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语言文化传播途径研究

2019-12-04 04:08齐绵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0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传播途径

摘 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学校校报作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打造校园文化特色,树立校园文化典型的主力担当。数字信息时代的来临,预示高校校报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融媒体时代校报的发展与创新成了学校校报工作的重点。当前学校校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学校校报在面对新媒体、自媒体冲击之下应如何积极应对,如何实现新旧媒体的融合是文章的主要议题。

关键词:高校校报;语言文化;传播途径

校报是学校党委及行政的机关报纸,为国内公开出版物,是高校新闻的主要宣传媒体,传统校报主要以纸媒为主。近年来,传统媒体普遍受到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的冲击,高校校报开始向兼容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网站为一体的融媒体转型。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信息内容变得程序化、格式化,逐渐失去了作为高校特色文化的特质。高校校报作为向校内师生员工展示校园文化特色和面向社会展现高校风采的媒介,其文化特质需要引起重视和得到传承。文章以江西师范大学校报发展现状为例,分析当前校报发展与新媒体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等问题。

一、高校校报语言文化建设现状

(一)从校报产出看校报建设现状

自1895年北洋大学的《北洋公学》创办以来,校报已经有百余年发展历史,在高考制度恢复之后,校报得到了大大规模发展,尤其是在高等院校,校报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校报创办之初,主要作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文化教育和工作导向之用。随后的时间里,校报以新闻传播功能和信息发布功能为主。高校校报内部建设主要包括主题审定、稿件搜集、审理,校报排版、审核,校报出版、印刷,校报网站发布、纸质报纸发布等几个环节。校报“产出”过程是一个相对冗长的过程,其中,主题审定分别为专题主题审定及校园新闻主题审定,专题审定需要耗费更长时间。整个校报“产出”过程由主要集中在校报编辑室,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校报主要分为要闻一版、综合二版、文艺副刊(三版)及专题四版四个板块,四个板块中,要闻一版和专题四版(个别期数)对时效性有极高要求,其余板块更加注重语言文化内涵。

(二)从校报受众审读校报发展现状

校报主要是为校内师生员工服务的,校报的受众主要侧重于在校人员。如今校报的受众日益萎缩,纸媒已经成为了人们的阅读负担。但这不代表校报在高校就不再具备生存力,从受众视角来解读这一问题我们会有新的发现。通过抽样调查发现,第一,看过校报内容的人(不限次数)只占抽样样本数据的一般,半,其中看过的人中教师及行政工作人员居多。第二,近半年来看过校报的人数大大高出“半年至一年”这一事件段的人数,地点多数集中在“学生宿舍楼下”和“办公室”两个地方,办公室主要是教职工办公场所,作为学生一方,主要集中在“宿舍楼下”,这是因为新闻中心在每个学生宿舍楼下设置了校报搁置点的缘故。第三,根据所提建议发现,“校报宣传力度不够”“校报内容文化气息不够浓厚”“校报与学生联系不够紧密”等为突出问题。从以上信息可以了解到,高校校报与学校师生员工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校报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因此,校报要能够更好地体现校园文化,就要与师生员工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甚至能够让更多人通过校报来了解校园文化,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三)校报语言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

结合以上校报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校报在语言文化信息传播上一方面面临自身发展问题,另一方面是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较大。首先,校报自身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校报内容缺乏深度;第二,校报宣传力度不够;第三,校报时效性不强。这也正是校报需要面临转型的原因。而另一方面,来自新媒体的压力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新媒体使校报新闻变成了“马后炮”,如果校报新闻所报道的内容与新媒体内容一样,只是作为新闻简讯来报道就经失去了新鲜度。其次,校报语言文字的使用不够生动活泼,校报是党委机关报,在语言使用上存在刻板印象,不如新媒体随意,学生却对这样的文字不敏感,因此大大降低了校报的阅读量。综合这些主客观因素,校报的语言文化传播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高校融媒体发展现状

(一)融媒体内涵及发展特色

融媒体是由“媒介融合”概念转述而来的,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把那些及有共同点,又有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實现‘资源融通,内容互通,宣传互融,利益共融。”融媒体在当前高校发展非常迅速。学校新媒体、自媒体、网站、校园广播、电视、校报等呈齐头发展态势,这些校园媒体各有异同。第一,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这些媒体的运营都是由学生主导的,党委机关报(校报)学生参与度略低;受众都是校内师生员工以及关心学校发展动态的社会各界人士。第二,新媒体与以校报为首的传统媒体之间存在诸多差异。首先,时效性差异,新媒体几乎能够做到新闻大事件即时通讯,而传统媒体不能。其次,关注度差异,新媒体高于传统媒体。最后,运营模式差异,新媒体比传统媒体较简单,语言文字应用紧跟时代步伐,一方面适合现代青年的阅读喜好,另一方面,媒体用语审核松散,语言文字不够严谨。

(二)融媒体时代校报定位

纸质校报属于传统媒体,在高校媒体中仍然处于领头位置。一方面是党委机关报的权威性,使得校报仍旧处于校园媒体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校报内容丰富,既涉及到时事新闻、综合报道、专题报道,还涉及到文艺赏读,校报内容之多且能够同期呈现是其优势所在。因此,在新时期融媒体时代校报仍旧被定义为代表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面貌的新闻媒体形式。但在新时期,校报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时效性,与受众的互动性以及受众信息接收的便利性都不及新媒体。但是在积极应对的前提下,校报以其悠久的文化传统为根基,仍旧能够带领高校媒体走向新的融合。

三、校报语言文化建设路径

(一)主打“文化”发展路径

“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校校报主要用于校内新闻报道,“新闻纸”是所有高校校报的定位。在人人都是“媒体人”的时代,校报特质要得到凸显,还需转变重心,校报的“文化”功能是校报发展的新出路。高校校报要做大学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和引领者。做好校园文化传承工作,要对现有的校园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宣传。做好校园文化助推工作,要发动学校一切力量去对校园文化进行发现和挖掘,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记录,要在最恰当的时机推向大众,要为文化积淀做好准备工作。做好校园文化的引领工作,要加强典型报道,树立标杆和榜样;对社会热点,具有教育意义的新闻进行深度报道,侧重新闻评论写作,增加校报新闻的深度、力度和感染力。

(二)主打“评价”发展路径

校报的评价功能是其基本功能之一,校报评价按照类型划分主要分为校内外新闻大事件评价、学术信息报道与评价以及学校师生思想动态评价类。校报的评价评价功能的发挥是以“文化”功能为依托的。一是新闻报道深度评价,二是学术信息报道与评价,三是学校师生思想动态评价。目前只有新闻报道深度评价板得到积极重视。实际上,“评价”是提升报道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校报的评价功能要向协同三项评价机制深度发展,兼顾学校新闻事件、学术信息、思政工作,从而营造高校应有的学术氛围、人文情怀、思想觉悟等文化氛围。

(三)主打“情怀”发展路径

“情怀”是校报本身的特质,情怀和文化是分不开。高校都有悠久的建校历史,校报见证了学校发展历史。将“情怀”作为所有高校校报的文化品牌,同中有异、异里趋同,使高校校报朝着共同的文化发展方向前进,最后能够缔造属于高校自身的特色“高校情怀”。一是“校园情怀”。校报作为无声的记录者,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与变化,通过每一期的文字和图片记录将零散的校园文化串联起来,形成独特的校园情怀。二是“人文情怀”,每一个高校自办学之日起,培育的学生、容纳的教职工无数,校园文化也正是一代代人一点点累积建立起来的,校报正是 “人文情怀”的记录者。因此,注重将“情怀”理念纳入校报工作当中,是重新树立校报在高校师生员工心中的校园文化代表的关键。

(四)兼容校园“新”文化

“兼容并包”也是校报工作应当具备的意识。传承优秀校园文化与兼容优秀新文化相结合,塑造一个既有文化底蕴、又不落潮头的新校报形象。传统媒体的正统地位是其优秀的文化底蕴所决定,而新媒体的时效性、互动性、灵活性也是传统媒体不具备的。因此,认可新媒体文化,团结新媒体,实现内容分工,是校报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此外,新媒体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整体形式上的“新”,更是新闻内容上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语言表达上的“新”,文字简短,幽默、诙谐,贴近生活,符合现代生活快节奏阅读需求。第二是展现形式“新”,以图文为主,并通过二维码与新媒体串联。第三,增加适量新词新语。以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加受众阅读量。

三、校报语言文化传播路径

(一)扩大校报撰稿参与

校报的影响力日趋降低,经过调查统计,很多高校师生都表示对校报内容的满意度不高。而校报内部工作人员又苦于稿件数量太少,无法丰富校报内容,扩大校报撰稿参与度是当前提升校报语言文化质量的第一步。就目前的江西师范大学校报来搞数据显示,学生投稿数量与教师投稿数量之比是10:1。增加教师投稿量要从校园文化输送着手,激发教师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使之萌生丰富校园文化的责任感。因此,除了向稿件采用者发放一定数量的稿酬之外,加大征稿宣传十分重要。传统的征稿宣传都是在报纸上刊登征稿启示难以被注意到,学生更加偏向于关注新媒体信息。因此,校报征稿启事可以刊登在校内新媒体上,依次来吸引更多学生的投稿,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二)建立双向交流平台、反馈机制

通过调查得知,学生对校报并非不关注,关注度与学生对校报的期望值成正比,当期望值降低时关注度也就降低了。校报内容、语言风格、文体形式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校报工作人员并不了解学生对校报阅读需求。校报作为纸媒无法及时实现双向互动,但可以同新媒体联合起来。具体做法可以通开通专门的微信公众号私信平台与受众进行交流,将微信公众号的二維码放在校报的末尾,告知读者这是专门作读者信息反馈之用,而对于有用信息需要及时给与回复和进行采纳,并在下一期的校报编辑上呈现出来。以此建立反馈机制,能够打破读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阻隔。

四、结语

高校校报校内具有权威性和贴近校园生活属性,且本身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对校内师生员工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因此,在融媒体时代需要与新媒体进行优势互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时效性,将通讯新闻向新媒体平台转移,利用新媒体的可互动性,与读者建立良心互动关系。同时校报需要发挥自身独有的丰富文化内涵,扎实把好语言文字关卡,巩固校报语言文化基础,深化校报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06).

[2] 桂银生.从“新闻纸”走向“文化纸”——试论互联网时代高校校报的转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010.

[3] 柳竹.国内关于“融媒体”的研究综述[J].传播与版权,2015(04).

[4]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商务印书馆,2012.

[5] [美]罗杰.费德勒.媒介形态化[M].华夏出版社,2000.

[6] 袁海请.论高校校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高校学刊,2015(22).

[7] 王小娟.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践创新[D].西安石油大学,2012.

[8] 张岚.高校校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新闻记者,2004(08).

作者简介:齐绵(1994.05- ),女,汉族,重庆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传播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源自何处
警惕环境恶化的新因素
基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对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从“国学”看汉语言的软实力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对症下药,让成语运用熠熠生辉
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传播途径及传播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