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到“主动”

2019-12-06 06:22杨礼玉
商情 2019年48期
关键词:徽州被动变化

【摘要】通过对《同治黟县三志》记载的两则给文会请禁示的研究,发现徽州文会在参与地方治理过程中是从“被动参与”发展为“主动融合”的,这个变化主要是当时社会发展导致的。

【关键词】徽州文会 地方治理 态度变化

关于徽州文会参与明清乡村地方治理,已有重要的研究,但既往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徽州文会如何参与地方治理、从哪些方面参与地方治理及发挥的作用等,关于徽州文会在参与地方治理过程中的态度变化,并未有详细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方志中所记载的两则前县承给文会请禁示的研究,认为现存的两则请禁示比较清晰的展示了在参与地方治理过程中徽州文会的自身态度变化,对于清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有关社会治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一、两则请禁示的介绍

两则请禁示全称为《前县承给六都通都文会请禁挖煤示》(简称《请禁挖煤示》,下同)和《前县承给通都文会请禁偷窃煤山蓄养柴薪示》(简称《蓄养柴薪示》,下同),记载在《同治黟县三志》卷十一《政事志·附禁》中。

《请禁挖煤示》是在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黟县县承(丞)给六都通都文会关于“请示禁挖煤烧灰以杜巨害事”的回复,回复中详细记载了通都文会请示禁止挖煤的理由、禁止挖煤的建议以及黟县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蓄养柴薪示》是《请禁挖煤示》的后续,此次请示内容为“为产煤禁山蓄养柴薪,(呼)吁禁保护事”,在县承给通都文会回复中详细记载了通都文会请示蓄养柴薪的目的、蓄养柴薪的建议以及黟县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二、徽州文会在参与地方治理过程中的态度变化

通过对上述两则请禁示的研究,笔者认为徽州文会在参与地方治理过程中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被动参与”发展为“主动融合”。主要表现为:

1.请禁人的变化---从个人行为到组织行为。虽两则请禁示回复的对象均为通都文会,但“请禁挖煤”是“前任浙江杭州府知府胡元熙”所请禁的;而“蓄养柴薪”就是“前任浙江杭州府知府胡元熙,里六都文会会长、候选教谕胡际会,外六都文会会长、监生吴正照等具禀前事”的,从两则请禁人的变化得知,“请禁挖煤示”属于个人行为,只因胡元熙通过通都文会来“邀集各有山之家”进行商议的,所以回复以通都文会为对象。而“蓄养柴薪”则是文会主动“具禀前事”的,是组织行为,所以回复直接以通都文会为对象。

2.请禁理由的变化---从被动作为到主动作为。“请禁挖煤”是因为六都四山环绕,山多产煤,六都村民被异民勾诱,将山租给挖者,异民经常发生恃众滋事,巨案叠叠,害不胜言;而“蓄养柴薪”是想通过蓄养柴薪,恢复六都山体植被,从而永杜偷窃煤山。从两则请禁理由的变化得知,前者是因挖煤导致“害不胜言”,属于被动作为;而后者属于主动作为,“蓄养畅茂,即所以永杜挖煤也。”

3.黟县态度的变化---从被准许到默认行使。在《请禁挖煤示》中,黟县要求“此示,仰里外六都人等知悉”,同时强调封禁后“如有再违禁,私召开挖”,则“准该文会、绅士人等,指名禀县”,黟县将“立提盗租烧挖之人,按例究办,断不稍为宽待”。而《蓄养柴薪示》中,黟县虽也要求“此示,仰该军民人等知悉”,如有违反,“一经该绅士等查处,即指名禀县提案重究,以儆玩法,绝不宽待”,但通过对比,可发现,《蓄养柴薪示》中并未再次强调文会也可以“查处”,是因为在《请禁挖煤示》中,黟县已经允许文会可以“查处”。从两则请禁中黟县态度的变化得知,文会一开始是被动接受黟县准许“查处”权,后到黟县默认其可以使用“查处”权。

三、态度变化的原因

徽州文会在参与地方治理过程中,从“被动参与”发展为“主动融合”,除了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身安全等有关系外,笔者认为与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也是密不可分,具体来说:

1.基层社会管理的需要。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迫使统治者改变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变为借助宗族等势力进行管理。傅衣凌就指出:“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地主阶段更积极地扶植和利用乡族势力使其渗透于封建经济之中,或以祠堂,或以神庙,或以某种会社为中心,联结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成为封建政权的补充工具。这也可以是说中国地主经济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徽州是个宗族势力占主要地位的区域,文会成员基本上为宗族势力代表,他们当中既有读书人,也有致仕的官员,被民众视为名教的化身,在基层具有很高的公信力和领导力。因此,他们就成为封建官府选择共同参与地方治理和维持基层秩序的首要人选。

2.基层民治发展的需要。自明中叶以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日益分化严重,传统的社会生活被打破,社会矛盾开始加剧,“于是诈伪萌矣,诘争起矣。”加之明清时期,党派兴起,乡绅势力开始膨胀,“自万历以来,水利、渡场、市集无不属于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乡绅势力的膨胀,直接催生了百姓的自主意识的增强。在徽州,广大的民众为了自身的生存,开始积极借助文会等组织,主动参与到地方治理中去。胡元熙就指出“大凡利之所在,无不寖为大害。当其害之未形,远见者思患预防,犹必力杜之。况乎害已众著,又近在乡邑之间,渐积久而酿患非一端。岂可狃目前之小利,而漠然置之哉?”因此,胡元熙“爰集(六都文会)绅士合词,上请封禁(挖煤)勒碑永示。”

综上所述,徽州文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除了被地方官府选择参与地方治理外,更多是因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去参与地方治理。

參考文献:

[1]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2]顾炎武,日知录[M],卷十三《廉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万历歙志[M],卷五《风土》,万历三十七年刊本.

[4]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4年.

[5]刘道胜,明清时期徽州的都保与保甲——以文书资料为中心[J].历史地理. 2008年第一期.

本文是安徽师范大学培育基金项目:“明清时期徽州文会研究”(编号2012rcpy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礼玉(1985.6.4——)男 ,汉族,安徽含山人,现任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 研究方向:徽州社会史。

猜你喜欢
徽州被动变化
无梦到徽州
徽州人
蔓延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这五年的变化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
走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