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以雷德利·斯科特所拍摄的影片《异形》中出现的典型女性形象雷普利作为主要研究资料,以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发展历史为研究背景,将女性主义第二次运动浪潮对科幻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作为切入点,探索雷德利·斯科特电影《异形》中对于女性角色形象塑造的特点,阐释其在女性权利声张和推动女性传统地位改变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深入发掘影片女性角色设定背后对于女性主义以及女性权利的象征和隐喻;总结出女性主义对于近代科幻电影发展的商业利用价值以及它给中国科幻电影中女性主义发展带来的诸多启示。
【关键词】异形;女性主义;女权;商业价值
1. 《异形》对女性角色的塑造
1.1 《异形》中的女性角色
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呈现抬升的趋势,女性的权利地位的提升体现在了各个方面。从家庭中的话语权到社会公共权力,其中很明显的一点便体现在了大众传媒中。在雷德利·斯科特的科幻电影作品《异形》中蕴含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关于女性主义的思考,主角被设定为雷普利这一女性角色。这个角色在电影中是作为飞船的联络官形象出现,是一个具有飞船第三话语权的人物,這个职位的设立与当时女性地位的提升遥相呼应。同时,她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甚至具备了电影中一些男性所不具有的品质。
电影《异形》开创了科幻及恐怖电影中女性英雄的时代,为其后出现的电影在角色设定上提出了新的角度与思考,带动了女性在电影中的整体地位与发挥的作用效力,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赋予女性角色绝佳的行动力以及对于电影剧情更多的掌控力,使其成为了生存到最后,带领大家抗争到底的英雄式人物。这对后世的电影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例如《生化危机》(Resident Evil)中的爱丽丝,《末路狂花》中的女主角都是具有传统意义上男性英雄主义的特点。
1.2 塑造独立女性的形象
在剧本初稿中,丹·欧班农和罗纳德·苏赛特(Ronald Shusett)虽然没有对影片中的主要角色进行性别设定,但对于惟一生还者的形象定位已明确为机智勇敢过人者。在1970 年代的好莱坞,如此正面积极的定位一般都是为男性形象设计的。所以在看到被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和制片人大卫·吉勒(David Giler)更改后的主人公名字和性别时,两人始终没有料到雷普莉会变成女性。女性的塑造使得故事发展更具戏剧性和非常规性。
《异形》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对雷普莉的描写并不多,大量画面展示外太空世界及飞船内部结构。在因未知的坐标位置和信号所带来的是否探究小行星的争论中,男性船员们一直掌握着主动权。当队友被抱面虫附身却依旧申请进入船舱时,雷普莉根据相关规定条例作出了不放行的决定,同时拒绝了船长 Dallas 的不理智命令。可以说这是第一次对于雷普莉——“冷静”的性格特点塑造。发现死去的抱面虫后,相比于船长面对未知生物体表现出来的狂躁和迷茫,雷普莉果断判断出利害关系建议直接丢弃,是对她“果断”的性格塑造。在此后消灭异形的行动中,雷普莉的领导才能进一步展现,她带领剩余队员进行有计划的搜索和布控,并发现这次航行是一个阴谋。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毁掉这个高度危险的阴谋,她果断作出炸掉飞船的决定,拿起武器与异形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斗。最终,她凭借自己的机警和临危不惧,成功的将异形甩在了外太空,成为惟一的幸存者。
在刻画雷普莉时,导演分别用了暗线与明线两种方式来塑造这一女性形象。其一,雷普莉与船长(男性)间的暗线对比;其二,雷普利与兰伯特之间的明线对比。在明线对比中,兰伯特和雷普莉是《异形》中仅有的两个女性形象,队员兰伯特的反应则与雷普莉有很大的反差。从最开始面对抱面虫时的不冷静行为,到异形幼体破膛而出的惊声尖叫,再到面对成体异形时毫无反抗举动,兰伯特一直处于极度的惊慌和无助状态,其惊恐的表情及凄厉的尖叫成为影片恐怖氛围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点看兰伯特的形象与一般意义上恐怖片中的女性形象相契合,“软弱无助、没有自主行动力、负责尖叫”等恐怖氛围的铺垫。与之相比,雷普莉则表现出冷静沉稳和临危不乱的气质、对于整个事态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面对异形时的机智灵活都使她成为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最后的结局中,雷普莉在穿梭机里休眠,开始了漫长的逃亡。这种结局除了契合观众所希望的主人公存活心理之外,在对雷普莉形象做正面肯定的同时,也为影片的续集做了铺垫。相较于两名女性的对比,雷普莉与男性间的对比似乎更为隐蔽,她与两名飞船修理工的对比,与船长的对比,与科学家的对比,这些画面都是转瞬即逝,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小细节中让雷普莉的形象更加清晰。
1979年的《异形》为整个系列影片奠定了基础,在随后的三部续集中,雷普莉始终都是影片的核心,故事情节都围绕她开展。无论是作为指导救援部队进入小行星的知情者,还是被太空犯人救回来的逃生者,亦或是被复制出来的克隆人,雷普莉的思想一直独立自主。面对他人的怀疑和不信任时,她始终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使得不到采用,她也会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而不受外界干扰,独身返回巢穴救回小女孩 Newt 就是很好的体现。雷普莉这种独立的、不依靠他人的性格在恐怖片中可以说是首次出现,使得其形象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与传统意义中的女性形象划清了界限。
2. 反思与展望
2.1 女性在科幻片中的艺术与商业价值
从工业革命到1980年代女性运动,随着女性在经济、教育、社会地位的不断攀升,她们开始表达自身的诉求,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同以及精神、生活中的平等。于是她们开始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改变传统媒体中呆板、教条的女性形象,为此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文化、艺术、大众传媒等等。电影的传播范围广,传播效果佳一直是传播和凸显女性形象的翘楚,具有明显的环境再塑功能,因而受到极高的重视。在类型广博的电影中“科幻电影”这一从题材上更倾向于英雄主义与父制权,女性的存在更多是作为衬托用以被拯救或者被杀戮的形象出现于银幕之中。《异形》却不落俗套的选择用女性角色来担任英雄的形象,让科幻类的影片有了新的艺术载体,从这一方面来看,引领了新的价值表现和不一样的表达语。科幻电影本身作为一种对建立在科学上对未来的可行性的想象,让影片本身都充满了建构的色彩,女性角色的树立或者运用,让这种被建构的想象变得些许真实,让生命得以延续。可以说这部电影让电影人和大众重新认识了女性这一形象,她们也可以力挽狂澜,睿智机敏,改变了以往男性在科幻影片中横扫天下的局面。女性这一艺术形象的加入,就是为了更加真切地投射现实世界,伸张女性的主体性,让原本的故事情节更富有冲突性,打破一直以来的故事模式,增加了更多的未知性和选择性,也给观众带来新的观影效果。可以说女性主角在《异形》中的运用非常具有典型性,这种艺术形象的改变不仅是女性在反抗路上的一次成功,也是导演在商业化与艺术化之间平衡的成功。
《异形》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片,但却拥有商业片的一切特点和元素。导演将地点搬离到了外太空,人物间的对立不断变化最后指向人与异性的对立,故事的戏剧性增强,其中最出乎意料的应该就是主角的选择,可以说正是选择了女性让他的商业价值最大化。但是这种选择并没有让电影成为往时那种仅仅是对女性的外貌、身材等的消费,而是加强了女性个人魅力的表现,她们的身上既有女性的温柔和细腻,同时也具备了男性的果断和勇敢。既矛盾又融合,这使得影片本身很容易形成谈论关注的焦点,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电影《异形》具有更加独特的宣传点,人们更容易被这种电影所吸引。《生化危机》、《第五元素》、《云图》等等,这些电影加入的女性元素让影片的对抗更显冲突,对于影片内涵的表达也更丰满。即达到了对社会现实的表达,也实现了商业上的成功。
2.2 对中国科幻电影中女性角色运用的启发
中国科幻电影对比其他国家的科幻类影片来说是十分的缺失,尤其是科幻类电影最为稀少。而在这些仅存的科幻电影中,女性角色依然是作为被消费的对象所存在,她们在剧中担任的角色、功能仅仅是吸引观众,推动剧情的一个花瓶式的女性形象与好莱坞式的主体性很强的女性形象之间有着天壤之别,缺少自身独特的魅力,可以说是千篇一律。男性依旧具有领导、统治的地位。这与中国的文化密不可分,欧美科幻电影生成的语境是主要是建立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统治,女性最为附庸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是现在不乏有重男轻女思想的人。庆幸的是传统的文化语境受到经济的冲击,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女性自由、平等、独立的意识也逐步提升,这与80年代的美国有了相似的发展语境,也对中国电影尤其是科幻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设想。传统花瓶式的女性已經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强大、独立的女性角色是中国电影市场所缺乏的。
3. 结语
科幻影片中的经典《异形》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还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与人文气息。大胆的开创了“女战士”的主角线索,让剧情发展更精彩,也更具商业价值。这种对影片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有效平衡、融合,在电影的发展史上非常有意义。
分析《异形》中女性角色的运用,可以让我们看到一条关于未来影视的艺术化表现新视角,也启发了大众对于人的思考,对生活的艺术表达引起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使电影更具普世价值。
这种对于好莱坞科幻电影成功运用女性主义经验的学习,汲取其中优秀的部分结合我国国情,从中开辟一条新的中国式科幻电影模式,来填补在科幻电影中的空缺。不仅如此,也可借鉴到其他类型的电影中,取长补短,加强对女性人物细节的表达。女性角色的崛起带给科幻片更多的可能性以及发展空间,也丰富了更多电影创作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卢嘉毅.浅析冷战时代科幻电影的文化内涵(J).载今媒体.2011.4.92
[2]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M).第十二章中电影与性别研究.523
[3]王志敏.电影理论批判.(M).第一版.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06:177
作者简介:赵嘉诚(1995-),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研究生在读,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