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2019-12-05 21:12
军事历史 2019年5期
关键词:国防军队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国防战线和人民军队始终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忠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伟大跨越,为捍卫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卫和建设祖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新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牢牢抓住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不放

建立一支强大的现代化人民军队,是中国近代军事实践的必然结论。近代以来,正是因为没有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武装力量,致使国家屡遭侵略、人民备受蹂躏,在奋起反抗赢得胜利中付出了巨大牺牲。新中国的成立,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备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军”“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1953年12月,全国军事系统高级干部会议确定把“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作为军队建设的总方针和总任务,标志着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开始。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人民军队进行了大幅度精简整编,调整编制体制;建立了海军、空军等现代技术军兵种,实现由单一军种向诸军兵合成军队的转变;实行义务兵役制、薪金制、军衔制,使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开展正规化军事训练,提高人民解放军现代化作战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加强武器装备的研制,逐步实现陆军武器装备国产化,海军、空军等军种的武器装备建设取得较大发展。特别是对于尖端和前沿的国防工业,正是由于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及早筹划和科学决断,诸如原子能工业、航空工业等技术密集度极高的国防工业,才在积贫积弱的工业基础上得以快速发展,并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奠定了中国国防工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一席之地。“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较早地跨进了核大国和航天大国的门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阶段,毛泽东在领导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实践中,很好回答并解决了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如何建立现代国防这一时代课题,国防和军队建设逐渐迈上了以现代化为中心和导向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也开启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世界形势出现新的变化,邓小平敏锐地洞察到: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判断,拨正了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航向。1981年秋,邓小平对新时期军队建设总目标作出高度概括: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自此,人民军队迈上了“精兵、合成、高效”的现代化建设之路。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中央军委所属总部机关人员精简近一半,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全军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0多个。经过精简整编,人民解放军兵员总额从1975年前高峰时的611万,减到1985年的300万。与裁军同步,陆军航空兵部队、电子对抗部队等新兵种,以及预备役部队相继成立;随着陆军集团军的组建,陆军中技术兵种比例首次超过步兵,人民军队迈出由摩托化向机械化的关键一步。同时,武器装备建设和尖端技术发展也取得很多新成就,较大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军队的技术战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世纪90年代,“打得赢”“不变质”成为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两个历史性课题。江泽民把“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作为全面加强军队建设的总要求。这一时期,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等高技术军兵种不断加强,成立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兵役制度改革、军官服役制度改革、作战指挥体制改革陆续出台;陆军基本形成立体机动作战的装备体系和配套的支援保障体系,海军基本形成海上机动作战、基地防御作战和海基自卫核反击作战的装备体系,空军基本形成歼击机、攻击机、运输机和多种支援保障飞机相结合的装备体系,第二炮兵基本形成近中远程齐全、核常兼备的武器系列;军队和武警部队停止经商活动,加快改革保障体制和保障方式,改革完善院校培训机制,走出了军队干部由自己培养与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新路子,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提出了人民军队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人民解放军以有效履行历史使命作为检验现代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深化编制体制和政策制度调整改革,完成裁减军队员额20万的任务,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撒手锏”工程成果显著,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使军队的作战保障和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着力强化练兵备战,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总体布局,并指出改革的三大方向——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年11月,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式拉开大幕。不到两年时间,人民解放军打破实行了半个世纪的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和大陆军体制,成立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调整组建15个军委机关职能部门,划设5大战区,完成海军、空军、火箭军、武警部队机关整编工作,实施联勤保障体制改革,组建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军队组织架构实现历史性变革,初步构建起“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领导指挥体制。同时,还优化军兵种比例,大幅精减非战斗机构人员,在总员额裁减30万的同时,作战部队员额不降反增,战略预警、远程打击、信息支援等新型作战力量得到充实加强,以精锐作战力量为主体的联合作战力量体系正在形成,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

二、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适合中国国情军情,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始终把国防的独立自主问题视为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对任何有损于国防独立自主的行为都高度警觉并予以坚决反对和抵制。要把国家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须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国防科技工业。1968年11月,毛泽东在会见巴基斯坦武装部队友好代表团时说:“一个国家的武器专靠外国是很危险的。”这是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毛泽东深知拥有独立自主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对于维护国家政治独立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意义。1963年9月,毛泽东在审阅《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写道:“我们必须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几年里,中国基本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能够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有力地支撑了党独立自主地领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此外,毛泽东还非常重视独立自主地发展和掌握国防尖端技术。特别是经过苏联以停止核技术和导弹援助项目相要挟后,毛泽东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不掌握以核武器、导弹等为标志的国防尖端技术,独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国防,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就不能真正实现。因此,在国家遭受严重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仍然下定决心,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迅速突破核武器、导弹等国防尖端技术,极大增强了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军情实际出发,确立了“三化”建设的总目标,人民解放军开启了注重质量建设的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1977年,邓小平明确表示,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必须实现经济、科技、政治和社会的现代化。正是认识到这一历史规律,邓小平提出,要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为国防现代化提供深厚的社会、物质、技术、制度支撑。根据邓小平的有关论述和指示,中央军委于1988年制定的《关于加快和深化军队改革的工作纲要》提出:军队改革的总任务,就是要建立适应国际战略环境,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防建设需要、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军事体制和运行机制,把我军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在改革开放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同人民军队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创造形成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重大理论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引领人民军队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指南。尤其是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中国革命战争的理论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现代军事问题,创造性地揭示和反映现代军事活动的本质与规律,并用于指导中国现代军事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军事问题,坚持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建军治军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充分吸纳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精华特别是中华兵学智慧,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和强军的奋斗目标、建设布局、战略指导、必由之路、强大动力、治军方式、发展路径等重大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导理论。

中国的国情军情,规定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军队现代化建设模式,不能沿袭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做法,更不能在外国后面尾随跟进。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70年来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依赖别国,就会受制于人,国家利益受损;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掌握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主动权,才能确保中国国防不断巩固和强大,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具有世界眼光,瞄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这一伟大目标

不了解世界,就会闭关自守,就会被抛在世界发展潮流后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战略格局逐步形成以美、苏为主要代表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进行对抗的形势,中国的政治军事发展则始终在这种战略格局中运行前进,经历了由“一边倒”到对抗苏美,再到“联美抗苏”的战略性发展转变。与此相适应的是,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必然带有这种转变的历史印迹。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大肆扩充军备,不断威胁、讹诈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妄图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思考最多最深的是,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抓紧时机加速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贯穿毛泽东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体系的两条“主轴”:一是加快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尤其是工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以此助推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毛泽东指出:“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基础,工业不发达,国防因而不巩固”①《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51页。,因此,“建设工业就是为了搞国防,减少些国防,多搞些工业,正是为了国防”②《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第306页。。二是有效借助外力,即依靠苏联的大力援助。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学习苏联的“一切先进经验”,以改变人民解放军的落后状态。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中国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西方两大集团的全面对抗开始松动,中苏两国由结盟转向分裂,同时,美国继续加强对中国的战略遏制。由此,中国面临着美苏双重夹击的危险,毛泽东对此的判断是:“我们要准备,不但准备帝国主义整我们,还要准备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合伙整我们。”③《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第328页。1969年3月,他在听取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等情况汇报时强调:“南方各省都要准备两手,东北、华北、西北要准备打仗。东北、华北、西北要准备苏联来,南方各省要准备美国来。”④《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第356页。自此,人民解放军建设的基点开始整体转向全面战备,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成为军队建设的基本着眼点和紧迫任务,各种资源和精力的投向投量开始集中向战备工作倾斜。客观来说,这一阶段,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规模有所下降、速率有所降低。可见,国际战略形势的演变发展,以及毛泽东对于这种演变发展的基本判断,直接影响到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步伐。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在美、苏等诸多国家仍忙于冷战对抗之时,邓小平敏锐地捕捉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及时调整了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从方方面面进行拨乱反正。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他毅然决定,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由“盘马弯弓”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努力探索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实现了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同时,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一大批高技术群的涌现,使武器装备产生了质的飞跃,战争规模、样式、进程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高技术战”。以此为起点,邓小平提出了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形成了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体系,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新军事变革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对此,江泽民主持制定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对人民军队战略指导实行重大调整,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并把加强质量建设作为实现人民军队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方针。2000年12月,江泽民在军队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信息化正在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要在加强军队机械化建设的同时,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努力争取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舞台上的大国,任何时候都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习近平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坚持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紧跟一切方面。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越是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外部风险就会越多。因此,习近平上任伊始,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提出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强军目标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核心,是取得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的逻辑起点与原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也从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出发,明确了“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还明确了“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努力方向,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强军事业明确了目标图、路线图和时间表。

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并逐步实现在国家层面的深度融合

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为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支援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950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军队保留400万人,复员150万人,实施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9月25日,毛泽东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03页。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的最初表述。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在加紧建设空军、海军的同时,也未放缓大规模压缩兵员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步伐。1950年,人民解放军抽调了35个建制师开赴边疆屯垦,除要求现役部队要积极支援、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外,还采取集体转业的形式,将战斗集团成建制地改编为生产集团。朝鲜战争结束后,毛泽东在探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国防建设要为经济建设让路,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要兼顾国防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你对原子弹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比例,多搞经济建设。”“现在我们把兵统统裁掉好不好?那不好。因为还有敌人,我们还受敌人欺负和包围嘛!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第365~366页。在毛泽东关于国防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重要思想指导下,人民解放军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和时代条件的变化,提出国防建设必须转变指导思想,由立足于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上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服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局。对此,邓小平强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0页。他还指出:“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9页。为服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邓小平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重在质量建设。为此,军队坚持勤俭建军的原则,军费比重一再压缩。1985年的国防费仅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0.4%,比1975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认真贯彻邓小平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思想的同时,又认识到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应当进一步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1998年,江泽民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军队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军队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其中第二个就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其后,江泽民又多次提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国防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问题,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要充分利用国家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同时他还强调,要抓住机遇,在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这就是说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不能消极等待,必须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在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寻求一种积极的平衡,并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互相促进,使之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摆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五大发展理念”的全局中考量,形成了系统的军民融合发展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制定《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习近平亲自担任主任,对重点领域的军民融合任务作出系统部署。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方略的与时俱进,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就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出一系列要求。他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课题,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现实需求,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根本目标,为破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提供了抓手和重要遵循。

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以我为主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关系

作为后发展国家军队,中国军队所追求的现代化,必然需要以世界强国为榜样和参照。这一点,毛泽东的态度十分明确,即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必须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1956年8月24日,他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说:“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在学习谁的问题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学习的重点放到了苏联军队身上。1956年4月26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严肃地提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同时,毛泽东也强调,千万不要忘记了自己的优良传统,不要把自己取得的经验看得不值钱。要积极学习别人的经验,也要特别善于总结自身的经验,“要以我为主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①《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第392页。。1957年5月28日,《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开展军事学术民主,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社论中即指出,要整理解放军的经验,以便把解放军的历史经验和外国的先进经验结合起来,使解放军的军事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尤其是毛泽东察觉到学习苏联过程中存在的教条主义问题,他强调要辩证吸收苏联的经验,“苏联经验是一个侧面,中国实践又是一个侧面,这是对立的统一。苏联的经验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不从之。把苏联的经验孤立起来,不看中国实际,就不是择其善者而从之”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66页。。因此,“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64页。同时,他还强调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他们的技术科学,只要是对于我们有用的,我们也应当学习”④《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第323页。。实践中,也确有一些不适合军队实际的“生搬硬套”现象。如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民解放军曾仿效苏军实行八总部体制,仅后勤系统就设有总后勤部、总财务部、总军械部3个平行的领导机构。实践证明,由于部门多、机构大、分工过细、职权分散,不利于集中统一领导。不久,中央军委根据人民解放军实际和传统,又改回三总部体制。在军种体制方面,也曾仿照苏军成立了独立的防空军(苏军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设陆军、海军、防空军、空军四大军种,后来又增设了战略火箭军)。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渐感到空军和防空军任务相近,且机构重叠,指挥不便。特别是解放军和苏军的情况大不相同,解放军空军处于初创时期,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飞机的数量和种类没法和苏军比,再分成两个独立的军种,兵力、兵器都有捉襟见肘之虞。因此,中央军委决定空军与防空军合并,成为统一的军种。这种空防合一的体制,符合中国国情军情,几十年来在保卫中国领空安全方面卓有成效。

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认真总结,较好地解决了军队改革怎样走自己的路的问题。邓小平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因此,强调推进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必须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军情,必须以宽广眼界和开放心态博采众长,积极借鉴外军有益经验,但又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照搬照抄。江泽民指出:军队总体上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军队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不相适应。胡锦涛强调,军队现代化建设处在机械化任务尚未完成、同时又面临信息化任务的特殊历史时期,军队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由于党对中国国情军情有了准确的认识,并把军队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始终建立在具体的国情军情之上,从而保证了军队改革的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建设“敢打仗,打胜仗”的新型人民军队,提出了一系列强军指导思想。可以说,习近平强军思想奠基于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理论创造和工作经验,同时又结合时代需求进行了创新发展,有力推进了中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例如,在国防和军队改革中,习近平在对以美、俄为代表的世界主要国家军队重大改革研究基础上,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军情,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体制设计,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进一步固化下来并加以完善,强化军委集中统一领导,更好使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集中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对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进行一体设计中,通过调整军委总部体制、实行军委多部门制,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健全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重新调整划设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着力构建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放眼世界,立足本国国情军情,重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和习近平强军思想。它们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以我为主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关系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防和军队的领导,是中国国防领导体制区别于其他国家国防领导体制的显著标志。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国防之所以能够坚决抵御对国家安全构成的多种威胁,取得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不动摇,始终保持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同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军队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观点的影响,坚决落实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忠实履行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国防军队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国防小课堂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