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松
现象导入
2016年12月,教育部联合十一部委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的课程体系,激发了学校、企业、家长、学生等各方的关注和兴趣。研学旅行因在促进传统教育改革、增长文化知识、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综合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迅速成为社会热点之一。从事研学旅行的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研学旅行产品五花八门,十分丰富,既包括如《意见》所指出的与学校课程教学密切相关的研学旅行产品,也包括着眼于自然知识教育、户外技能培养、交往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涵义宽泛的研学旅行产品。当然,急剧的发展也容易造成泥沙俱下,导致行业发展良莠不齐,影响研学旅行的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研学的主体,我们青少年也有必要对研学旅行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多一些思考。
媒体之声
《中国青年报》:研学旅行 让“游”与“学”齐飞
随着研学旅行的快速发展,研学产品的质量与品质难以得到保障、市场的规章制度与监管体制尚未形成等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国内外游学产品热度虽高,但是研学旅行实施效果并不显著。从产品角度来看,研学旅行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产品无法兼顾研学旅行中“教育”与“旅游”的双重属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研学旅行相关标准的缺乏和对研学旅行的认知还有待深化。
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在设计研学旅行产品时,有沒有让中小学生作相应的前期准备,甚至包括同学们自己动手设计研学旅行的研究性课题(或生态,或能源,或环保,或文化)?有没有安排合适的研学导师?有没有利用专业机构推动目的地专项资源甚至一些“隐性研学资源”进入研学旅行视野?如果没有这些细致的准备,研学旅行中所接触的各种信息很可能就是杂乱的信息,对学生们来说可能毫无意义。这显然不是真正的研学旅行所希望的。
中国教育新闻网:从边缘到中心——乡村校研学旅行冷思考
尽管当前乡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面临一些困境,但是让研学旅行在乡村学校中从边缘走到中心还是有可以探寻的路径。挖掘本土资源,建立研学旅行基地。经费问题是开展研学旅行的主要问题之一。有限的政府经费支撑,不是维持乡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长久之计。所以,要想维持研学旅行的生命力,政府应该携手学校共同开源,挖掘乡村本体资源,建立研学旅行基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如,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有一个贫困村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开发了浔龙河研学游基地——麦咭农场,既解决了学生无处可“游”的问题,还开拓了旅游资源,创造了经济价值。因此,乡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可以因地制宜,以丰富的乡土资源为题材,从乡村的历史、人文风俗、自然风光等多角度去挖掘可开发的资源,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学旅行基地。
师生讨论
郭老师:暑假期间,参加过“研学游”的,有吗?请举手!(多人举手)这样吧,先请参加过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郭雨阳,你先说说看。
郭雨阳:我参加的是一家培训机构组织的“中原文化研学游”,到河南省的洛阳、开封游学了一个星期。
郭老师:玩了些什么?又学到了什么?感觉如何?
郭雨阳:玩的地方倒是挺多的,什么龙门石窟、法门寺等知名景点都去过了。玩的时候有专门的导游给我们讲解,我觉得还是学到一些知识了。感觉吧,主要还是在玩,和自己外出旅游差不多吧。
张小莉:是的,我也是这种感觉。我和郭雨阳是一起去的,每天就是玩呀、吃呀,只不过到了晚上,带队老师会把我们集中起来,让我们各自说说白天游玩的感受,又给我们放了一些相关的视频而已。
严 斌:我参加的是去美国的研学旅行。第一次出国,感觉还是挺新鲜的,跟一些外国的学生打交道,住进他们的家里,我觉得还是挺好的。能近距离感受美国风情,近距离观察美国中学生的生活,还能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只是费用太高了!
任 笑:我感觉自己参加的更像是一个夏令营。虽然也是去了外省,也去了几个小的景点,但我们大部分时间是集中在一个地方,上午以学习上课为主,下午以军训为主,晚上看电影,搞点文艺活动什么的。前后一共十天的时间,交了七千多块,还不算来回的车费,真是好贵啊!
郭老师:那你们觉得这样的研学活动,花了那么多钱,对你们的成长有多大帮助呢?
郭雨阳:可以认识一些新的朋友,也可以很放松地游玩,顺便也能学到一些知识。用处还是有的,但是花钱有点多。
王 峰:不能说没有用处,但感觉用处不是很大。我感觉我参加的研学旅行就有点“坑人”,我们不是去研学,而是去游玩,跟和旅行社一起出去玩差别不大,就是多了几个大学生带着我们玩而已。
郭老师:现在有些地方的一些学校把研学纳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之中,你们觉得这样合理吗?
蔡晓军:我觉得这样做虽然有好处,但是对那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同学来说,就不公平了。出去研学一次,随随便便就要好几千块,很多家庭根本就负担不起。就算是经济条件还可以的家庭,每年暑假去一次的话,几年下来花费也很大啊。
赵 刚:我同意“老蔡”的说法。所以,如果真要这么做,一定要想想如何保障家庭条件一般的同学的权益。而且,农村学校的同学的权益就更要保护了。
教师总结
研学目前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参加这样的活动当然是有好的一面的。只是,这样的活动到底应该由谁来组织?如何确保组织方有足够的资质?又如何监管?而如果把研学纳入到学生评价体系中,又如何保障贫困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广大农村学生的权益呢?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去思考和解决了。研学,重点应该在“研”,在“学”,但到底应该如何去“研”,应该“学”一些什么,就更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