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全球化发展不仅是经济一体化,同时还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我国优秀民族文化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而言,在这场文化交锋与融合中,我国民族文化并未取得先机。西方文化正在猛烈冲击着中华文化。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先锋队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在此形势下,怎样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音乐以及如何对我国民乐进行传承及创新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在保护民族特征的前提下,增强国民艺术鉴赏能力,寻求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多样化,明确主导民乐文化发展主体,推动民族音乐的国际化等一系列创新手段,激发民族音乐活力,提升民乐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关键词:民族音乐;传承;创新;发展
自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同时,各国民族文化也在不断融合与碰撞。二十一世纪以来,“韩流”、“欧美风”席卷中国,这对我国民族文化造成记得冲击。在这场“文化碰撞”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国各民族思想、感情及愿望。尽管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的特征文化,传达华夏子孙的气魄、性格与精神。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中西文化也呈现交互融合态势,中国民族文化越来越多的走向世界,但民族音乐的传承并未展现更多活力,这更多的体现在发展路径单一、创新力严重不足上。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
伴随5000年前的农业起源,我国民族音乐随之发展。在千年的延续与传递中,我国已形成一整套文化体系与风格,成为中华民族特征鲜明的传统文化。周朝皇室整编了第一批宫廷乐师,隋唐宋时期,民族音乐表现形式更为多彩[2]。民族音乐在叠进的道路上持续开枝散叶,继续扩充、填实内涵,使其由艺术形式升华为一门艺术。
在近现代,民族音乐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沖击,并未展现平稳发展态势,而是在曲折中前进。就近几十年民族音乐的发展来看,总体呈现复苏并努力突破各种局限。改革开放更是给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中国民乐走出国门的里程碑之一便是在1998年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为观众呈现的听觉盛宴,民族音乐家们利用纯熟的演奏技巧表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开始,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放异彩,征服了亿万外国友人。
虽然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播又迎来一个新的高潮,但其他各国民族文化对我们的冲击程度也在大幅提升。当我们点开各类音乐播放软件的排行榜时会发现,久居高位的总是流行、摇滚等其他演唱形式,市场在一步步被外来文化侵蚀。但民乐还并未被打败,它以其顽强的斗志和蓬勃的生命力在坚守自我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谋求新的发展机遇。
二、中国民族音乐传承所面临的难题
由于中国民乐受到多种因素的阻碍,传承情况更要让我们忧心忡忡,当前民族音乐并未受到广大群众认同,能够接受的人越来越少。当代青少年由于不同心理趋势,对西方音乐表演形式更为热衷。结合背景与实际情况,能够更好的总结出在传承中面临的难题,主要体现传承意识差、传承形式单一、传承主体不明确等几个方面。我国从一清二白中走出来,百姓刚刚能填饱肚子,所以对于这一时期的民众还无法全面承担传播民乐的重任,大家还对艺术缺乏鉴赏力,恰恰是由于这种传承意识浅薄,才至于民乐并未走上发展的高速公路。如果在对艺术的认知层面我们无法改变,便无法从认同民乐这门艺术,更无法肩负推动文化传承重任。正如之前赘述,民乐的传承局限于家族内部。上一代民乐艺术家只传给自己的后代或徒弟。民乐传承的主体仍以音乐学校以授课形式传递给学生,传播对学校依赖程度非常高。音乐作为一个学科而言,在中国的考察形式也受到局限。应试教育无法使全部学生全面成长。民乐尽管已经走出国门,但并未站稳脚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确实有我国政府正确积极引导,不可否认的是民乐并未在行政体系中被设定为具体职责,这从政府管理中可见一斑。
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
(一)增强国民艺术鉴赏能力
预使在群众中形成广泛的民乐传播基础,必先提高国民整体艺术鉴赏能力,不断加强基层宣传工作。当群众有意识的传播民族音乐时,我们便有了传承基础。当基数越来越大后,对传承和发展新模式便有了创新来源。应当加强民乐宣传力度,鼓励基层群众主动参与到民族音乐的表演、制作活动中来。现在手机功能发达,不但可以在家中了解其他地区艺术形式并进行自我改进,还可以通过手机拍摄功能将自己的作品传到网络,在家中实现文化交流。民族音乐来源于人民,传承依靠人民。只有当文化深入群众中,才会使这种文化拥有用之不竭的生命力。意识才是行动的先决条件。只有只有当国人真正认识到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时,才会由衷对保护、发展、传承民族音乐的思维产生共鸣。
(二)寻求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多样化
前文介绍了多年以来中国民族音乐单一的传播方式以及现代音乐教育问题。如想解决传播文化的实际矛盾,这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民乐教育普及不应只在小学、中学阶段与音乐专业学校,更应该在高等教育中凸显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使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对民乐有更深层次的认同感,真正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
在频繁的国际交流中我们也要借鉴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交流形式。学校教育也作为优秀的传播方式,但也努力寻求其他传承方式。互联网作为优秀的媒体工具应成为民乐传播的主要载体。利用关注度较高的电台、频道、网站的传播,逐渐增加民族音乐受众。利用广告效应使民族文化深入人心。
(三)明确主导民乐文化发展主体
政府在文化领域肩负起积极的引导作用。政府应运用自身条件,逐步健全完善文化宣传推进工作体系,应当设立一政府部门。具体管理规划文化传承相关事务,这直接体现了一个民族对艺术的重视程度。政府在技术和手段上先天优势,可以借助这些硬件条件为民乐推广营造良好氛围。
在宣传工作中,可以将表演与音乐相融合,使多样元素参与到民乐的表现之中。政府需要在组织民间乐团发挥作用中起导向作用。既要统筹规划,又不能限制民间活力。民乐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活实际的另一种反馈。在组织的同时也要管理相关产业,集聚民间力量,使与此相关的艺术作品能够发光发热。
宣传只是一种手短,政府及社会各方资金的汇入才能使民族音乐文化产业持续高效运转。借鉴国外的推广工作,也可以看出民乐是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只是现在并未形成风气。这便需要政府打好提前量,为下一个商机做好充分准备。力求各专项工作都能落实到专业、负责、心有大局的负责人身上。国外的东西势必走进来,我国的文化也必将走出去,仅仅依靠各团体机构是无力而为的,务必落实政府职能,把握机会,让更多国际友人欣赏赞叹中华文化。
(四)推动民族音乐的国际化
互联网是民乐国际化的重要工具之一。信息化时代即代表着高速、快捷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西方各种音乐表现形式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迅速占領娱乐高地,这对民族文化的稳定与发展是不利的,但也会对民乐的发展产生激励作用。我们将更加重视民乐在民族文化发挥的作用,国内传承和国外发展并进。因此我们更应重视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工作。利用民族音乐多样的表演方式及表达载体,附加其深刻的艺术价值,在传播过程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合成既适合我国大众喜爱的音乐形式,又能吸引国际友人好奇心和欣赏,在了解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被中华文化传递的内涵及魅力吸引,深刻认识到中国民乐的精神所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民族音乐的总体呈现欣欣态势,但总体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外来文化势必对我国文化产生一定冲击。这不一定是坏事,只要这场文化交锋我们能够取得双赢,则必将对我国文化自信产生强力支持。在多种音乐文化竟放异彩的国际舞台中,怎样才能即保持自身不被同化,又能批判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精髓是传承和创新的主要矛盾。现在我们必将在基层铺垫良好艺术基础;创新传承路径与传承方式,增加多元传播,不可固步自封。在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中,政府务必肩负起传播民族文化重任,既要推动市场发展、把握发展走向,又不能限制民间创新能动性。既要传承也要创新发展,集传承与发展为一个有机整体,立足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提升重视、丰富形式、明确主体、推广传播等多个策略同步进行,切实做到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东青.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体现[J].陕西教育(高教),2017(11):33+35.
[2] 姜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研究,2017(03):100-101.
[3] 牛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适应与发展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05):101-105.
[4] 周雪.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传播的文化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0):107-110.
作者简介:宋文静(1984.09- ),女,汉族,湖北孝感人,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讲师,武汉音乐学院学士,研究方向:音乐艺术、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