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全媒体环境下的核心能力思考

2019-12-05 02:51邱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4期
关键词:媒介传统媒体主持人

邱锦

【摘要】在当下互联网和AI技术充斥的传播业界,各种媒体相互渗透,全媒体概念逐步明确,很多媒体纷纷提出“全媒体化”的战略目标。全媒体时代,媒体机构对记者和主持人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对主播和记者的要求,要想跟上时代的节奏,顺应传播新生态和新格局,播音员和主持人在思维和技术上都要完成由“传统媒体型”向“全媒体型”转型。本文将从业界现状出发,对张颂老师提出的“一专多能”进行全新的阐释,探讨全媒体时代主持人需要具有的核心能力进行分析。

【关键字】全媒体时代;能力归核化;媒介融合

从早些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尝试,各地争相模仿的“中央厨房”沦为“景观厨房”,不少媒体的媒介融合实质走上流于表面的“假融合”道路。到近年来媒介融合开始进入深水区,随之带来整个新闻业界采编播流程的变化。尤其近来AI技术发展迅猛,整个媒介生态又将发生新的变化。对于主持人而言,原本只会对着提示器念稿将不再是常态,只有那些既能在演播室字正腔圆播新闻,又能够到新闻现场快速捕捉信息、筛选信息尽快播出的主持人,才能够在全媒体环境下有一席之地。

但国内热谈媒介融合的最初几年,国内业界对全媒体一直有误解,认为媒介融合之后,主持人和记者就混为一谈,无实质区分。就主持人而言,除了播报新闻外,主持人还被要求和记者一样都是一个全能型个体,能单枪匹马做完新闻采编播流程的所有工作,并把这当成一种常态要求主持人或记者去做。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持人的工作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提升;就记者来说,从事移动端直播的他们语言和镜头前状态从一开始就不过关,但早先外界衡量一个单位的媒介融合水平的可能是直播的量而非质。造成或照搬传统媒体的节目,或移动端直播冗长无内容,流失的受众也不复回来。

1. 业界现状——主持人媒介融合知易行难

1.1 现今传播业界涉及主持人的主要情况:

①大部分传统电视台的新闻主播依旧离不开提示器,即便做了所谓全媒体直播,也只是将传统电视的内容搬到了手机端,语言样态、节目形态都跟原本节目无异,处于 “假融合”阶段;

②报纸总是比广电早感知危机,在屡次传媒界变革中总是走在广电的前头,如新京报 “我们视频”是纸媒转型中的佼佼者,他们在视频化转型中的运作,对于设备、新闻现场、出镜记者的投入都在业界首屈一指,出镜记者中除了少数纸媒转型而来,大部分都是“我们视频”成立后定向招聘,所以出镜记者的总体的现场采访能力和播报能力都还处于比较好的水平,但总体以聊天式为准,没有规范的语言样态;

③网络平台的主播在享受了早年的红利期之后开始大浪淘沙,笑到最后的不多,原本通过唱歌、表演和其他不入流的手段就能达到吸睛的目的使流量变现,现在互联网视听节目也开始有规范化要求,但整体来说网络主播群体专业素质不高,语言节目内容层次不高,如果只靠外表似乎不太有长久的忠实受众群,跟那些网络上自带流量的网络大V无法比拟,在这个时候,接受正规的培训和孵化就尤为重要,公司在对他们进行包装的时候不能走以往的老路子,而是需要一些专业化的元素。

④一些在知识付费平台主讲课程的资深内容大V的“知识网红主播”发展顺利。如《逻辑思维》罗振宇和《晓说》《晓松奇谈》高晓松,新东方在线一些高端付费直播课程等,都在社会影响、粉丝群体、经济收益等方面成效显著。这些知识网红经验或将可以给专业媒体的主持人一些借鉴。

1.2 外部因素:媒介生态困境

1.2.1 信息量上的劣势

社交平台的使用者规模变大,一个微博大V或者抖音大V发布一条新闻可能早已拥有了几千万的点击量,如“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主要是在自媒体发酵,传统媒体量上就处于劣势。受众的移动端触媒习惯养成后很难再回到传统媒体上来。

1.2.2 传播速度上的劣势

新闻时效性,是一家媒体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中主流媒体往往处于对社交媒体爆出新闻的跟进和求证阶段,传统媒体的“首发”和独家越来越少。

如最近占据大众眼球的“西安女研究生大闹奔驰4S店维权”新闻,首段作奔驰车盖的视频在4月11日曝出后,12号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已经率先拿到女研究生的独家采访,否定了与奔驰的和解,并在栏目的微信公号传播,但很快被其他媒体和自媒体分流发布。直到13号下午女研究生与奔驰高管的对话录音被《搜狐千里眼》的工作人员拿到。晚间8点02分拿到视频,由于判定对话全程比剪辑版更有影响力,9点13分就将录音全程发布,发布仅一小时就达到52.9万次点击量,第二天中午3513万次点击量,第三天中午就已达到5589万次的点击量。拿到独家首发并在新媒体平台播出的传统媒体陕西电视台显然在传播速度上处于劣势。

以此新闻为例,观众更愿意通过手机短时内获取信息,而不愿意等待主播在电视屏幕上播报。

1.3 媒介自身因素

1.3.1 主持人只会念稿 其他能力薄弱

传统主持人从长期的念稿中抬起头来,但怎么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媒体机构对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主持人陷入心智与体力的双重考验。如白岩松,董卿,汪涵,何炅等一些知识面广,富有内涵,在主持界游刃有余的标杆人物属凤毛菱角。很多在职主持人无法在无稿播音时说出既有实质内容又发人深省的话。

1.3.2 媒体本身咨讯雷同 深度缺乏

千台一面,千报一面的现象在业界尤为明显,尤其市县媒体,原创内容有限,很多內容从网上扒下使用,在此之前受众早就对信息了若指掌。

媒体本身的内容无吸引力造成即便主持人表现再好,能力再佳也未必有过多关注度,光靠主持人的努力并不能够解决该层面的问题。而且在如今分众化时代,一档即便很有深度的报到也很难脱颖而出,节目和主持人都难以获得电视黄金时代的关注度。

2. 解决之道——全媒时代的一专多能

2.1 培养全媒体思维

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的发布渠道早已变成了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主,这必然要求新闻的发布者拥有与之匹配的全媒体思维并运用到新闻的采集和分发全过程,才能避免将传统媒体内容到新媒体端的简单转移。具体说来,应当包括用户思维、场景思维和融合思维,真正从思维上指导行动。

2.1.1 用户思维

传统电视台很多节目主持人自己都未必爱看更不用论受众了,只有出发点将受众当成用户,才能做出用户爱看的节目,播报亦是如此。如短视频平台梨视频、一条、新京报我们视频的负责人均来自纸媒,照理说比电视台面临更大危机,但这些平台却在很早就窥见短视频的机遇,内容也是围绕用户的兴趣点,如梨视频早期与微博校园合作,受众群体主要是高校大学生,招揽的拍客也以高校大学生为主,拍摄的内容主要是高校里的“帅哥美女”,“学霸”,“情侣”等这些容易吸引大学生群体的元素,这几年北大、清华、艺考、考研等话题的极度火热都与梨视频与微博的力推有关。从中可看出,拥有用户思维,是做好受欢迎作品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1.2 场景思维

没有场景的预设很难了解受众的想法,主持人在直播或播报时不仅要给受众营造出一个情境,也需要了解受众本身的情境,去与之匹配。如新京报在网络直播中对网友的实时回复,主播状态与情境的契合度上都做的非常成功,这种介于硬新闻直播和网络慢直播之间的直播方式给网友营造了一种场景,既能获取信息又能够有一种陪伴式网络直播的轻松感。

2.1.3 融合思维

这里说的融合思维,指的是从新旧媒体融合角度看问题的一种大系统的思维方式。需要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隔阂与壁垒,真正实现跨部门的思维与沟通。全媒体时代,主持人只有拥有融合思维,才能在各种平台统筹安排好自己要播报的内容。

2.2 主持人能力“归核化”

“归核化”是管理学词汇,与“多元化”相对,而这里提出主持人能力“归核化”与张颂老师提出的”一专多能”异曲同工之处,其基本思想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记者的核心竞争力,忽略非核心能力,回归主业,保持适度的相关多元化,这是从对人的能力判断角度提出的一种“多元化”发展后的再度回归。

综上,笔者认为全媒时代主持人的核心能力主要有:

①即兴口语表达能力

②语言的快速接受转换能力

③现场采访能力

④快速把控现场能力

3. 结语

全媒时代,算法和大数据技术日趋成熟,AI技术迅猛发展,不仅传媒行业,任何工种都面临被淘汰的可能。作为主持人,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才具备竞争力。我们既要继承几代播音大家的优良传统,又要给自己的专业能力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外延,使自己具备过硬的专业功底,才能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有实际传播效果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叶明华. 传统媒体记者的全媒体生存[J]. 青年记者, 2011(16):64-65.

【2】 文思宛.媒体融合中的“变”与“不变”[J].新闻战线,2015(17):83-84.

【3】 姜慧梓. 全媒体记者转型的创新路径[D].黑龙江大学,2015.

【4】 杨宁.如何当好媒体融合时代的全媒体记者[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6):109-110.

【5】 李良荣 袁鸣徽. 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新业态、新生态[J].新闻大学,2017(3)

【6】 張颂. 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4

【7】 裘诤. 从传播到交流——用 AI 重构媒体生态[J]. 视听纵横, 2017 (5):

猜你喜欢
媒介传统媒体主持人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