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荣,吴朝晖,田 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91776部队,北京 100841)
近年来,随着深海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美国提出重返大国竞争时代、重返海洋控制,世界各主要大国对深海的争夺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不少学者提出了在深海建立军事基地的问题。如陈舒、冯梁在《聚焦深海,占领战略新高地——世界深海军事应用发展现状》一文中提出:“深海军事基地可进行海底武器、燃料和食品补给,进行海底侦听,或用作兵工厂,甚至可以直接作为海底鱼雷、水雷和导弹的发射基地”[1]。孙立华在《谁将主宰未来深海战场?》一文中指出:“根据深海基地独特的地理特点,在深水区、海峡地带和多礁区配置相应的作战兵器。其主要作用是,既能灵活地在海底战场与敌方的潜艇作战,又能有效地支援和配合海上战场的作战”[2]。
有资料显示,美国正在水深900 m的洋底试验建立借助深水装置固定的作战基地,并准备将部分基地设立在大西洋山脊的峭壁上,以便进一步完善海底基地网,适应深海作战需要。2013年5月,俄罗斯对外宣称,将在白海试验名为“赛艇”的水下固定发射弹道导弹。它长期在海底,随时对洲际目标实施战略打击。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深海建立军事基地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难,可能会遇到诸多风险和挑战。
与太空一样,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一直都在积极谋求和平利用深海,反对将深海军事化。为防止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进行军备竞赛,1970年12月1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2749号决议《关于各国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与下层土壤的原则宣言》,宣告“该地域应予开放,任由所有国家……专为和平用途而使用”[3]。1971年2月11日有关国家在莫斯科、伦敦和华盛顿签订了《禁止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条约》(简称海床非核化条约或海床条约),规定沿海国不得在其领海外部界限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装或设置任何核武器或任何其他类型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以及专为储存、试验或使用此种武器而设计的建筑物、发射装置或任何其他设备”[4]。条约还建立了严密近乎苛刻的核查机制。“这一义务也适用于其他国家在沿海国专属经济区的相关活动”[5]。该条约开放供其他国家签署,到1972年2月签字国有88个,批准加入国有73个,1972年5月18日生效,我国于1991年2月28日加入。
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提出了“海洋的和平使用”[6]原则,规定:“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区域及其底土以及该区域的资源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其勘探与开发应为全人类的利益而进行”[6],“公海应只用于和平目的”[6],“区域应开放给所有国家,不论是沿海国或内陆国,专为和平目的利用”[6]。我国是公约的缔约国,已加入该公约。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国际法也从不同角度对深海军事化提出了约束。这就给在深海建立军事基地设置了限制,对保密、外宣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合理规避国际法的约束和限制,既要巧妙进行包装,给出让人信服的充足理由,还要防止被人指责执行“双重标准”。
先进的技术是认识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基础,也是长期以来制约人类社会向海洋全面进军的主要瓶颈。在深海建立军事基地,同样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1)基地建造技术。按基地所在的位置可将深海军事基地分为建立在海底山脉上的基地、建立在海底地下的基地、悬浮在海底的基地、活动的基地等四种,但无论建造哪种军事基地,都需要运用诸多先进技术。
建造军事基地涉及到勘探、测量、设计、施工、维护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动用大批的物资,投入一定的人力,花费较长的时间。但与在陆上建立军事基地不同的是,在深海建造军事基地,需要克服厚重海水的阻障才能进入水下进行作业,工作人员面临的是一个完全陌生、十分复杂且永远在动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提供比较大或比较多的特殊平台,让尽可能多的人员同时在数百甚至数千米的水下长时间工作。
现有的深潜器,主要是让人员在舱内作业,还无法让人员长时间到舱外去活动尤其是从事耗费体力较大的工作。这是在深海建造军事基地首先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如果仅仅是以现有深潜器为依托,将其改造成军事基地,其用途和功能肯定是非常有限的,距离真正的军事基地还有较大差距。还有一种施工办法是使用水面钻井平台进行垂直作业,但作业深度有限,一般只适用于浅海。
2)基地指挥控制技术。深海军事基地无论是作为水下指挥中心、保障中心、还是水下作战平台母舰,指挥控制都是必须要解决的。需要有远距离、大深度、实时或准实时、能有效穿透深海复杂环境阻隔、保密性能好的指挥控制技术。如果不能实时指挥控制深海军事基地,那它的存在价值和战略功能就会大打折扣。
从目前技术水平看,有无线和有线2种手段。其中,有线手段就是铺设海底电缆或光缆,其保密性、防护性比较弱,而且远距离铺设代价昂贵,易受深海复杂自然环境(如复杂的海底地形、众多生物的繁衍生息以及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和人文环境(如远洋渔船、商船、潜艇、无人潜航器活动)的影响,稳定性难以保证。无线手段只能按约定时间进行定时发收报,不能全时工作,而且大深度传播无线电信号衰减较大,穿透力也有限。
还有一个是通过平台自身感受外界威胁自动开启工作模式,这种方法难分敌我,可靠性、稳定性维以保证。如果说,威力小、毁伤程度较小、作用范围有限的平台还可以使用这种模式的话,那威力大、毁伤程度较大的平台使用这种模式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目前看,最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水下量子通信技术,但目前该技术还在实验阶段,距离投入使用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3)基地维持运行技术。按功能可将深海军事基地分为物资补给基地、侦察预警基地、武器制造基地、武器发射基地等四种。但不论是哪种基地都涉及到人和装备,需要为维持人和装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主要是人所需要的空气、水、食物,装备所需要的相应环境条件如空间、能源、温度、湿度等。
一般而言,高精尖装备大都比较娇贵,对外界环境特别是温度、湿度、平衡性、稳定性要求较高,还要定期进行检拭、维护、保养,确保装备处于良好状态。有的战前还要做进一步的准备,如加注燃料、打开保险栓、更换弹头等,而这些都需要人员现场操作。如果是有人职守,人员在海底工作生活有个极限时间问题,需要克服心理难关,还要保证生活物资的多样化、新鲜度和及时充足的供应。如果是自动化程度较高,实现了无人职守,需要解决装备和设施的安装、使用、保养、维修问题,特别是平战状态的切换、战时启用手段、保持发射前正常状态,以及防止乱启用、误启用等问题。
4)基地与岸上之间的往返传输技术。深海军事基地与岸上军事基地之间要进行物质(包括人员和物资)、信息、能源的相互交换,这就需要有渠道(平台或通道),犹如往返于空间站与地面基地之间的太空舱。目前的深潜器,其空间、动力、容量、作业时间、功能都有限,还无法满足大型深海军事基地正常运转的需要,必须研制更大更先进的平台或通道。如何向深海输送稳定的能源,以维持人员生活或装备运转需要,也是个大问题。
另外,还需要解决深海救援技术、基地防御技术等。
在深海建设军事基地,需要海量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集中投放。尤其是深海技术作为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军事装备技术等于一体的高新尖技术,开发利用面临着基础弱、困难多、要求高、技术含量大、风险大、投入多、时间长等现实问题,必须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行政组织能力,特别是经济科技实力、财政实力、人员综合素质作保证。而且建设过程可能要持续较长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时间内难以见效,还可能会出现挫折、反复、走弯路,甚至可能付出重大代价。这就需要一个能够容忍失败、愿意承受挫折、相对宽容宽松、始终给予充分理解坚定支持的外部环境。另外,人才队伍建设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在深海建设军事基地,还面临着来自内部或外部、自然或社会、现实或潜在的各种风险与挑战。深海气象水文条件复杂且变化无穷,海水的强大压力、海流的不断冲击、生物的繁衍生息、频繁发生的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引发的地质灾害,都可能会对基地带来破坏、造成损失。海水的侵蚀、高盐的腐蚀、封闭的环境会影响装备的性能,影响装备能否处于随时能战的良好状态。
在因各种故障而引起的断水、断电、断食物以及爆炸等事故的情况下,岸上指挥部如果不能及时得知准确信息、有效展开深海救援、确保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将可能会在国内甚至世界上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1970年6月,美国‘海神’水下居住室在夏威夷试验场实验时,由于压载舱出现故障,浮力不足以克服海底吸引力,致使‘海神’在 160 m深的海底停留了4天,直到水面支援船送气后才勉强上浮”[7]。俄罗斯频繁发生的水下安全事故,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
同时,还可能面临来自外界的质疑、捣乱、破坏。在国家总体资源有限、能投入的军费有限但面临威胁领域、对手却又多样多维多元的情况下,深海军事基地建造计划能否得到国家认可并长期给予坚定有力的支持和投入,也存在不少变数。
若短期内难以展现明显成效,可能会被认为投入大、不紧迫、效费比不高等问题,特别是一旦出现更严重、更现实、更紧迫的威胁时被拉下马、取消项目。还可能会产生难以承受的溢发效应,如引发国际社会的担忧、指责,国内外舆论的恶意炒作。从而导致与有关国家的军备竞赛,反而会恶化战略环境、增加战略威胁,甚至影响、拖累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平时或战时,还可能会遭到敌对组织、恐怖势力或敌人的破坏、打击、摧毁。
因为地理环境复杂,不可控风险挑战多,建设投入多、周期长、难度大,包含多种因素和环节,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因此,在深海建立军事基地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为此,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盘考虑、先易后难、超前预置。
相比其他空间,在深海建立军事基地确实有着诸多的显著优势。1)隐蔽性强。由于电磁波在水中传播衰减很大,卫星等探测手段很难监测到。2)选择余地大。深海占全球表面积的一半以上,空间十分广阔,可以灵活选址。3)外界干扰因素少。深海具有鲜明的国际公共性,不受某一国家管辖,其建立、运行等活动不受他国影响,尤其是不用交纳租金、不受他国政局动荡影响,可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4)机动性强。全球海洋是一体连通的,驻屯深海军事基地的兵力兵器离开基地后可进行大范围机动而不易被发现,便于达成打击的突然性。
正因为此,深海被称为继陆、海、空、天、电磁之后的第六维战略空间,成为21世纪大国展开军事竞争的热点领域、大国海军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美、俄等国纷纷采取有力措施抢占这一新兴空间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美国已着手建立大型的深海作战基地,逐步组建深海部队司令部。
在深海建设军事基地是一项名副其实的国家工程,就像二战时期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里根政府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以及新中国的“两弹一星”、核潜艇工程、航母工程一样,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由国家组织众多单位进行联合攻关。
首先,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一般要通过特殊的渠道(如著名院士)向国家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不仅充分讲清该项目的必要性,核心是战略价值和重大意义,而且充分论证可行性,提出具体的操作办法。其次,成立国家层面的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吸纳军、地相关领域的单位和人员参加,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
不仅要论证必要性,也要论证可行性;不仅要考虑目的功能和价值,也要考虑成本代价和风险挑战;不仅要分析自身需求和现实条件,也要分析外部的客观环境和制约因素;不仅要详细掌握现实情况,还要科学预测长远发展趋势;不仅要考虑自身条件,还要考虑对手可能的反应;不仅要考量军事因素,也要考量政治、经济、外交、国际法等其他因素,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只知其利、不知其害。
应站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高度,正确对待深海军事基地建设问题。既要坚持自主、够用、有限的国防建设思想,不盲目跟风、随别人起舞,被人欺骗误导、上项目、铺摊子,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和宝贵时间;也要防止反应迟钝,落后于形势发展,在深海领域与对手形成明显的代差,导致被动。因此,对深海领域的发展变化,应密切跟踪、科学研判、趋利避害、规避风险。
当前,应以容易干、能干成的项目为突破口,以科学考察和开发利用深海资源为抓手,研发相关技术、推进相关建设。具体来说,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深海高技术发展专项规划》,落实好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同时大力发展我水下兵力兵器和深海战场建设,为未来我建立深海军事基地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在深海建设军事基地,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还会遇到难以预测的风险。为此,既要有知难而上,迎接挑战的勇气和魄力,又要有承受风险的准备和应对风险的科学态度。建立健全科学评估、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方法手段,消除隐患、降低风险、控制成本、减少代价、确保项目万无一失,顺利推进。
深海军事应用空间广阔,战略价值极高,被称为大国战略要地、未来海底要塞,是关乎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的战略高地。当前,世界主要强国正在开展一场关于夺取未来战略制高点的深海暗战,斗争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我国来讲,发展深海军事力量、建立深海军事基地同样具有重大意义。正如张文木先生指出的:“深海武器比陆地武器和天空武器更具机动性和隐蔽性,更有利于完成国家战略攻防任务。”[8]“将有限的国防资源优先用于深海开发,这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更为有效的威慑力量,并以此带动中国海军的跨越式发展。”[8]
目前,我国在深海开发利用领域具备一定的优势,成立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科研、管理机构,出台了《国家深海高技术发展专项规划》等战略规划,掌握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先进技术。这为我国在深海建设军事基地储备了技术、奠定了基础,但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还需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动员组织有关方面的力量迎接挑战、攻克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