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建越多的图书馆,真的不适合读书

2019-12-04 06:05黎二干
华声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书架读书图书馆

黎二干

印象中,图书馆还是学生读书、老人看报还有家庭阅读的场所。如果不是需要考个什么证,想要找个让自己效率高一点的地方,谁还会去图书馆?

但实际上,城市图书馆的数量远比我们需要的多。以深圳为例,到2018年年底,深圳市共有图书馆(分馆)650家,以2200万的常住人口来计算,深圳平均每3.38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

近五年来,广州和深圳都争着要做“图书馆之城”,前者提出要在2020年實现每八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后者也开始了筹建第二图书馆城。

面对飞速建起的图书馆。去过的人却少之又少。广州市越秀区有118万人居住,但在去年开放的四阅图书馆,每天只有约578人前往。

新图书馆盖起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还是提不起要去的欲望?

图书馆的体验,实在太差了

用户体验不佳,是我们对图书馆避而远之的关键原因。图书质量不敢恭维,查书找书的麻烦也可能把人劝退。不仅如此,有些特藏资料还不开放给公众阅览。

大部分图书馆的馆藏数量都很震撼,但是藏书质量参差不齐。但这也不能全怪图书馆,看看国内目前的出版市场吧,畅销书榜上,长期占据高位的都是教你如何过好这一生的“鸡汤”学、成功学宝典,以及质量参差不齐的网络小说。

选书是一个很专业的活,而很多图书馆的馆员往往由中老年人充当,缺乏必备的人文学科训练,更别提更专业一点的图书馆学了。于是,国内图书馆的选书就成了很大的问题。

撇开书本身的问题,找书的麻烦也把人拒之门外。查书网页形同虚设,有时候,即使你在网上查到了书,在书架也未必能找得到。因为按索书号到指定的书架,才会发现书架上乱得像案发现场,书横着竖着乱放,想要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只能看运气。

这些都不是最奇葩的,起码读者还能进去找书,图书馆里有些分区你连进去的资格都没有,比如特藏部和古籍部。普通读者想要进去看书,读者卡、学历职称证明、推荐信三道护身符缺一不可。等你拿到相关证明,破除万难进去了,想把书借回家慢慢研究,那是绝无可能的事。

既然不允许外借,那拍照、复印总可以了吧?抱歉,就算给你复印,也要掏空你的钱包。

最近,微博认证为“人文艺术博主”的@弗虑弗为,就在吐槽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复印费高达8元一页,手抄本62元一页。

更夸张的是,学者林庆彰在编写《民国时期经学丛书》时,想去国图影印林履信著作,影印一本竟然要收人民币45000元。照这么算,影印10本的话,一套房子的首付都没了。

读书的人,未必都去图书馆

所以,就算最爱读书的文化人,也不一定喜欢去图书馆。加上如今数字阅读带来的便利,要读书,完全不需要到图书馆。

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近两年来,我国人均每年纸书阅读量只有约5本。有4.3亿人转投电子阅读的怀抱,2018年电子书人均阅读量达到了12本。

一本纸质书,一天阅读大概20分钟,看完大概需要两三个月。如果是从图书馆借书的话。要续借几次。对于日常需要应付繁忙工作、生活的都市人来说,办理续借的麻烦,一次性购买就可以解决。去年,某电商平台合计售卖图书超过了10亿册.人均一年买7本书。

同样,如今在实体书店里买一本书也并不贵。以广州联合书店为例,中文文学、翻译作品价格都在40~60元之间,原版的英文书、日文书百元就有交易。

相比之下,外国买书成本要贵得多。同一本计算机领域的书籍,在亚马逊网上,中文版是60块钱,英文原版却要330块钱。除非是专业学术书籍,定价是畅销书的20倍,才山长水远地坐车去图书馆借阅。

电子书更加便宜。虽然还没有成为主流阅读习惯,但各种线上阅读平台上的付费小说、漫画,人人都买得起。

以广州的90后媒体人老张为例,大学毕业多年,走进图书馆的次数不超过5次,“因为没必要,去了要么是借绝版书、高价书,要么是情怀发作,去装个x”。

老张说,他就是豆瓣上那种“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人,家里堆了数千本书,每周都会购置新书,满100减50,买得不亦乐乎,跟女生逛街扫货似的。此外,手机阅读App、Kindle、专门阅读pdf的平板,老张也应有尽有。“我家里的书房就是最适合我的图书馆,我的电脑、手机、Kindle也是一个图书馆,我还去什么图书馆?”

去图书馆的人,未必在读书

读书人不再光顾图书馆,图书馆里的人大多也不在读书。

每天开馆前半小时。准备占座的考研大军就已在门口等候,他们的背包看起来像是要搬家:电脑、复习资料、笔记、习题,还有几乎人手一本的《肖秀荣考研政治》。

除了这些图书馆的常驻人口,还有一批流动人口。他们被新图书馆的宣传吸引,就为了到里面吸收一下文化气息,到此一游。网红图书墙刷屏、高颜值打卡圣地、科技感与时尚共存,这些与读书并不相关的宣传语句,吸引了大量慕名前来看看热闹的游客。

比如去年开放的天津滨海图书馆,因“滨海之眼”的设计迅速在网上走红。中庭大厅里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的巨型白色书墙。令图书馆一开业就成为了晒朋友圈的社交货币。白色书架成为直播从业者、自拍爱好者的文艺背景墙,原本设计成读书座位的阶梯挤满了拍照的人,想看书的读者只能退到阅览室里。

注册读者占了广州常住人口一成以上的广州图书馆,建筑外观像一本立起来的书,玻璃幕墙映着进进出出的人影。内部是商场式的开放设计,来这里自习的、吃饭的、拍照的、蹭空调歇脚的,齐聚一堂,儿童区的喧闹声可以传到五六楼。看起来,更像一个城市客厅。

对比起来,欧美的许多公共图书馆外表都很低调,建筑风格一般古朴典雅,给人文化沉淀的庄严感。馆内屋顶的玻璃窗户,墙边高大的木质书架,配上昏黄温暖的灯光,使得前来拜访的人们.也会进入看书沉思的气氛中。在馆内拍照、奔跑、大声说话都是会被馆员提醒的。这样营造出适合阅读思考的环境,既让来参观的游客不破坏气氛。又能留住读者。

新建一座图书馆的速度越来越快了,预计明年广州又有9座图书馆要开门迎客。

但是这些图书馆的人流量和借阅量,走势是否也是过山车开局?尝鲜完毕后的市民,又有多少人能坚持去这些新建的图书馆呢?

猜你喜欢
书架读书图书馆
我爱读书
图书馆
我们一起读书吧
新书架
新书架
新书架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