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康 朱一凡
摘 要: 本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安排等内容介绍了日本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都市共生设计专业的教育体系与特色。都市共生设计专业相当于国内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涵盖了城市设计、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城市灾害管理等研究领域,具有以下特点:强调人类与环境的整体性;重视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协同;特色培养路线与研究室制度,保障了学生在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教育阶段的连续性。希望本文对我国相关学科建设和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教育 人居环境学 日本九州大学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面临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传统学科难以解决且更为复杂的人居环境问题[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邻国日本同样面临着城市人口饱和、城市负荷过重、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2]。基于此,日本各高校从原本的建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领域出发,对改善人居环境展开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日本独有的“人间环境学”概念,并相继开展了关于人间环境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工作[3-4]。东京大学设立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Graduate School of Frontier Sciences),综合了纳米、物质材料、能源、信息、环境、医疗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其中包括人间环境学(Human & Engineered Environmental Studies)。京都大学则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出发,设立对环境、自然、人类文明、文化等研究对象进行联合研究的人间·环境学研究科(Graduate School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九州大学则建立了开辟文理融合型研究领域的人间环境学府(Graduate School of Human Environment Studies)。本文以日本九州大学为例,通过阐述其人间环境学府城市设计专业(Department of Urban Design, Planning and Disaster Management)的教育体系和特色,分析跨学科融合及培养复合创新性人才的相关举措,以期为我国相关学科的建设提供参考。
1.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人间环境学研究院概况
九州大学(Kyushu University)是一所本部位于日本福冈市的顶尖研究型国立综合大学,下设13个学部进行本科教育,大学院(研究生院)下设22个学府·研究院进行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人间环境学府前身为以九州大学教育学部、工学部建筑学科、健康科学研究中心、文学部人间学科为基础构成的人间环境学研究科,在1998年属于罕见的新型文理融合跨学科组织。于2000年导入学府·研究院制度,改编为现在的人间环境学府·人间环境学研究院。
学府·研究院制度将教育机构与研究机构进行了明确划分。学府是负责研究生教育的机构,而研究院则是科研人员的行政管理机构。人间环境学府·人间环境学研究院的制度结构以人间环境学研究院为核心,下分人间科学、教育学、城市·建筑学三大部门,开展人间环境学府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以及工学部建筑学科的本科生课程教育。通过这样的组织方式,人间环境学府·人间环境学研究院将以人类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和以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学者联合在一起,进行合作教学和科研,至今已涵盖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建筑学等诸多领域。
2.都市共生设计专业培养模式
2.1都市共生设计专业概况
依托人间环境学研究院三大研究部门,同时融合其他研究机构,人间环境学府下设了都市共生设计、人间共生系统、行动系统、教育系统、空间系统、实践临床心理学6个专业。都市共生设计专业相当于国内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涵盖城市设计、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城市灾害管理等研究领域。该专业基于人类与环境共生的思想,以安全为前提,以创造美丽舒适的城市空间为目标,开展规划、设计、技术方面的专业教育。通过打通各专业领域的隔阂,力求以工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心理学的综合视野,解决各种人居环境问题,培养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人才。
2.2都市共生设计专业培养路线
在硕士课程阶段,根据第一年的研究方向不同分别设立“城市设计学课程”(Urban Design Course)和“都市灾害管理学课程”(Urban Disaster Management Course)两个方向。在此基础上,针对个人情况的不同及国际化教育,选择由都市共生设计和空间系统相融合的共通课程方案“可持续城市建筑系统国际硕士课程”(International Master Course of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ystems)。进入硕士二年级,除了原有方向的课程外,还要学习可持续城市建筑系统的相关课程,进行更加深入、综合的专业课程教育。博士课程阶段,都市共生设计专业分为“都市共生设计”(Urban Design, Planning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Course)和“可持续城市建筑系统”(International Doctoral Course of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ystems)两个方向的三年博士课程教育。
2.3研究室制度
目前,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对都市共生设计专业进行授课的教员有教授6人,副教授4人,助教3人。根据各个教授、副教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组成各个细分领域的研究室。研究室是日本大學最基本的教学与科研单位,一般研究室的成员由教授、副教授、助教、学生组成,学生中又包括本科生、硕士在读生、博士在读生。本科学生从大四开始,就要选择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进入相关研究室进行专业学习。以工学部建筑学专业为例,当建筑学的学生决定大四的专业方向,便会有都市共生设计和空间系统两个分支专业提供选择,而都市共生设计专业下又有5个研究室,以便进行更加细化的教育和研究。
2.4教学课程安排
人间环境学府的教学课程,一方面以学习现有的学术领域知识为目的,另一方面以开拓创新人间环境学为目的。为了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人间环境学府设置了5个专业11个方向的课程及1个专业型学位课程,通过开展涵盖工学到人文社会学的贯通融合教育,培养适应复杂时代形势的复合创新型人才。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学府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将“人间环境学”设定为必修基础课,并规定学生必须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从而使学生拓宽专业视野,领悟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体而言,除了本专业教学课程相关的8个学分必修课以外,还要在本专业的选修课和其他专业的课程中修满22个学分以上,总计30学分以上。而博士阶段,除了本专业的6个学分必修课以外,还要在本专业的选修课和其他专业的课程中修满4个学分以上,总计10学分以上(如下表)。
3.以人间环境学为核心的特色教学
人间环境学府·人间环境学研究院为了将跨学科研究和教学落实于实践,设置了跨学科研究教育协调机构,策划和开展跨越专业界限的专业横断型教育课程,致力于培养在保持高度专业性的同时,兼备跨学科学习研究能力的人才,以此为目的展开各种各样具有特色的教学实践,包括以丰富人间环境学理论为目的。“人间环境学讲座”“人间环境学讲座”既是人间环境学府硕士课程的教学科目,又是由各个专业的教员提供多样的主题,从而展开以人间环境学为核心的跨学科教学。每年围绕共同的主题,各个学科的教员各自开展讲座。学生参加讲座后,在期中和期末进行选定讲座的小组讨论,总结汇报。从过去的讲座主题可以看出,“人间环境学讲座”主要围绕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灾害、社会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
4.结语
日本作为亚洲城市化先驱,提出独有的人间环境学概念,而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则依托人间环境学理论对城市建筑领域的学科进行转型和改造,使之以跨学科的广阔视野应对人居环境问题。教育体系具有以下特色:一是强调人类与环境的整体性;二是重视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协同;三是特色培养路线与研究室制度,保障了学生在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教育阶段的连续性。
在目前我国“多规合一”的背景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提倡融合,以求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这与目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开展深度交叉融合的创新学科建设理念不谋而合。如何加深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符合“多规合一”要求的创新人才,是目前城市建设相关学科面临的重要课题。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介绍,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吳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赵伯明.日本理工科大学的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7(02):20-22.
[3]周韬,鵜飼哲矢.艺术工学视野下的建筑设计教育——以日本九州大学艺术工学部环境设计学科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2(12):149-152.
[4]张清海,马嘉,咸光珉.日本千叶大学绿地环境学科的教育模式与教学特色[J].风景园林,2016(04):102-10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环境—行为分析的南京明城墙景观形态优化策略研究”(18YJCZH167)和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017B12)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