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晓凡 贺清令
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联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的奋起抵抗,宣告了中华民族长达14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开始,其学术意义自然不言而喻。国内学界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研究,始于1953年3月军委总参召开的战史编写工作会议,会议确立了由东北军区负责编写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的任务。在东北军区编写组的共同努力下,《东北抗日联军历史资料》于1955年出版。①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东北抗日联军历史资料》,1955年。这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性研究东北抗日联军的一部资料汇编集。但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国内东北抗日联军的研究进入沉寂期。
改革开放之后,这一局面得到很大改善。在研究成果数量方面,通过“读秀”书目检索,可以发现在1978年到2018年的40年间竟然有超过2000 种书籍与“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等关键词匹配;以相同的条件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结果显示与该主题直接相关的文献近2000 篇,这说明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试图从史料汇编、研究著作、研究论文等角度对近40年以来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与东北抗联研究做一个系统性梳理。
(一)史料汇编。有关东北抗日义勇军史的档案海峡两岸均有收藏,其中辽宁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和东三省有关各市县档案馆尤多。
台湾“国史馆”史料处编《第二次中日战争各重要战役史料汇编前编·东北义勇军》(“国史馆”,1984年),以时间为线索,将收录的大量原始史料分为“有关文件”“作战经过”“有关舆论及报导”“东北抗日义勇军大事记”四部分。大陆学界曾将东北民众抵抗日本侵略的史实归并入“革命史观”的叙述框架中,故而在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联合编撰的一套意在“满足党史、革命史和现代史研究工作的需要”①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9.9-1935),北京:中央档案馆,1991年,第1 页。的《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88年1月至1991年5月)中,包含了大量与义勇军相关的历史材料。于慧芝、胡淑英、李秉刚编《东北抗日义勇军史料汇编(吉林分册)》(中共辽宁省委地方党史编委会,1988年)、穆景元和白俊山编《辽西抗日义勇军》(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共锦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辽西抗日义勇军》(锦州市财经学校,1995年)、张泓主编《东北抗日义勇军·辽宁卷》(沈阳出版社,2003年)、辽宁省档案馆编《东北抗日义勇军档案史料》(线装书局,2015年)等史料集,收集了各地区义勇军的大量原始档案、期刊报道及亲历者回忆,能够帮助研究者从各个角度了解东北地区抗战情况。杨奎松主编《抗日战争战时报告初编·“九一八”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义勇军·义勇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汇集了时人撰写的报告材料,是反映当时义勇军各方面情况的珍贵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地区的史料汇编多以国民政府发布的材料为主,有助于学者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此段历史。大陆地区在相关档案收集工作上占据地利及人员优势,呈现出的成果更加具体入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地区各级政协和党组织曾对东北义勇军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大规模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其中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占据了相当比例。今天所能看到的回忆录资料大都保存于全国政协所编《文史资料选辑》《辽宁文史资料选辑》《黑龙江文史资料选辑》《吉林文史资料选辑》等。其中仅《文史资料存稿选编(6)·抗日战争(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就有54 篇以东北抗日情况为主要叙述对象的文献,可见其整体数量之巨大。有关东北义勇军相关专辑主要有:
绥中县政协文史资料选编委员会、绥中县档案馆主持编写的《绥中县文史资料选编·东北抗日义勇军在绥中抗日活动史料专辑》(《绥中县文史资料选编》第4 辑,1983年)介绍了1931年至1933年东北义勇军在绥中县一带的活动,撰写人多为“义勇军的参加者和耳闻目击者”②绥中县政协文史资料选编委员会、绥中县档案馆编:《绥中县文史资料选编》第4 辑《东北抗日义勇军在绥中抗日活动史料专辑》,1983年,第1 页。;黑龙江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部编《义勇军松江浴血》(《黑龙江文史资料》第21 辑,1986年)、政协沈阳市委员会学习宣传文史委员会编《抗日义勇军在沈阳地区的活动》(《沈阳文史资料》第23 辑,2000年)、穆景元和白俊山编《辽西抗日义勇军之歌》(《锦州文史资料》第20 辑,2001年)等,均收录了具体地域义勇军的抗战情况;赵杰主编《血肉长城:义勇军抗日斗争实录》(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收录了1988年以后辽宁省政协学习宣传和文史委员会联合吉林、黑龙江、上海、河北等省(市)及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市政协文史部门挖掘的188 篇文献。
众所周知,1933年初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日军残酷打击下遭遇重大挫折,一部分抗日战士被迫撤入苏联境内,后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回到新疆继续参加中国抗日战争。此段经历也成为了义勇军抗日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新疆》(《新疆文史资料》第23 辑,1991年),收录的内容“有抗日义勇军官兵本人的回忆;有他们的亲属、友好和其他有关人士的追记,还有当时大量珍贵的档案材料”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23 辑)《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新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 页。。
回忆录作为亲历者的“独家历史”,很大程度上能够补阙“宏大叙事”,完善历史细节,但由于事后追忆带有不可避免的模糊与疏忽,加之立场、观点等方面的不同,回忆录中难免有错讹之处,即使是同一历史事件可能也有完全两样的表述。所以,义勇军战士们的回忆资料在阅读和使用中必须加以仔细辨别。
(二)研究成果。1.专题研究。元仁山著《东北义勇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东北各地区义勇军的兴起与失败做了较为详细的评述。另以“东北抗日义勇军史”为题的著作有两部:一部是潘喜廷等著《东北抗日义勇军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它尝试将东北义勇军的奋斗历程划分为兴起时期(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至11月江桥抗战)、发展壮大时期(1931年12月至1933年5月)、走向失败时期(1933年6月至1936年末)三阶段;另一部是温永录主编《东北抗日义勇军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这三部作品为后来的东北义勇军研究提供了基本参考框架。
谭译主编《东北抗日义勇军人物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记述了黄显声、耿继周等32 位义勇军领袖的抗战故事,这些抗日英豪“就其成份而言,有各族劳动人民,青年知识分子,还有爱国的国民党军政官员、地方开明绅士、‘绿林’豪杰”①谭译主编:《东北抗日义勇军人物志》(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 页。,体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民性。该书所依据的历史档案、回忆录和调查访问记录等材料,有不少是中共辽宁省委地方党史编委会资料室收藏的未经刊行的内部资料。
以上问世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是东北义勇军研究作品中最早的一批,具有开创与拓荒的意义。
东北抗日义勇军成员陈方伯、谷梦麟,通过查抄档案、走访约稿,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东北义勇军在新疆的经历撰写了一本专著《从白山黑水到天山塔河——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王驹、邵宇春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对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与抗日义勇军的重要关系进行了研究。
问昕著《辽西义勇军史稿》(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崔治民著《热血群英——辽西抗日义勇军》(白山出版社,2013年),对辽西地区义勇军的奋斗历程给予了较为完整的研究。
王雷编著《铁血义勇军——东北义勇军抗日影像全纪录》(长城出版社,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张宪文领衔主持编修)中的一卷,该书收集了来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抗日战争名将纪念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解放军画报社、台湾国民党党史馆、建川博物馆等海峡两岸相关单位和机构的大量历史照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以东北义勇军、东北抗联为代表的东北人民英勇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影像,极大地增强了研究者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直观认识。
解学诗主编《抗日义勇军与抗日救亡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分为“课题研究”和“文献辑录”两部分,其收录的一批东北抗日武装集团遗存档案、文书,如《黑龙江省抗日战斗详报》《马占山抗日文献》《吉林自卫军抗日纪实》《唐聚五救国史》《辽宁义勇军最近战绩》等,均系首次公开。
义勇军的研究工作还引来了国外学者的关注。韩国学者朴宣泠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由作者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是一部研究东北义勇军斗争历程的通史型学术成果。由于国籍身份的因素,作者对东北义勇军面临的国际局势、义勇军内的朝鲜(韩国)势力等问题有较多的关注。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广泛地参阅了中、日、韩、英等多方面的资料,发现了一些过去不为人知的“秘史”。例如作者在查阅日本外务省和防卫厅档案中发现了1931年9月蒋介石签发的行政院密令4852 号《各级党部指导反日救国运动工作纲要》,文件内容中便提到了苏联暗中帮助义勇军的史实。这些发现无疑促进了东北义勇军的相关研究。
2.学术论文。除去一些过于简略的宣传材料和科普文章,近40年来以“东北义勇军”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在170 篇以上,而研究赵一曼(200 篇以上)、赵尚志(170 篇以上)、马占山(130篇以上)、黄显声(20 篇以上)等义勇军著名领袖的论文数量更是庞大。①以上为“中国知网”的粗略统计,尚不包括吉林省中共党史学会《东北抗联历史学术问题讨论会专辑》(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部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1996年8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年9月)等文集中对义勇军抗日斗争有所涉及的文章。总的来说,关于东北义勇军的学术论文有两大趋势,一方面研究对象日趋细化,另一方面则不断结合新材料、新方法修订甚至推翻已有认知。
这些论文大致可分为两个专题:①各地区义勇军人物及活动研究。主要有郭文魁等《活动在哈东地区的抗日义勇军》(《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年第2 期)、穆景元等《锦州及辽西地区抗日义勇军的建立与斗争》(《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 期)、赵秋梅《东北义勇军第四十八路军在兴城的抗日活动》(《兰台世界》2006年第2 期)、穆景元《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创始人黄显声将军》(《大连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4 期)、张万杰《刘澜波对组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历史性贡献》(《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 期)、李萍萍《记辽西义勇军痛歼古贺骑兵联队》(《兰台世界》2014年第10 期)、辛巍《东北义勇军与韩(朝)抗日团体的联合斗争》(《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年第11 期)、沈宗艳的《车向忱与东北抗日义勇军》(《共产党员》2015年第3 期)、王希亮的《东北义勇军抗日活动几则史实考略——以中日史料比照认证为中心》(《黑龙江档案》2015年第4 期)、季静《热河抗战中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文史天地》2015年第11 期)、张桂芝《辽西义勇军击落日机述略》(《“九一八”研究》2017年)等。②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8)·东北抗联若干资料》,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教研室,1981年。东北抗日义勇军历史意义及评价。主要有王希亮《试论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活动及其历史地位》(《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1 期)、胡玉海《东北义勇军抗战的历史地位》(《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 期)、穆景元《东北义勇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发展历程及历史功绩》(《大连近代史研究》2006年)、孔令波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一九三三年的抗日斗争》(《世纪桥》2010年第20 期)、《1934年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战斗及作用的研究》(《世纪桥》2011年第2 期)、《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作用影响——以1935年的抗日斗争为例》(《世纪桥》2011年第24 期)、关伟等《辽西义勇军抗日斗争的历史功绩——写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之际》(《大连近代史研究》2015年)、焦润明《20世纪30年代东北地区抗日义勇军的形象塑造及历史意义》(《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第4 期)、张洪兴《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奋斗》2015年第9 期)、吴晓莉等《从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衰看其斗争特点》(《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20 期)等。
(一)史料汇编。改革开放以来,大型资料汇编相继问世,为东北抗日联军研究提供了相对系统的史料。《东北抗联若干资料》②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8)·东北抗联若干资料》,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教研室,1981年。是将东北抗日联军相关史料最早应用于学生教学的史料汇编,虽然全书篇幅不大,但将该领域中非常经典的一些文献收纳其中,诸如中共对日本侵略东北发布的一系列宣言、东北抗日联军队伍的组成以及地方政权建设等等。吉林档案馆编译的《东北抗日运动概况(1938-1942)》(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也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资料汇编,其特殊性在于它从日伪反动立场出发,记载了中共东北地区各级党组织、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革命组织的兴起与发展状况,这些史料充分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英勇事迹,对研究中共党史以及东北抗日联军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959年,东北三省地方党史研究部门策划编写一套关于东北抗日联军各军的大型汇编史料集,并在1963年完成第1 军至第7 军的草稿,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项工作被迫中断了十余年,直到抗日战争胜利40 周年之际,这部百余万字的《东北抗日联军》(共11 册)才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翔实,对东北抗日联军11 个军的建立、组成、编制以及英勇战绩都做了详细的叙述,是一部兼具史料价值、学术价值的高质量书籍。《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品,其上册主要是代表性的革命历史文献,下册则选编了抗联老同志在战争年代的著述和解放后所写的回忆录,极具史料价值。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东北抗日联军史料汇编成果的井喷期,《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央档案馆等,1988年)、《东北沦陷十四年大事编年》(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东北“大讨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91年)等一批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高质量史料汇编的出版,弥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进入21世纪后,史料汇编成果数量稍有减少,《中国革命战争纪实·抗日战争·东北抗日联军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大事记、回忆史料》(白山出版社,2011年)等,是其中几套质量较高的史料汇编。
回忆录、人物传记也是东北抗日联军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内容,成果斐然。在回忆录方面,抗联老战士李延禄口述、骆宾基整理的《过去的年代·关于东北抗联四军的回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是一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讲述了东北抗日联军第4 军组织东北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虽然只反映了整个战场的一鳞半爪,但从字里行间仍能强烈地感受到东北抗日联军将士的英勇与爱国主义情怀。此外,彭施鲁著《我在抗日联军十年》(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忠骨——抗联名将王明贵将军回忆录》(白山出版社,2012年)、《风雨征程:东北抗日联军战士李敏回忆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等从不同角度还原了当时东北抗日联军斗争环境的残酷性,是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在人物传记方面,也沉淀出一批质量非凡的作品,诸如《周保中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李兆麟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赵尚志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季青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冯仲云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等等,通过对这些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将领的叙述,一方面揭露了日本侵略军在东北地区的暴行,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展示了革命先烈们胸怀天下心系祖国并为之献身的崇高品德。在众多的东北抗日联军英雄中,学界对杨靖宇的研究成果可谓最为突出,赵俊清的《杨靖宇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算是国内较早系统研究杨靖宇的作品,书中刻画了一个共产党人为阶级、民族利益而奋斗不息的英雄形象,同时行文中也展示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事件和时代风云,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专著。马彦文《东北抗日联军名录》(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2005年)收录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期间东北抗日联军旅长以上的领导共1310人,并且涵括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书籍。
(二)研究成果。孙凤云著《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主要论证了东北十四年抗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重点论述了东北抗日联军掀起第一次抗日斗争高潮的过程,但是这本书对1938年之后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并未作深入探讨。而这一点在高树桥的《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史》(白山出版社,1993年)中得到弥补,该书作者以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为基础,叙述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是一部质量非常高的学术著作。进入新世纪后,中共中央与东北抗日联军的关系以及东北抗联精神成为研究热点。尚金州《中共中央与东北抗日联军》(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从组织关系、指导思想、抗战经验、作战策略等多方面,论述了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武装队伍,为光复中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洪兴《东北抗联精神》(白山出版社,2010年)一书分析了东北抗联精神产生的历史条件、内涵特征以及时代意义,认为新时代应该加大对抗联精神的宣传。此外,封志全《抗联一路军在蒙江》(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常好礼《东北抗联路军发展史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庄严主编《民族魂·东北抗联》(吉林出版集团,2014年)、刘干才等《大东北抗联纪实》(团结出版社,2015年)等一批质量较好的作品亦相继问世。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性论文,从抗战后期东北抗日联军、抗联精神、中共对东北抗日联军的领导与统一战线等方面做了深入探讨。在论文集方面,潘喜廷主编《东北十四年抗日斗争史论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由18 篇文章组成,其中对于东北抗日联军的地位和作用论述极为精彩;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东北抗日斗争史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共收入27 篇论文,研究主题主要围绕东北抗日联军根据地展开。关于东北抗联后期的研究,近年来成果颇丰,有王连捷等《关于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几个问题的探讨》(《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2 期)、王连捷《东北抗联军后期斗争若干问题的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4 期)、金兴伟《1940年后的东北抗联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等等。东北抗联精神近年来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一方面是受到时代号召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20世纪学界鲜有关注于此,所以造成了近年来成果井喷的现象,如谷曼《论东北抗联精神的实践价值》(《长白学刊》2015年第3 期)、刘信君《再论东北抗联精神——抗战胜利70年后的评述》(《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6 期)、吕路军《东北抗联精神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齐新和赵继颖《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的价值意蕴》(《世纪桥》2018年第8 期)等等。国内学界对于中共与东北抗日联军的领导与统一战线问题的研究也成就斐然,代表性的论文有:杜艳华《东北抗日统一战线的特点及其在东北及全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长白学刊》1991年第6 期)、申言《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与东北抗日联军》(《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1 期)、尚金州《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与东北抗日联军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尚金州《毛泽东与东北抗日联军》(《党的文献》2010年第1 期)等等。当然这只是国内学界一些主要的研究方向,关于东北抗日联军在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也有一些作品展开了深入探讨。
总体而言,今天学界对于东北义勇军和东北抗联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准,成绩与优长前述已备。不过,目前尚有一些薄弱环节。
在史料搜获方面,虽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不断推出一系列相关的史料汇编,但这些史料汇编多集中于某一方面,国内缺少一套系统的、全方位的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研究的史料汇编。例如,东北义勇军及东北抗联研究中对外文材料的利用还不充分;中外报刊有关义勇军和抗联的报道与撰述无疑是研究相关史实的“宝库”,这些资料还有待大规模整理和利用。
又如研究成果方面,抗日战争史毕竟应当以战争为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但目前对于义勇军和抗联的具体战役研究尚显薄弱,需要学界以军事学的专业理论加强相关史实的探讨。在人物研究方面,虽然相关学者撰写了大量的人物传记,但是这些作品大多偏重于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对人物精神的挖掘仍然不够充分;同时,人物研究多集中于少数领导人物,诸如杨靖宇、李兆麟等,而基层人物几乎没有专题性的著作出现,只是一些简单的回忆录整理,这样很容易让我们对东北抗日联军的整体认识出现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