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鉴赏

2019-12-05 02:44白林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0期
关键词:汉代铜镜

白林云

摘 要:我国古代铜镜博大精深,在浩瀚的铜镜之海中,有一种博局纹铜镜,由于博局纹铜镜有其独有的特征,所以将它单独介绍也是很有必要的。鄂尔多斯博物馆馆藏的汉代博局纹铜镜具有典型代表性,属于西汉晚期和新莽时期。围绕这面铜镜,照进汉代社会现实状况,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从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汉代;铜镜;博局纹

1 我国古代铜镜

古代铜镜是古代铜器中的一个分支。我国铜镜自齐家文化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流行期、两汉时期的繁荣鼎盛期和隋唐时期的高度发展三个高峰。古代铜镜承载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百花齐放的青铜艺术花园中的一朵靓丽的奇葩。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还是一种带有深邃文化内涵和鲜明艺术美感的艺术品。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和人们的思想意识状况。

汉代作为铜镜发展史上第二个高峰,是我国古代铜镜发展史的鼎盛时期。博局纹铜镜是汉镜中的一部分,博局纹铜镜兴起于西汉初,西汉晚期和新莽时期盛行。鄂尔多斯博物馆收藏的一面博局纹铜镜很具有代表性。

2 鄂尔多斯博物馆馆藏汉代博局纹铜镜

铜镜圆形,直径18.4厘米,厚1.38厘米,重830克。镜背半球形钮,在正方形栏内部是柿蒂纹钮座。钮座与内区之间为篆书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两字中间用乳丁纹间隔。内区博局纹,博局纹间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纹各一对,每一神兽对应一个乳丁纹,共八个乳丁纹,纹饰布满整个内区。外区一圈三角形锯齿纹,锯齿向外,最外一圈是水波纹。表面银亮,附有一层“水银沁”,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和反光性能。素宽缘。镜面一般微凸,表面光洁平滑,以供照面之用。

该镜做工精细,布局合理,纹饰生动活泼,立體感很强。根据同类铜镜的铭文“莽式汉隶”和其内容、质地、制作工艺等可判断,该镜年代大概属于新莽时期。

3 汉代博局纹铜镜体现的历史文化

3.1 时代特征

此镜为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王莽建立的新朝时期,铜镜风貌与西汉一脉相承,但又有其独有的特点,王莽在位15年留给历史一个明显的印记。这个时期的铜镜特点表现为纹饰内容更丰富,表现手法更细腻工整,构图格局采用乳钉间隔成等分和同心圆形式多层环绕纹带,更具有层次感。锐边装饰也复杂,此时流行一种华美的博局纹镜,博局纹间,往往穿插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鸟兽纹和乳钉纹。以圆形和方形对比成旋转、活泼生动、匀称优美的构图。铜镜的铭文,这时候出现了篆书十二地支和较长的“莽式汉隶”七言韵语。

3.2 铸镜工艺

铜镜不仅是生活用具,同时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它的正面要光亮照人,背面又要刻铸花纹、加铸镜钮,所以对技术的要求就比较高,起码比铸造一般的刀剑兵器更加艰难。铜镜虽小,制作起来却并不简单,中间要经历火与水的考验。

古代铸镜以范铸法为主,步骤如下:制模,用泥雕塑出镜背图案、铭文,阴干入炉烧制,制作出一件欲铸铜镜的模型,称为母模。制范,用母模翻制出泥范,阴干烧制成陶范。范留有流通溶液的槽,合在一起形成范腔。炼铜浇铸,将铜、锡、铅等金属按照一定比例熔化成为青铜,然后将青铜浇注入陶范范腔里,等待青铜冷却,去掉陶范。打磨加工,在水中清理并打磨铜镜,光亮镜面。经过这重重工序,一枚铜镜才告完成。

两汉时期包括新莽时期的铜镜的合金比例是比较稳定的,铜的含量为66%~70%,锡23%~24%,铅4%~6%。汉镜含锡量高,有利于铜镜表面抛光。铜镜中加入一定量的铅,是因为铅溶液环流状态良好,有利于热溶液平均流注,有助于镜面干整,减少气泡,提高铸造文字和花纹的清晰度。汉代铜镜由于锡、铅量的增加,质地硬,色泽多是深灰色和银白色,纹饰和装饰的表现手法全面创新,使铜镜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变化。

3.3 博局纹饰

此时期铜镜的面纹饰题材广泛,其中博局纹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谓博局纹,指的是古代的围棋盘,即局戏。局戏在当时成为高士文人休闲时的一种时尚追求,也充分反映了当时国家强盛、文化繁荣的太平景象。博局纹最早称“规矩纹”,又称TLV纹。铜镜中的博局纹是中心方格四边各向外伸出T形纹,与L形纹相对,方格的四个角与V形纹相对,将铜镜内区分为八等分的图形。

传说“规”与“矩”分别为伏羲与女娲把持,寓意为人类定了规矩,世间凡事都得有规则。秦汉时期博戏流行,尤其是汉代,最高统治者也爱好博戏,西汉朝廷还专门设置博侍诒官,汉代宴会上更是必须有博戏,有的汉镜还记载与博局有关的“典道”。不仅最高统治者爱好博戏,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皆爱好博戏,博戏盛行。因而,流行图文是汉镜出现博局纹的原因之一。博局纹一方面是为了美观,另一方面也有占卜和除恶辟邪之用。

3.4 四灵纹饰

汉四灵博局纹铜镜因为四灵纹和博局纹而得名,四灵博局镜制造精美规整。“四灵”是古代四方之神,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汉代铜镜流行四灵纹、细线式兽带纹、禽兽纹、云气纹。纹饰使用天圆地方的整体布局,“天盖地”寓意瑞祥之物从天而降,到了人间,涵盖了古代天文学理论和古人认识自然、崇拜自然的朴素理念。

排列有固定顺序,即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青龙和白虎可以祛除不祥,朱雀和玄武能调节阴阳使得宇宙循环有序,寓意运势通达、顺利。图形整体呈中心对称,体现中国之传统对称美的美学观点。

3.5 铭文

汉四灵博局纹铜镜有篆书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并且每两字中间用乳丁纹间隔。篆书十二地支象征着四面八方,“寅、卯、辰”代表东方,“巳、午、未”代表南方,“申、酉、戌”代表西方,“亥、子、丑”代表北方。十二地支既代表方向,又代表时间,表现了汉代人的宇宙观。同类铜镜中铭文还有较长的“莽式汉隶”七言韵语,也有只用篆书十二地支,没有其他铭文的,和图中的镜类似。

3.6 水银沁

汉镜的表面富锡,使表面银亮,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和反光性能,像一层保护膜,抗氧化抗腐蚀性能十分好。这种富锡的表面被叫作“水银沁”“水银青”或者“水银侵”等。但是这种技术自从使用玻璃镜以后就失传了,明清两代起,一些学者对其工艺做过多方面的推测研究,20世纪80年代,上海博物馆与上海材料研究所合作,对“水银沁”铜镜残片的检测分析,从而揭开了“水银沁”铜镜千年不锈之谜,即铜镜表面富锡技术。

4 铜镜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汉代“盖天说”,汉代博局纹铜镜的整体布局是天圆地方。方格中的十二地支即标注了方向,方格外镜体呈圆形,代表天,天空中四神或瑞兽纹、卷云等纹饰,代表了当时的天文地理理论水平和人们认识自然的水平。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尊崇道家学说,无为而治,一直影响着整个汉代,虽然后来有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但实际上整个西汉社会影响最大的还是道家文化,诸如“四神”“瑞兽”“神鸟”等。

博局纹(TLV纹)和汉代人的天地观念密不可分,《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子午、卯酉为二繩,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东北为报德之维也,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蹄通之维。”卯、酉、子、午为四仲。从铜镜的方位布局可以看到,T为二绳、L为四仲、V为四钩。天地万物和汉代人的天文地理理念在铜镜纹饰中完美体现。

铜镜的纹饰表达镜主人的愿望。一般来说,古代铜镜的纹饰、铭文都是表达镜主人的愿望。汉代流行的纹饰“四灵”辟邪庇护,铜镜表达镜主人驱邪避讳的愿望。汉代流行的铭文“家常富贵”铭、“见日之光”铭、“修相思”铭、“长毋相忘”铭等,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美好愿望,对亲人、朋友的感情。

鄂尔多斯博物馆收藏的20多面汉代铜镜,有汉代家常富贵镜、汉代昭明铜镜等,其形、质与中原地区的铜镜一致。通过一面面铜镜可以了解一些汉代的鄂尔多斯地区的生活状况和生产力水平。汉代的鄂尔多斯是中原民族和匈奴民族的融合地区,他们时而和亲、时而战争、时而移民,交错相容。汉代鄂尔多斯被称为“河南地”“新秦中”等,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互相融合的大熔炉,从文物上看,既有代表中原农耕文化的铜镜等文物,也有代表北方游牧民族的青铜器。考古发现和文物研究都在证明史书的记载、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部分,一步一步揭开历史的真实面纱。

古代铜镜就像一面照见历史的镜子,让我们了解古人的生产水平、科技水平、社会结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铜镜只能是一面镜子,而全面了解古代社会需要综合分析更多文物,需要研究更多信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组.汉镜文化研究(上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2]白寿彝.中国通史(修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王班.汉铜镜四灵博局纹饰的宇宙图示及其审美特征[J].学术论丛,2014(4).

[4]武耕.汉代博局纹镜的图像象征意义[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

[5]催乐泉.秦汉时期的博局纹铜镜[J].体育文化导刊,1990(2).

[6]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上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林干.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8]傅举有.博局与汉代博局纹镜[M]//北京大学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组.汉镜文化研究(上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汉代铜镜
铜镜,映照历史光芒的收藏品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玩转古铜镜收藏
铜镜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古代的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