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宜昌地区柑橘产业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2019-12-06 06:22曾小娇
商情 2019年48期
关键词:物流配送乡村振兴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柑橘产业物流运行模式具有引领作用。湖北省宜昌市是国家和省重点支持的柑橘产业优势区域,柑橘产业已成为百万柑农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本研究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柑橘产业物流配送模式革新意义,运用现代物流配送理论,分析了柑橘类农产品物流配送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柑橘产业的物流配送模式改进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 柑橘产业 物流配送

1 宜昌市柑橘产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宜昌市是柑橘的适宜生长区,位于长江中上游柑橘带和鄂西-湘西柑橘带交汇处,历史悠久,《史记》有载且屈原《橘颂》亦作于此,至少有2700年的人工栽培史,是国家农业部规划的长江中上游宽皮柑橘带的中心区域。目前,宜昌市柑橘区域布局已形成兩大柑橘类型特色产区,一是三峡库区优质甜橙产区,以夏橙和脐橙为主,包括秭归县、兴山县等地区,种植总面积达30万亩。二是长江、清江两岸优质宽皮柑橘产区,以椪柑和蜜柑为主,包括夷陵区、长阳等地区,种植总面积达136万亩。据统计全市以橘为业的乡镇11个,村庄114个,约40多万户农民从事柑橘生产,在柑橘集中产区农民收入的70%来源于甜柑橘产业,,所以柑橘两个字在宜昌“权重位高”,与老百姓生活质量血肉相连。虽然柑橘产量持续增长,但存在“丰产不丰收”的困境,柑橘产业流通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主要体现在:一是物流保鲜技术、物流加工和冷链建设等后续环节的基础投入不足;二是冷链流通率低、流通环节多且各环节协调不足,造成流通混乱。因此,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宜昌地区柑橘类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对发展宜昌农产品物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宜昌地区柑橘类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现状

2.1 自营配送模式

由农户或农产品基地直接将农产品送至零售商顾客的自营配送模式是最初级的配送形式。一般由个人带动自发形成,主要采取合作组织的方式。农户自发形成合作组织并将各户零散的农产品集中后直接输送给消费者,减少了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流通过程中农产品的损耗,保证了柑橘的品质,提升了客户满意度。但由于是农户自发形成的合作组织,一般由个体运输者完成配送业务,运输能力有限,难以统一管理,且小规模的配送导致配送效率低,成本可能更高,造成利润的进一步压缩。

2.2 批发市场体系组织配送模式

批发市场体系组织配送是一种依托农贸批发市场,以批发商为主体的物流配送模式,农户和贩销专业户提供货源,通过批发市场将农产品输送给农贸市场中的零售商。批发市场体系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巨大的潜在客户群,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集中化配送也能降低交易费用,但批发市场的经营规模普遍偏小,据调查只有少数批发商配有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和配送车辆,大部分批发商需要通过租赁车辆完成配送活动,配送的数量和对象会因运输能力的限制无法实现规模经济,且交易主体比较分散,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成本较高。

2.3 “合作社+基地+农户”物流组织配送模式

为了提高柑橘类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流通效率,降低农业物流成本,促进农业产业化,以生产基地为主体的“合作社+基地+农户”物流组织配送模式应运而生,由农户加入合作社作为特约种植户,在合作社自有种植地进行柑橘生产种植,待柑橘大批量集中上市时,由合作社生产基地统一进行柑橘的集收,在配送中心经过相应的加工处理后配送至超市、批发市场或零售商等各种类型的配送对象。这种模式下,合作社基地与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农户和企业依托合作社基地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销售组织化程度较高,避免的农产品的大量积压,在稳定的价格下达到销售的目标,实现“丰产又丰收”,但不排除有些农户在利益的驱使下违约,给合作社带来一定的风险。

3 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宜昌地区柑橘产业物流配送模式改进建议

3.1 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物流系统的时空布局

农产品物流业是固定资产投入相对较大的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物流业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加强物流加工和冷链建设等后续环节的基础投入,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规划建设,推动城乡物流系统一体化进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2 打造跨行业农产品物流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市场机制的运行

政府在推进农产品流通配送主体市场化的进程中保持适度竞争,为各类主体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结合农产品市场的供需情况,破除城乡行业壁垒和产业壁垒,打通供销社系统、交通系统、快递行业、商贸行业的物流资源整合障碍,合力打造供给多元化、渠道整合化的农产品物资流通新平台,提升城乡物资流通系统运作效率。

3.3 健全物流人才培训机制,着力培养物流人才

健全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整合现有培训资源,进一步健全农村物流人才培训机制和培养体系。在定期定点开展物流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推动物流技能培训延伸到乡镇、村(居),统筹谋划落实高层次精准培训,切实解决农村物流人才短板问题。

4 结论

当地的经济运行环境,农户和销售组织化程度等因素决定了柑橘类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的形成和运行。各种模式各有利弊,但它们能相继存在并运作说明了在一定需求背景下不同模式具有的有效性,我们要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过渡的动态过程中考察。因此短期内很难形成一种通用的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模式,需要建立多种模式并存的综合物流配送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乐天.电子商务环境下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研究[J].价格月刊,2015(10):73-76.

[2]舒忠.我国农村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优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5):88-90.

[3]莫佳.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3):102-104.

[4]高金霞.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选择分析[J].知识经济,2016(9):105-106.

作者简介:曾小娇(1986-),女,湖北宜昌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工程与管理

猜你喜欢
物流配送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物流配送车辆路径的免疫遗传算法探讨
汽车配件流通系统优化研究
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配送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析超市电商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物流配送网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