。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膨胀大产业,努力建设工业强区。充分发挥品牌优势,着力膨胀产业规模,突出做大做强泵业集群,建设国际化泵类制造业基地。坚持扶优扶强,全力扶持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大企业集团。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工艺。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努力培植骨干财源。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突出旅游带动,逐步形成以民俗游、生态游、休闲游为主体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同时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和餐饮业,增加服务业对地方财政贡獻水平,努力培植新兴财源。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坚持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深加工,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新突破。
(二)加强征管,努力组织收入
坚持实行综合治税,充分发挥各部门综合治税职能,逐步形成以政府领导、财税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税新格局,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同时不断总结税收征管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逐项逐个制定改进办法,努力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切实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重点税种的监控和检查,特别是加强对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铸造业等行业的税收管理,以查促管,以查促收,坚决堵塞各种“跑冒滴漏”,真正把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税收增长上来。认真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突出加强政府性基金监管,严格按照“部门把关、财政审核、政府批准”的基金减免程序,杜绝随意减免行为。彻底打破“部门所有”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加大非税收入统筹力度,逐步提高非税收入纳入部门预算和政府投资专项的比例,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加强城市资产运营及政府无形资产运营,综合利用出租租赁、出让转让、置换收购、经营拍卖等手段,不断扩大运营范围和领域,加大收益收缴力度,确保国有资产收益及时、足额缴入国库。
(三)节支增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近几年财政减收增支因素较多,支出压力巨大,形势非常严峻,要充分认识节支增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打紧预算,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在保工资、保稳定、保必需的前提下再安排其他支出,努力做到增收节支,逐步消化政策性增资及各项民生政策带来的支出压力。严肃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控制预算追加,集中财力保民生、保重点。严格人员编制管理,控制财政供养人口规模;严格小汽车配备标准及编制管理,控制会议次数和规模,从严控制行政性经费支出增长。继续在全区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财政投资评审、政府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按照勤俭办一切事的原则,大力压缩一般性开支,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参考文献:
[1]周飞舟, 赵阳. 剖析农村公共财政: 县乡财政的困境和成因——对中西部市县乡财政的案例研究[J]. 中国农村观察, 2003,(4).
[2]何志中. 关于灵璧县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的思考[J]. 宿州师专学报, 2004,(3):19.
[3]赵梦涵. 山东省县乡财政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 东岳论从, 2005,(4): 26.
[4]余田法. 杭州市县乡财政的现状、问题和改革建设[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