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姣 胡芳
【摘 要】本文对历届“汉语桥”比赛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了其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作用。指出“汉语桥”不仅展示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还展现了当代真实的中国,传达出了中国价值观,增加了世界学习汉语、了解现代中国,进而读懂中国的可能与机遇。通过“汉语桥”文化交流,有助于形成与大国外交相匹配的文化认可。
【关键词】汉语桥;汉语国际推广;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7-0125(2019)31-0212-02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逐步深入,中国文化影响力步步攀升,世界人民学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情高涨。“汉语桥”活动作为推动中外交流的重要力量,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汉语桥”比赛迄今已走过了17个年头。17年来,该赛事从无到有,参赛人数、选手国别和世界影响力都逐年增长,成为世界范围内汉语爱好者的文化盛宴。近年来,与“汉语桥”相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陈煜(2012)、杨子扬(2018)等对“汉语桥”赛事本身的研究;二是侯玉婷(2016)、闫嘉畅(2018)等对“汉语桥”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研究;三是成海萍(2012)、贺海涛(2014)等对“汉语桥”及其文化传播的研究。从已有文献看,基于汉语国际推广视角来分析“汉语桥”比赛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以“汉语桥”中文比赛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整个比赛过程反映出来的特点来探讨“汉语桥” 在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中的作用,并表达对“汉语桥”赛事的几点思考。
一、“汉语桥”比赛的特点
“桥”主要起纽带作用,“汉语桥”也是一种纽带,它将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连接起来。作为考查汉语能力的赛事,及中外友人学习、交流的盛会,“汉语桥”比赛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题性与时代性相结合。2002年,首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拉开帷幕。每年一届,每届一个主题,已经发展为世界青年学生参与的规模最大的汉语比赛。纵观历届比赛主题,从2002年至2007年,主要是从自然、社会、人文等多角度介绍中国的现实情况,以便外国朋友从客观的角度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重点突出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从2008年至2011年,主要是从奥运会和世博会两大国际盛事切入,证明当代中国国力的强盛,重点突出对外国朋友的“吸引和号召”。从2012年至2017年,以“中国梦”为切入点,描绘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并以“我的中国梦”和“我的中国任务”为途径,积极引导外国朋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重点突出对中国发展的“参与和贡献”。2018年以“天下一家”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愿与世界人民和平共处的大国形象,彰显了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重点突出中外一家亲的“和谐与共享”。从最初的“认知和了解”到现在的“和谐与共享”,“汉语桥”比赛的影响力正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魅力正逐步深化。
二是趣味性与挑战性相结合。一般而言,传统的语言类赛事都具有形式固化、专业性强、缺乏趣味等弊端,而“汉语桥”有效规避了这些弊端。在比赛中,选手的汉语能力是最基本的考察项目,包括书法、剪纸、曲艺等在内的传统文化技能也穿插于比赛中。同时,“汉语桥”采用实地体验方式,使选手在学习汉语知识时,也能亲身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精髓。他们走出演播厅,去昆明、西安等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城市寻找中华文化的足迹,体验舞狮、变脸、市井吆喝等文化活动。这种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使“汉语桥”不同于以往的语言类赛事,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积极参与,推动了汉语在国际上的传播。
三是平民性与国际性相结合。“汉语桥”走的是平民路线,参赛选手是海外青年。在正式比赛之前,选手要真正深入民间,无论是品尝传统美食还是接触经典戏曲,或是逛集市、耍杂技,选手要从不同角度、全方位体验中国,充分了解中国悠久而又深邃的民间文化。此外,选手还需展示本国特色风土人情,这种异国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令观众大开眼界,平民性与国际性的相互交织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二、“汉语桥”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国际竞争,各国文化间也呈现出合作交流与较量并存的新局面。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如今世界各国都在竭力宣传本国的文化和语言。因此,“汉语桥”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展现汉语文化魅力,激发汉语学习热情。在“汉语桥”比赛中,汉语言文化可谓异彩纷呈。比如在古诗词方面,《诗经》可以让选手充分了解西周时期中国百姓的真实生活。中国现代文化在比赛中也有较多展示。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经典之作都是选手格外青睐并热衷演绎的。还有相声、小品、流行歌曲的精彩演绎,丰富了比赛的看点和乐趣。选手全情投入,不仅使观众大饱眼福,也使其在欢快的气氛中领略了汉语言文化无穷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
(二)改变传统刻板印象,展现当代真实中国。一直以来,由于国家体制和国情不同,外媒对中国的不实报道引起了外国民众的一些误解。“汉语桥”从不同角度向外国友人展示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中国,并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传播,使那些从未到过中国的外国友人也能了解当代真实的中国。不管是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实地探索,还是对奥运会、世博会国际盛事的积极参与,或是对新时代中国梦的美好憧憬,“汉语桥”具体展示了当今真实的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改观世界人民以往对中国的落后认知。
(三)传递中国价值观,让世界读懂中国。在比赛中,选手们学习汉语知识,练习如何纯正说汉语,也在无形中学习汉语背后的文化,了解中国的价值观。比如他们将司马迁受辱而修史、孔融尊长而让梨、孟母教子而三迁等民间故事反复演绎,参与重走丝绸之路,学打快板,学中国功夫,学吹糖人等一系列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在体验中国人的生命观、伦理观、教育观、是非观等。除了这些传统价值观外,“汉语桥”还涉及到了“中国梦”的主题。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勇拼搏,实现了由弱到强、由穷到富的伟大跨越。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成为华夏儿女的共同期盼。这些由古至今的价值观传承,让世界更加读懂中国。
(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拉近与世界的距离。“汉语桥”比赛涉及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史实,如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文明;马可波罗东方之行,将中华文化带向世界的同时也为我们揭开了西方文明的神秘面纱;郑和七下西洋,促进欧亚文化交流日益兴盛。由此可见,中国自古就重视中外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博采众长、鼎故革新的文化精神。“天下一家”是“汉语桥”最近一屆的主题。近年来,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世界人民携手共建美好地球村。这一系列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共同繁荣的大国形象。
三、对“汉语桥”赛事的相关思考
“汉语桥”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7届,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我们必须客观认识到只有不断发展完善,才能发挥其更大影响力。笔者据此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减弱政治气息,增强文化含量。前五届“汉语桥”比赛都是在北京举行的,由我国官方媒体中央电视台直播,这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政治色彩,导致有些国家产生误解,认为我们实质是宣传意识形态、扩张民族文化。魏崇新认为:“许多外国人不理解中国政府为什么花费如此巨资来推广语言,于是产生了恐惧和抵触心理。”(焦翔,2010)近年来我国更加强调“文化自信”,不仅要弘扬民族文化,更要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而“汉语国际推广”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难免被人误解为“文化侵略”。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减弱其政治色彩,增加比赛本身的文化气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借鉴他国经验,突出自身特色。当今世界竞争更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上。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推行语言发展战略,比如德国的歌德学院,美国的“关键语言”计划,印度的甘地学院等。经过多次改革,它们在战略规划、财政支持、师资选配、目标设计等方面形成完善的体系,在外语人才培育、对外文化传播、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作为“汉语桥”主办单位的孔子学院,它也是我国官方汉语对外传播平台,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在对外宣传以及与国外政府合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迟滞了文化传播的步伐。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多样化、多渠道的传播形式,完善组织力量、资金、文化作品等方面的配置。另外,采用国外更易接受的形式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减少文化抵制,同时采取兼收并蓄的语言推广战略,洋为中用,打造更加完善的汉语国际推广模式。
四、结语
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依靠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具体的文化发展措施和对外推广战略。“汉语桥”作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所打造的明星品牌,其影响力与日俱增。文化之桥,不仅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还吸收了世界先进文化;认知之桥,不仅让中国融入世界,更让世界了解中国;进步之桥,不仅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更让世界文化和谐共存。在未来,“汉语桥”应该被打造成为属于我们自己的专业而成熟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陈煜.“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选手的培训与指导[J].继续教育研究,2012.
[2]成海萍.“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传播现象分析[D].山东大学,2012.
[3]砥砺奋进的五年:数据看孔院(2012-2017)[EB/OL].孔子学院官方网站,http://www.hanban.edu.cn/.
[4]贺海涛等.“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海外传播影响力研究[J].东南传播,2014.
[5]侯玉婷.从“汉语桥”比赛看汉语推广对世界大学生知识能力要求——以2014、2015、2016年“汉语桥”试题为例[J].现代交际,2016.
[6]焦翔等. 远航,鼓动文化的风帆——对外汉语教学思考(上、下)[N].人民日报, 2010-7-28,2010-7-29.
[7]石芬.“汉语桥”与中国软实力构建——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为例[D].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
[8]闫嘉畅.汉语国际教育视角下的“汉语桥”节目分析[J].文学教育,2018.
[9]杨子扬.文化类节目的多角度创新—以湖南卫视《第十七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