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剧《芈月传》在向观众叙述了历史的沧桑,舒展了战国的巨轴历史图画,成功塑造了一位性情善良、天性聪慧、意志坚强、重情义、懂政治的秦宣太后芈月形象之时,创作主体通过画面、影调、环境氛围、人物语言、叙事等各种造型艺术与手段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着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体现了较为鲜明的审美取向、道德取向、政治取向等价值观,自觉引导人们的行为规范。
关键词:电视剧;芈月传;价值取向
根据蒋胜男同名小说改编,由郑晓龙导演的电视剧《芈月传》成为2015年热播剧之一,获得了全国观众的喜爱。该剧以人物、事件、场景、服饰等看点引得无数观众如痴如醉,因剧中主人公芈月的情绪波动而波动,芈月喜则己喜、芈月忧则己忧。观众的心为电视剧的娱乐性攫住了,丝毫察觉不出创作主体(剧作家、导演、演员以及各种造型艺术家)根据个人的价值观以及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地改编、甚至美化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将鲜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形地嵌入电视剧中,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体现了当前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
一、价值取向与历史剧
“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各个学科领域使用频率较高的新概念、新词汇,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涉及各个学科的价值哲学范畴。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内心关于客体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倾向,即“主体之价值期待、选择、追求的倾向、方向”,袁贵仁认为“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表现为政治取向、功利取向、审美取向、道德取向等不同的方面。”作为历史剧的载体电视媒介同样拥有特定的价值取向,媒介价值取向是指:“传播的主题在进行传播内容的选择、编辑、制作等活动中遵循的衡量标准和决策方向,决定传播内容的侧重与取舍。”。作为电视剧重要题材之一的历史剧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再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同时,融入了主观意识,反映时代特征。
2015年12月东方卫视首播的大型史诗性历史剧《芈月传》虽展现的是一副波澜壮阔的诸侯争霸、英雄叱咤风云的战国历史画面,真实再现了战国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特征。但是,作为历史剧的《芈月传》,无疑是以战国历史的镜子,照今世今人之衣冠。因而,创作主体在该剧中,不是以还原历史为己任,也不是以塑造丰满历史人物形象芈月为重笔,更不是以壮阔的画面、或凝重或亮丽或庄严或活泼的影调、波荡起伏的人物命运与扣人心弦的情节以及华服美饰为能事,而是借此剧传达出这段历史与生俱有的历史观,以及经创作主体融合改造过的价值取向。接下来,文章将从审美取向、道德取向、政治取向等三个方面来探析历史剧《羋月传》的价值取向。
二、电视剧《芈月传》的价值取向
(一)电视剧《芈月传》的审美取向
电视剧《芈月传》上映之始,博得观众的厚爱,成为饭后娱乐、谈论的热门话题。吸引观众之处除了娱乐因素之外,该剧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创作主体运用人物语言、行为、衣着、场景、装饰、环境等文学因素与影调、镜头等电视化手段与各种造型艺术营造了或凄美或华美、或悲情或喜悦等审美意境。该剧创作主体善于营造将“客观世界转变成与戏剧冲突相联系的带有主观情绪的世界”的环境氛围。创作主体运用富有特定涵义的意象,提示剧情发展指向或暗示人物命运,比如电视剧第56集芈月与儿子赢稷一行前往燕国为质,到达燕国都城蓟城时,天气非常恶劣,大雪纷飞,严寒难耐。大雪、寒流是自然概貌,在这里它们预示着芈月在燕国前途之凶险、境遇之困窘、命运之悲惨的命运,为芈月遭遇芈茵一次次的报复行为埋下了伏笔。在芈月缺衣少食生活无着落、中计被诬陷为盗贼时,天气仍然是大雪纷飞。雪,在芈月遭遇中起到了营造悲情气氛的作用,使得芈月的形象具有悲剧性的崇高美。此外,作者善于运用色调来揭示人物性格、地位的变化,比如化妆的浓淡。芈姝在楚国为嫡公主之时、在秦宫之初,本性为“宅心仁厚”,与其端庄贤淑的性情相对应的是芈姝的化妆是非常淡雅的。后芈姝卷入宫廷之争,手段毒辣,心性大变:施以重金结交重臣,搜取密诏草菅人命,逼迫芈月殉葬;此时的芈姝妆容艳丽,尤其是口红,嘴唇红得如血,预示着人物地位的上升与性情的变化。芈月为宣太后之后,亦是如此。
(二)电视剧《芈月传》的道德取向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尺度,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取向,是指人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选取的方向。道德取向即是指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的选取方向。
电视剧《芈月传》创作主体秉承了传统道德观,表现出显著的道德取向,渗透了孝悌思想。儒家将孝悌作为忠君爱国的基础,是仁之根本。至今,孝悌仍是汉民族坚守的为人之道。剧作中的孝悌思想集中体现于芈月母子身上。首先,芈月品性兼具孝与悌,无论是其孝与悌之行为无不令观众感动不已。先说芈月之孝,芈月之孝,就是懂父母之心,圆父母之愿。4岁的芈月,看到父亲坐在大殿之上,甚为孤单,经常前去与父亲为伴,父女其乐融融。虽然不懂“孝”,但是芈月希望父亲开心而常找父亲玩耍,可见幼小的心灵潜伏着孝的思想萌芽。小芈月读懂了母亲的心,劝说父亲与母亲相见,孝心可鉴。再说芈月之悌表现在与魏冉、芈戎的姐弟关系上。父母双亡,芈月无依无靠被排挤被打压,在艰难处境中,芈月扶持两个弟弟,督促他们读书。魏冉偶然捡到公子壮丢弃的宝剑被陷害为偷窃而被处以斩刑时,芈月为了救助弟弟,求助芈姝不成,转而不顾尊严向对手魏夫人求助,最后不惜以身相许于秦惠文王,可见芈月对弟弟的爱——悌。
其次,秦昭襄王之孝体现在对母亲的态度上。武关会盟,秦昭王违背信义不顾各国看法,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私自扣押楚怀王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母亲芈月雪早年曾受楚怀王欺凌之耻,秦昭王孝心显著。后为博得母亲一笑,不惜以秦国而是座城池为承诺,换得原为楚国的现属赵国的和氏璧,秦昭王之孝至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电视剧《芈月传》的政治取向
(1)主张大一统
电视剧所反映的战国时代,是处于由乱入治的重要历史时期,诸侯争霸,分疆裂土之势如火如荼。战国历史特点如东汉末年诸侯争霸的历史格局一般:“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谓“大一统”,即天下一统,就是一统天下的意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大一统,不仅是电视剧反映的历史主题,也是当今中国维护祖国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愿望。电视剧《芈月传》借秦惠文王、芈月之口表达了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是在电视剧第26集,芈月谈到统一疆土、统一文字、统一风俗、统一度量衡等天下一统的话题。秦惠文王接着道:“这是寡人的志向,芈月,你可以愿意陪寡人完成这个抱负”。这正是赢、芈二人一统天下的政治誓言。秦惠文王为自己的嫡子起名为“荡”——“纪念成汤,荡平列国”寄予了厚望;43集秦国函谷关一战而胜,彻底摧毁了六国合纵抗秦的政治企图,从此秦国走上了攻巴蜀、弱楚灭齐的道路,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维护国家利益
维护国家利益,顾全大局,在秦惠文王、芈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秦惠文王先是拒绝女儿出兵救助外孙公子职之请,后以“国家大政顾不得儿女私情”为由,拒绝芈月提出“趁胜请回公子职”之谏。芈月更是心怀秦国,处处维护秦国利益,其家国情怀集中体现在四点:
一是舍弃爱情,选择国家。由燕国归楚的路中忽从秦武王驾崩诸公子争夺王位,秦国即将分崩离析。在爱情与国家大局面前,芈月选择了后者,再次放弃了与恋人黄歇共度神仙眷侣的生活而毅然回到秦国,内平诸公子之乱,外退五国之兵,挽秦国之大厦于倾倒之间;二是牺牲自我,维护大局。为了获得义渠人对秦国的支持,芈月不顾儿子的坚决反对与大臣的非议,再嫁义渠君。为了平息诸国对秦国“言而无信”的指责而维护秦国与秦昭王的名誉,芈月担负了武关会盟闹剧的全部责任;三是放弃母国,攻打楚国。芈月超越了对楚国的故国之情,攻打楚国,连下十五城,增强秦国实力;四是舍弃爱好,维护国家利益。芈月得知秦昭王欲以十五座城池换得和氏璧于己时,非常焦急地说:“十五城,那是多少将士的性命,是大秦几代君王的心血。”虽对宝玉爱不释手,甚至欲将其做成玉玺,但与国家领土相比,芈月断然弃之。
(3)坚守爱国情怀
电视剧极力正面描写屈原的政治才能与谋略,表现于在其位、谋其政,全力推行合纵外交,联合诸侯攻秦。创作主体侧面描述屈原的爱国思想,秦惠文王欲请屈原到秦国为官,芈月引用《橘颂》中“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诗句说明屈子之志不可夺,充分体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热爱。此外,爱国思想在其弟子黄歇身上表现得亦尤为突出,秦惠文王、雍芮、张仪劝说黄歇留在秦国以展抱负,都被黄歇拒绝。黄歇对芈月的爱不可谓不深,但与楚国利益相比,爱情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芈月的百般挽留,黄歇断然拒绝;对于芈月罚楚,黄歇怒发冲冠,愤然离去。
(4)强国之路
电视剧第一集之所以将商鞅因变法苛刻犯众怒而被秦国诛杀车裂而死的场景描写作为全剧的开端,意义深远。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由贫而富,由弱而强,由乱而治。”当时的秦惠文王也认识到商鞅之法对秦国的药效,故杀商鞅,推行其法,目的在于改革图强。
电视剧《芈月传》可谓秦国实现强国之梦曲折道路的演绎,强国是秦惠文王的梦想,也是秦宣太后芈月的志向。强国之梦,实现秦国的富强、统一的理想与奋斗贯穿全剧。而改革是秦国实现强国之路的必由途径,那就是排除万难坚持推行商鞅之法。电视剧反映了秦国推行变法的艰难,旧贵族反对变法,一旦有机可乘便蠢蠢欲动。比如太子华到了封地之后,许多旧贵族纷纷上门哭诉受商法之害,请求为之主持公道,但太子华态度暧昧。秦惠文王因此,打消了立公子华为太子的决定。可见,秦惠文王变法决心坚如磐石,芈月深受其影响,即位太后执政之后,更是极力推行商鞅之法,最终实现了秦国的富强之梦。
三、结语
电视剧《芈月传》为观众带来了美的心理体验,营造适合主观情绪的情境,使得观众产生共鸣,深刻体会人物的崇高美;运用色调、影调渲染人物性格,使得人物表里如一。本剧具有较强的价值取向,鲜明体现了创作主体的道德倾向,引导人们继续弘扬孝悌的传统美德。同时该剧流露出较强的政治取向,有力地唱出了社会主义中国时代精神,热爱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国家富强,改革创新等时代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 徐贵权.论价值取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4).
[2] 袁貴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1991.
[4] 赵晖.史诗性电视剧画面叙事的艺术追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5]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江小琴.“快餐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取向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7] 电视剧《芈月传》[DB/OL]. http://www.letv.com/ptv/vplay/24376097.html?ch=360_kan.
[8] 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9] 屈原著,林家骊,译注.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0] 洪家义.论商鞅变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01).
作者简介:王莹雪(1979- ),女,汉族,河南襄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影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