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新时代民族学本科专业课程重构

2019-12-05 02:44王兰
文教资料 2019年27期
关键词:新时代

王兰

摘    要: 二十一世纪是文化共同性和多样性并行的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其中,作为研究人类民族共同体的民族学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民族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为民族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加大实践课程的设置、注重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的解读、加强跨文化研究的课程比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真正将民族学专业做成“地天通”的学问,将民族学本科生培养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二十一世纪的人”    新时代    民族学本科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1]。民族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对我国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及世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民族学从西方国家起源,后传入中国。“1928年前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等民族学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是中国民族学学科建立的标志之一”[2]。一些高校和研究所陆续进行民族学学科建设。改革开放后,民族学有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在对全国大学本科教育中民族学专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探索与改革。

一、民族学本科专业课程重构的必要性

在2018年各高校本科招生中,可以看到目前拥有民族学本科专业的学校一共只有22所,大多数学校分布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中山大学、新疆大学等高校虽有民族学专业但并未在2018年招生。如表1所示:

在这24所拥有民族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中,存在一定的发展问题。通过调研发现,毕业的民族学本科生就业形势欠佳。在深入调查和分析后,认为民族学本科专业目前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其一,民族学专业设置的定位和目标不明确,致使课程体系欠缺整体性和合理性。其二,课程设置缺乏地区和学校特色,不能很好地与地方发展相结合。第三,没有能够适应二十一世纪时代需求的课程模块。其四,实践和应用类课程薄弱,田野调查机会较少,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民族学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应基于民族学课程设置的目标进行重构。

二、民族学本科课程重构的目标定位

“设置一个专业,就需要设计一套课程,形成课程体系。反过来要设计好课程体系,才能办好一个专业”[3]。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总体目标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费孝通先生说:“二十一世纪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各种不同文化的人,也就是怀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怎样在这个经济越来越息息相关的世界上和平共处。”[4]要在人的精神文化领域里建立起促进相互理解、宽容和共存的教育体系。民族学的理论要求尊重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存在的功能和价值,要理解民族民间文化,尊重地方性知识。

为实现此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有利于民族学走向现代化。(2)民族学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培养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贡献的人。(3)民族学本科课程设置要培养创新型人才[5]。(4)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既要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又要满足学生考研和就业的需要。

总之,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与地方特色的建设理念,培养出理论基础厚、创新能力强、实践本领硬、综合素质高的民族学本科专业人才。

三、民族学课程重构的原则

(一)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理论课程是指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必需的原理、规律及方法等知识的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实践性或应用性能力的课程,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及社会实践等”[6]。民族学课程设置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民族学理论课程包括民族学专业基础理论、民族学基础知识和民族学基本方法。学生可以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民族学这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了解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如“民族学通论”“民族学研究方法”“中国民族志”等。民族学实践课程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掌握学习民族学和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基本技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型,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田野调查是民族学学科最突出的特征,是民族学的优良传统,包括“田野调查筹划能力、田野数据收集能力、田野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调查地语言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5个二级维度”[7]。

通过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避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精神,以及解决问题、沟通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刻骨钻研的工作和学习作风,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和继续深造提供基础。

(二)通论课与专题课相结合,注重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解读。

民族學课程的设置应该将通论课与专题课相结合。学生通过学习通论课,可以系统了解民族学的思维方式、理论派别、历史演变和民族学修养。这些课程包括前述的理论课程及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如民族考古学、民族经济学、影视民族学等。让学生更好地应对跨学科的社会需求,同时有利于从事其他学科研究。

民族学专题课程主要指对民族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中的某些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如民族学和人类学名词解读、民族学和人类学理论流派解读、民族关系史专题等。在专题课程中特别注意学术前沿及民族地区经济等具体问题的讲授,还应将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或无定论的问题展现给学生,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通论性课程与专题性课程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民族学专业教师通过学习通论课和专题课,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例子中,方便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础课与地方特色课相结合,加强跨文化研究。

民族学课程设置要体现同一性和差异性相结合的理念,既要有基础课程的设置,又要有地方特色课程的设置。不仅使学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够照顾到各办学院校的办学环境、所在地区的民族特色、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特点及创新型的社会需求。

民族学课程注重基础课程的讲授,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强调民族学课程的基础性,不仅授学生以“鱼”,更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智能储备。民族学课程更要注重地方特色性课程的讲授。地方特色课程的设置和学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符合学校的地域环境,更有利于本地区学生发展、增强专业适应性。根据学校办学特点和生源特点,以及民族地区工作的需要,建设特色性课程体现人才培养特色。

(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根据教育人类学的观点,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特点进行课程编辑和学习。设置民族学专业课程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开设不同的课程,大学一、二年级多开民族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大三、大四多开设应用性强的课程。

同时每学期至少布置一篇论文写作,通过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每个寒暑假都要布置学生进行田野调查,既有自己调查,又有专业教师带队调查。在调查中书写调查笔记和调研报告,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写作相关学术论文,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四、展望

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民族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强调实践性和应用型,注重“顶天立地”的培养,进行比较式研究,培养学生真正理解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含义。

总之,通过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改变民族学作为“冷门专业”的形象,扩大本民族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更能为专门从事民族学研究储备人才。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民族学本科生能够为决战全面建成小康、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满足时代需要的“二十一世纪的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 1118891128.htm,2016-05-18.

[2]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20.

[3]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9.

[4]费孝通.从小培养21世纪的人[J].群言,1989(12):12-16.

[5]周英.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9.

[6]李孟辉.高校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15.

[7]田阡,甘凤春,彭爱辉.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民族学本科课程设置规范探析[J].民族论坛,2014(11):105-1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民族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校民族旅游专业设置与吉林省文化产业对接研究”(批准号:ZD15062)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