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福俊 陆苏华
摘 要:新时代斗争精神是历史性的创新,承担了新的使命。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养成途径中,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通过课程与教材、师资、教学过程、实践教育、校园文化和教管服等方面进行的。
关键词:新时代;斗争精神;学生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革命斗争精神的内涵在不断创新和丰富,从“十八大”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斗争”,[1]到“十九大”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2]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班开班式上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3]的论述。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一员,大学生的斗争精神传承和教育,更具有时代内涵和意义。
一、大学生斗争精神时代内涵
精神的层次渐进为“我”精神、“他”精神、“我们”精神,据此,斗争精神分为自我精神、他人精神、我们精神,大学生斗争精神需要从提升自我精神修为、学习和领悟他人科学的思想精神精华、转化成为家国服务、民族服务、人民服务的精神引领与实践行为。
精神修为的提升,主要是个人的人格行为、人际交往和行为的实践,发扬刻苦努力学习精神;要以他人科学思想的掌握为基本要义,认真学习通识知识、国家与国际的历史及时代特色、国家经济与政体制度体系及其指导思想理论,专业的深度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树立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的相结合的思想基点,切实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并能通过具体的行为为之践行。
斗争精神具有历史性,与历史阶段、特性息息相关。新时代斗争精神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积极奋斗的精神。大学生斗争精神就是树立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自我的提升成长为阶段目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实践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行为。
二、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养成途径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内因是主要原因,外因是促成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养成首先就是大学生自身的自我认知与提升,其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提升。大学生要成为社会认可的高级人才,必须需要发扬艰苦奋斗、追求科学、追求卓越的作风,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外部知识转化为个人涵养,作为个体创新与实践的识料积淀。
家庭教育的潜默移化。虽远离家庭,但家庭教育不容小视。家庭生活是大学生精神养成的主要着力点,优秀的传统家教家风、时代文化涵养、家教榜样,对家庭成员相互影响,促进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
学校教育的立德树人。教育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最专业的、最全面的,是学生精神养成的主要渠道,甚至可以说,学校精神教育质量和效果决定着精神教育广度、深度、浓度和精度。对于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养成,系统性的学校教育,作用更加突出。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彰显精神文明的程度。社会优秀的精神文明创作、宣传、报道,让大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美好,对大学生精神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学校教育途径
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4]要将新时代斗争精神融入到全校工作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措施,让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理会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是历史实践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而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奋斗的信心,勇做新时代的奋进者!
其一,课程思政,把斗争精神融入到课程体系和教材之中。课程体系和教材是斗争精神的物质文化载体,必须在建设过程中强化斗争精神。特别是,作为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材的编订,要充分体现斗争精神,针对信息化的发展,加快数字化的建设。
其二,人师思政,提升师资队伍的斗争精神的教育水准。精神教育的关键在于外化到内化过程与效果,由外到内的过程中,发挥精神培育和引导作用的是教师,他们是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引导者和传播者。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学校斗争精神的质量,教师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4]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道德高尚、知识渊博的斗争精神研究、传播队伍,为大学生斗争精神教学工作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其三,过程思政,把斗争精神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手段等都是斗争精神的传播工具,是教材内容的具体呈现和表达,是联结诸多要素的教学组织方式。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导学”关系,过程中体现斗争精神,还必须与教材相结合,从教学方法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媒体创新、场景创新等方面进行。
其四,实践思政,把斗争精神融入实践教育之中。实践教育对斗争精神的意义和作用,室友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践行为化所决定的。斗争精神不仅仅是“思维精神”,更是实践精神,需要行为的实践与落实。实践教育,通过亲历性和情境性,提高大学生的感受和省思,是大学生思想和精神的实践活动。实践教育活动过程中,把握系统整体性好协同性,注重模块化、个性化的规划、融合和管理。
其五,文化思政,把斗争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凝聚与创新。榜样的力量,精神树立规划、传播等校园活动,是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是斗争精神具现化。
其六,管理思政,把斗爭精神融入到教管服工作之中。教管、服务、管理等部门是学校组织有机构成部分,这些部门要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工作中时刻体现着斗争精神,尤其是在为学生服务时。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R].2012.11.18.
[2]十九大报告[R].2017.10.18.
[3]习近平.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人民日报,2019-09-04(01).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学生金融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性研究”(2017SJBFDY78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汪福俊(1981-),山东胶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陆苏华(1982-),江苏东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