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教授治疗汗证经验浅析

2019-12-05 02:46叶志亮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10期

【摘 要】梁超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干部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脾胃病,精于临床。汗证为其门诊常见疾病,其病程缠绵难愈,治疗周期较长,病因尚不明确,加上临床无行之有效的治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梁超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本病有其独到的见解,认为本病病机多为太阴虚寒、阳明积热,并提出了温脾消积,升阳散火的治法。

【关键词】汗证;温脾消积;升阳散火

1 前言

中医的汗证,可对应现代医学的多汗症,是一类以全身或身体局部不自主汗出为表现的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现尚不明确,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相关[1]。我国多汗症的发病率约为4.6%[2],且呈不断增长趋势,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针对多汗症,目前临床上尚无专门药物,而中医药在治汗证方面,有长足的优势,现代医家从中药汤剂、针刺治疗中均取得较好疗效。梁超教授认为,汗证作为疾病的外在表现,其病机多属虚实夹杂,治疗上不能单纯就汗像而论,需寻求内在病机,笔者导师在门诊多用温脾消积,升阳散火之法治疗该病,疗效显著。

2 病因病机

《内经·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以此为理论基础,梁超教授认为与汗相关的阴阳,在大的方面则是气化运动之阴阳,即阳动、阴化,汗出是人寻求内在阴阳平衡或是与外界接触后阴阳调节的过程,正如《内经·五癃津液别》“天热衣厚则为汗”、《内经·经脉别论》“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饮食饱甚,汗出于胃”,如果阴阳失于调和则发为汗证。而与汗出有直接关系的一面,阴阳在具体物质、功能上的表现即是营卫关系,营卫作为汗出的直接因素,如果阳亢阴躁,或者阳虚卫阳不固,皆可使营气内迫外泄为汗,中医理论中所讲述针对于汗证的治法即调和营卫,实质上亦是针对于营卫这一外在病象环节,故在该病的诊治上,更多的是要寻求内在病机。

汗出直接相关于营卫,受制于五脏,尤重脾胃[3],所以梁超教授多以“太阴虚寒,阳明积热”为病机对此进行概括。太阴、阳明所体现的并非完全是疾病所在的阶段或是脏腑、经络,更多的是体现疾病所涉及的内在气化、运动系统,太阴温升、布化、调动水谷精气奉养生身,阳明通降、运化,调和气机,正如《内经·太阴阳明论》:“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故在汗证的诊疗中,究其根本,汗之生成与输布、调节皆源于中焦即太阴、阳明系统。《灵枢· 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灵枢·本脏篇》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因此,梁超教授认为太阴系统不温、健,阳明系统不通、导,气机升降失调,胃肠内损,运化输布之力弱,营卫气弱,腠理松懈,甚者食积不化,内成积热,躁动津气,外致营卫失和即可致使该病,因其发病所涉及的环节甚多,梁超教授该病多为复杂病机,虚实夹杂,仍不离太阴系统的虚、寒,阳明系统的积、热。

3 治法方药

治法上,梁超教授强调标本同治,方法以温脾消积、升阳散火,根据虚寒与积热的程度,斟酌予以清热、养津等,多用黄芪建中汤合石膏、柴胡、葛根加减,具体方药如下:黄芪60g、肉桂15g、白芍15g、干姜15g、甘草15g、大枣30g、人参10g、石膏50g、柴胡30g、葛根30g、苍术20g、茯苓20g、麦芽20g、砂仁20g、粳米20g。方中甘温消导共用,方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治“虚劳里急,诸不足”的黄芪建中汤为基础,合尤怡所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梁超教授改方中缓中补虚之饴糖为补虚培元的人参,以和脾胃充营卫、固腠理;石膏为阳明经热病要药,具有辛凉透热、解肌降气之功,粳米甘淡而宜脾胃与石膏同煮减轻石膏肃降、伤中阳之弊,柴胡、葛根升阳解肌,取李东垣“升阳散火”之法,《脏腑寒热标本用药式》曰“解标热、解肌”。苍术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强胃健脾,发谷之气,能径入诸药,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麦芽、砂仁、茯苓化浊消导,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郁夺之”之意。据虚寒与积热程度之不同,热重者可直接合用竹叶石膏汤,汗出肢冷可合用四逆汤,因石膏辛重寒凉,需中病而止。

4 病案举隅

吴某,2019年5月6日初诊,反复腋下、手足心汗出如水2+年,进餐及受热后加重,平时易外感,口干夜间明显,晨起口苦,时有牙龈肿,上腹胀,乏力,烦躁,平素怕热较明显,冬季怕冷,大便略不成形。舌淡舌苔白腻,脉细。既往长期服用清热、化湿、养阴、敛汗药物,汗出未改善。处方:黄芪60g、石膏50g、麦冬30g、山药30g、建曲15g、柴胡30g、生晒参10g、白芍15g、肉桂15g、甘草15g、大枣30g、干姜15g、砂仁20g、麦芽20g、苍术20g、枳壳15g 黄连5g 粳米20g。7剂,水煎服,1日1剂,1日3次,每次150ml-200ml。5月16日二诊:患者诉服药4剂后汗出明显好转,仅腋下、手心汗出少许,怕热、口干口苦稍减,乏力仍在,7剂已,觉手心仍有汗出,腋下汗减,不需垫毛巾,腹胀已不明显,四肢烦热减轻。舌苔较前变薄,脉细。减石膏为30g,去柴胡,枳壳,黄连。嘱患者适当运动,忌生冷、油腻,若汗减可间断服药。1月后随访,患者又服药5付,以无明显发热异常出汗之症,乏力、烦躁等症状减轻。已生活调节,逐步停药。

按语:本案为脾虚肝旺,食积化热,营卫失和。现汗证的认识中,大多医家见其热而未见其虚与寒,见其阴不足而未见其为积热所致,或是见苔垢腻以湿热治之,故清热养阴、化湿为多,而本案例患者汗出身热,疲乏烦躁,易以内热、湿热清之,而实为脾胃内损,阴火伤元为主,又因久服凉药,故甘温升阳,透热消积,法以轻灵,二诊口苦、腹胀、烦躁减,考虑患者本虚,故去柴胡、黄连、枳壳。

5 小结

汗证之病因病机与治疗认识,多数医家以汗出虚实两端,故治疗上虚者多重固表止汗,

或者按阴虚养阴清热,实者多用清热、化湿或泻下等法则,而忽略汗出阴阳失和,多有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中医注重整体,若直率攻其一端,势必难平。故门诊用温脾消积,升阳散火之法治疗该病,多取得确切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LAKRAJ A A,MOGHIMI N,JABBARI B.Hyperhidrosis:anatomy,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with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botulinum toxins[J].Toxins,2013,5(4) :1010-1031.

[2]李月,王曉明.儿童多汗症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医学综合,2013,19(23):4296-4298.

[3]郑涵,鲁明源.《内经》论汗[J].山东中医杂志,2017(01).

作者简介

叶志亮(1994-),男,四川省成都市人。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脾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