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张海泉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成为标准化课堂教学法之一。它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情况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构建集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于一体的学习体系。在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因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被广泛认可,但当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有以下几点问题需要注意。
(1)教学进度不易把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更为开放,但这一“放”就不容易“收”,教师很难把握每一组的进度。实训结束时,有的组提前完成,而有的组只能草草“收兵”,影响整体学习效果。
(2)课堂管理待改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更“活”了,但这也为个别学生干扰他人提供了便利。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在行动上约束学生,最好能使学生都“忙” 起来。
(3)评价上有困难。传统教学强调“单打独斗”,学生的表现很容易掌握。但任务驱动教学法考察的是整组学生的表现,可能会存在有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混水摸鱼的情况,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4)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与提升。以汽车专业课为例,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则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境界。有价值的任务驱动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外,还需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雪佛兰科鲁兹车前照灯故障诊断与排除任务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课堂教学活动中任务驱动的实施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施流程环节上依次分为:任务确定、任务实施、任务回顾和任务总结等4个环节,每个实施环节的内涵如图1所示。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任务确定是指教师在已经设计好任务具体内容的前提下,将任务布置给学生,以及学生理解并接受任务的过程。教师往往不够重视任务确定这一环节,一个完整有效的任务确定环节必须要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自己在接下来的任务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按照什么要求做”“做多长时间”。这是任务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任务确定应该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一个原则,两个要点”。即坚持站在学生更好理解和接受任务的角度去布置任务,依据这一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2点。
(1)选择合适的媒介,准确完整地呈现任务信息内容。任务确定环节中,任务信息内容的呈现需要可视化,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始终明确任务内容,确保任务实施不偏方向。任务内容可视化的呈现媒介不限,可视具体任务内容和教学设备设施条件而定。
以雪佛兰科鲁兹车前照灯故障诊断与排除任务为例,任务确定的方式是通过任务板(图2)向学生清晰呈现以下任务信息内容。
1)任务主题:前照灯故障诊断与排除。
2)任务内容:根据上一个任务中每个小组制订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案,诊断出车辆故障点,并进行排除。
3)任务要求:
(a)小组内人员角色扮演:主修1名,辅修1名,学徒2名;
(b)小组内主修进行分工:测量2人、数据记录1人、摄像1人;
(c)教师指定小组成员代表本组回顾任务实施过程和结果;
(d)1、3组在A车,2、4组在B车;1、2组先实操,3、4组注意观察记录实操过程;
(e)操作安全规范,拔插电气插头前先断电。
4)任务时间:实操15 min,任务回顾10 min。
这种可视化呈现方式具备的优势包括:可随任务实施场地变化而移动,方便学生全程观看;便于多个任务的串联回顾和总结。
(2)教师任务布置内容要全面精准,语言简洁易懂,过程要循序渐进。教师在向学生传递任务信息内容时,语言要简洁易懂,内容表达要全面准确。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准确理解任务内容,在布置较复杂任务时,教师通常需要布置3遍。第1遍仅是口头表述,以上述任务布置为例,教师需要向学生传达的是“将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在实车上进行前照灯故障诊断与排除练习”。该次任务布置只是让学生大致了解自己将要做什么和怎么做。第2遍教师需要结合任务板(或任务单)非常全面地阐述任务主题、任务内容、任务要求和任务时间。如果任务内容多或复杂,需要给学生留出理解任务的时间,教师要确认每个学生是否对任务信息有疑义。第3遍教师要拎出任务信息中的关键词(如图2中的红色波浪线划出的部分),强调任务信息中的重要信息,阐明该任务的目的,并再次确认所有学生对任务内容是否有疑问。当然并不是所有任务的布置都需要教师布置多遍的,具体要根据任务内容的复杂程度和学生对任务的理解接受能力而定。
理想的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应该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法结合起来实施,而翻转课堂的关键在于学生首先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知识技能有充分的探究和体验,然后通过回顾的方式,在小组内成员之间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在课堂内师生之间,沟通释疑,从而使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提升,学生在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构建。因此任务实施就是学生按照任务布置的要求,去探究和体验具体任务内容的过程,任务实施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决定了教学的完成度和教学效果的好坏。通常好的任务实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图2 雪佛兰科鲁兹车前照灯故障诊断与排除任务板
(1)始终坚持学生是任务实施主体的原则。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要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对任务内容有充分的体验,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有较完整的探究。根据任务内容的不同,还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体验,小组内以分工、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让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体验。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旁观者观察学生的操作,必要时给与提示和引导,并记录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任务结束后进行归纳总结。
(2)任务实施要做到过程可控和可测,结果可视和可评。在任务实施环节,教师要做到放管平衡,即放得充分,管得合理。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设计任务目标,让任务内容紧紧围绕任务目标,务必使任务实施过程可测可控,每个学生的任务结果可视可评。
以前照灯故障诊断和排除的任务实施为例。任务实施前,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在两台车上进行前照灯故障诊断与排除练习,规定任务时间为15 min;对小组内模拟岗位情景进行人员分工,分为主修、辅修和学徒;明确人员岗位职责,辅修配合主修进行测量诊断,一名学徒负责录制任务实施过程(图3),另一名学徒负责记录诊断步骤和数据(图4);强调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拔插电气插头前必须先断电。任务实施过程中,主修带领小组内成员,按照本组制订的诊断方案,逐步排查故障点;任务结束后,要求小组内每个人都能够陈述和演示本组故障诊断的过程和结果。教师不干预任务的实施过程,只需在一旁观察,记录每组在实操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倾听学生讨论的分歧点,为接下来的任务回顾环节准备素材。教师只有当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遇阻,主动要求帮助时,才会介入予以引导和协助(图5)。任务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所做内容又有所呈现,因而任务实施过程可控、可测。通过任务板将每一组实操步骤、数据和结果进行呈现(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由一名学徒记录),用信息化手段对实操过程进行录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由一名学徒录像),同步投屏,因而既可供其他小组观看(图6),又可进行师评和生生互评。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看似完全放手,但仍通过可控、可测、可视和可评的方式来对任务实施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任务实施的管放平衡。小组内成员因分工不同,每个人的任务体验也不同,在达成“围绕诊断排查故障点,验证本组故障诊断方案可行性”的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收获也会不同,如此又实现了任务实施主体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图3 主修和辅修进行诊断,学徒录制实操过程
图4 一名学徒负责记录诊断步骤和数据
图5 教师引导协助任务实施
图6 其他组观看同步实操视频
从形式上说,任务回顾是对任务实施过程的复盘;从内涵上说,任务回顾是对学生任务实施行为的分析,包含了分享与碰撞,肯定与纠错,巩固与提升,点评与反馈。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只要有了体验和收获,通常都会有分享的欲望,并希望以此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点评和反馈,在此基础上可使学生的体验和收获得到进一步提升,树立学习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进而完善知识构建方式,实现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如果说任务驱动教学和翻转课堂的基础是任务实施的话,任务回顾就是其灵魂。那么应该如何进行任务回顾呢?
(1)教师要有足够的任务回顾的素材,心里要有任务回顾的目标。任务回顾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有足够多的任务回顾素材,这要求教师对学生任务实施的过程和结果有充分的掌握;对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程度有准确的判断;能指出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并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任务回顾的目标绝不是简单机械地把任务内容再重复实施一遍。任务回顾必须结合学生的任务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围绕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回顾。因此,教师必须是任务回顾环节的主导角色,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任务回顾。
(2)任务回顾的主体是学生。在进行任务回顾时,必须让学生充分呈现和分享自己任务实施的心得体会与经验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深挖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和行为习惯,就能更加准确地捕捉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这样才有可能给予学生精准的反馈和点评,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学生也因为有了任务回顾这一任务要求,在任务实施时就会既有学习动力又有学习压力。
(3)充分尊重学生的任务实施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持续学习的信心。因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工角色不同,任务内容不同,在回顾过程中呈现的结果也不同,这时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任务实施成果,努力发掘学生在任务实施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分享成功的方法、经验,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或实验等方式来解决任务回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的成就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持续的学习信心。
(4)教师需要有有效的任务回顾工具。所谓任务回顾工具是指所有能够帮助提高任务回顾效果的媒介。在进行任务回顾时,小组代表依托教师制订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流程表,从步骤、测量位置、测量参数、测量值、标准值及结果判断等方面,条理清晰地阐述本组前照灯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过程和结果。暂时还没有参与实操,只是观察其他组操作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针对具体步骤内容提出疑问,这样,在任务回顾环节能够有效促进生生互动,进而产生思维碰撞,既提高了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加深了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又能使教学内容有新的收获,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课堂体验的层次。教师还可通过回放学生录制的实操视频,非常直观地指出每组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让实操技能得到及时的巩固,更能够让后续轮换实操的学生提高实操的正确率和责任心。
任务总结是指对任务确定、任务实施和任务回顾的总结。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收获,明确这些收获能给他(她)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哪些帮助;帮助学生再次厘清自身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供改进方法和措施。因此,任务总结需要围绕以下2个方面进行。
(1)总结的方式多样化,总结的内容可视化。学生以任务总结卡片的形式,总结出自己在前照灯故障诊断与排除任务中的收获。任务总结卡片的内容包括:熟悉灯光照明系统总成的拆装,掌握前照灯控制原理,能够诊断和排除前照灯故障,巩固电压法和电阻法的基本线路测量方法,能够制定和执行车身电气系统故障诊断方案等。通过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列出了部分学生尚存在部件拆装不熟练,测量方法不规范、不正确,故障诊断方案制定不合理等问题,安排学生课后继续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在接下来的故障诊断课里加以改进。
(2)总结的内容“落地”“生花”。教师总结出前照灯故障诊断与排除流程包括:确认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制订诊断方案和执行诊断方案。这个流程同样适用于其他车身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