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 意(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
汤瓶是回族人日常洗浴用品中最普遍常用的一种器具,在回族穆斯林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汤瓶主要由盖、把手、高翘壶嘴等部分等组成,瓶身略鼓起呈椭圆形。以前的清真寺里的汤瓶壶都是清一色铜制的,后来因为成本高,换成铁制品,再后来又有了塑料制品,材质越来越丰富。如图1所示。
汤瓶源于唐代,相传在唐朝时期,一日唐王梦见大梁倒塌,一位头缠白布、手提洗壶的大汉把大梁顶了上去因此脱离了危险。次日唐王召集文武大臣解梦,徐茂公说:`此大汉是西域回回,唐朝江山要靠西域回回来保。唐王随即派使臣赴大食,征召贤人来中国传教,并辅佐他治理朝政,给他们建造了清真寺,供他们礼拜,并赏赐“唐壶”,因为壶的颈部细长如瓶,故称“唐瓶壶”。古时“唐”与“汤”谐音,民间又称“汤壶”“汤瓶壶”等。汤瓶原为熬茶、熬汤之用,后来作为回族穆斯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统洗浴器具,至今有1 200多年的历史了。
汤瓶的制作工艺和样式源于古波斯和中亚一带,隋唐时期随着中土和中亚波斯文化交流的深入以及贸易往来,许多样式精美做工考究的汤瓶流入到中国。时至今日,无论是在清真寺里还是在回族居民家中,几乎都能找到汤瓶,供洗小净用,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汤瓶的材料和装饰纹样越来越丰富。在回族聚集区经营的清真饭馆、清真食品店、小吃摊位上都悬挂着印有汤瓶图样的木牌,作为“清真”的标志。
回族群众对生活用水非常讲究,通常认为用过的水必须流走而不能再用,有不用“回头水”的常规。汤瓶嘴小身大的独有的造型,使得不洁之物无法进入,而流出的水也不能再使用,人们用它洗脸、洗手方便又卫生,体现了回族穆斯林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无论是在清真饭馆、清真茶楼里,还是在回族群众的家里都会发现有汤瓶壶,可见汤瓶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之一了。
汤瓶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反映了回族的美学观念。聪明智慧的回族穆斯林工匠利用仿生学原理,在瓶身处大量运用曲线、弧度等不同的结合,有效提高了瓶身的稳定性,赋予汤瓶丰富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特殊的精神含义。汤瓶的造型工艺美学反映出穆斯林严谨细致的生活态度和民族精神,体现了回族人的聪明智慧。其造型理念对于汉族的日常生活器皿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汉族人现在日常使用的茶器、酒器等造型中可以看出,仍沿袭着很多“汤瓶”的样式和风格。
宗教的洗浴总是意味着忏悔,所以穆斯林的洗浴也是为了心灵的洁净、精神的抚慰与舒张。神圣经典的《古兰经》中规定了穆斯林的洗浴程序——大净、小净及没有水的时候代净的办法,除按顺序洗涤每个器官外,要想到“省察已躬,罚赎过错,节欲检行,止恶扬善”。沐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自己的言行在真主面前的总结和反省,它抑制着蒙昧社会的弊端,成为一种道德信仰。按教法规定,无论是婴儿出生还是老人病故都需要汤瓶,所以对于每一个穆斯林而言,汤瓶可以说伴随着他的一生。
汤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后来演变成为具有标志意义的汤瓶牌,如图2所示。根据清真寺里的阿訇介绍说,回族人东迁是陆续来的,为了给后面沿途的族人准备吃喝,并且沿途方便识别,人们把汤瓶壶放在窗台上作为记号。为了防止汤瓶丢失,于是他们就在木板上画一个汤瓶,并写上“回回”或者“清真”等字样,再后来回族人卖东西,开饭馆,就挂上汤瓶牌表示自己是回族,相沿成习。我们至今都可以看到在一些回族小吃摊点前都会挂着汤瓶牌。早期的汤瓶牌多为木制牌,上面图案写着“回回”“清真”等字样,后来逐渐加以装饰,例如牌中添加花草、拂尘等图案,独具回族特色。在安徽的一些回民住宅区可以看见他们在门坎上贴上阿拉伯文的“独阿宜”,代替“汤瓶牌”,以此表示自己为穆斯林。现在汤瓶牌的用途有所改变,但其对回族人的意义却依然深远,汤瓶代表回族人爱清洁的习俗,也象征着回族与兄弟民族的友谊和交往。
在许多传统的汤瓶牌图案里,我们可以看到有莲花、拂尘、香炉、鸡毛掸子、花草、瓷瓶等图案,鸡毛掸子是在硬竹竿或木棍一端系上各种颜色的鸡毛做成的,主要用来打扫家具器物上面的尘土,颜色有纯白色、纯黑色、灰色、红色、花色等,既美观又实用。“拂尘”也是在一个竹竿顶端系着一大缕兽毛,既可清洁家居,还可驱打苍蝇蚊虫。除此之外,“拂尘”还是一种道教的武器。这两种器物和汤瓶一并出现在回族的重要的标志里,由此可以推测回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或许有更多的交融。莲花图案也经常被回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莲花瓣状的饰物如今在回族聚居区的古寺建筑中仍然可看到,在中国的许多清真寺里,可以看到建筑空间里都雕刻有莲花图案。莲花原本是佛教的符号,但是却在回族文化中出现,我想这也是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种结果吧。花瓶图案也出现在汤瓶牌中,在花瓶表面有花叶图案,用花来做装饰代表回族人亲近大自然,人的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显示出回族人爱花爱美的传统,在清真寺或者回族人家的庭院里,都有植树种花的习惯。
在汤瓶牌里我们可以看到回族人家的生活,古朴,典雅,温馨,亲切。汤瓶牌,清真的标志,是回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可以称为汤瓶牌文化,清真文化,也代表回族人的饮食习俗和宗教信仰。
汤瓶牌历来是回族特有的标志,在回族的生活中地位非常重要,传统的汤瓶牌中所绘的图案、饰物等,无不蕴含着回族的历史和文化。但由于多种原因,才短短几十年,一些原本对于我们回族很重要的东西就在我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实在让人心痛,保护和继承这些回族传统文化已是很紧迫的事情。
在回族群众中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汤瓶的美丽传说,汤瓶也成为舞者手中翩翩起舞的道具,最为著名的“汤瓶舞”极大地展现了回族人在礼拜前用“汤瓶”盛水净身,做“大净”或“小净”的传统习俗,从侧面反映了回族人热爱劳动、喜欢洁净的民俗习惯,进一步凸显出汤瓶的独特魅力。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汤瓶八诊疗法”,它融合了回族医学基本理论、回族武术精髓,运用了汤瓶水浴等疗法,并结合中医经络学不断完善而逐渐形成,2008年1月被列入国务院、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距今有1 300年历史,作为回族保健医学文化的组成部分,无不体现着汤瓶的魅力。
汤瓶是伊斯兰文化的产物,更是作为一种传承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造物,应不断地吸收外来民族文化的营养,不断创新,在充分挖掘、继承和宣扬汤瓶的工艺装饰题材的同时,与我国悠久的汉文化传统相互影响和融合,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汤瓶造型,宣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