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绵源 张世杰 白鹤
摘要:结合镇域资源,潭门镇政府和规划建设者提出紧抓千年古渔镇渔业文化这一最大品牌,打造潭门渔家风情特色。特色塑造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展开:一是强调“产业支撑、文化展示、风情体验”结合的规划设计理念;二是空间布局上合理设置功能区域;三是在物质环境设计中充分挖掘海洋文化元素并以符号的形式再现于小镇空间;四是注重对赶海节、放海灯等体验项目的开发。真正做到对海洋文化的资源开发的静态展示和动态体验结合,营造出具有浓郁渔家风情的小镇环境。
Abstract: Combining the resources of the town, government and the planning builders hold on to building the biggest brand of fishery to create a small town environment full of fishermen's customs. The feature shaping of Tanmen customs small town is mainly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irs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 that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ial support, cultural display and amorous feelings experience"; Secondly, set reasonable function area on space layout; Thirdly, i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design, the ocean cultural elements are fully excavated and represented in the town space environment. Fourthly,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ence projects such as Ganhai festival, Showing Sea Lights and so on, and finnaly create environment with rich fisherman style which truly combination of static display and dynamic experience.
关键词:风情小镇;特色塑造;渔家风情;文化;潭门镇
Key words: customs town;characterization;fishermen style;culture;Tanmen Town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31-0205-05
0 引言
2005年,海南城乡规划建设领导小组首次提出了“海南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与旅游产业相结合[1]。2014年4月9日海南省城乡建设厅正式出台了《海南省特色风情小镇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通过特色风情小镇带动来加快海南省城镇化进程,强调风情小镇要以规划统筹各种原色,寻找产业支撑,引导发展“一镇一业”,挖掘小镇魅力和特色文化内涵,打造出建筑风格鲜明、绿化景观和人文特色浓郁的独具文化魅力和人文风情的小镇[2]。2015年1月6日《海南特色风情小镇(村)建设总体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提出到2030 年打造 100 個特色旅游风情小镇……争取把特色风情小镇打造成国际旅游岛的特色名片[3]。在此背景下,琼海市风情小镇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展开,琼海市大路镇、博鳌镇、中原镇、谭门镇等都是在此思路下展开建设。在潭门风情小镇的建设中更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琼海视察,站在潭门渔民的船上留下了“造大船、闯大海、捕大鱼”的嘱托。此后,潭门镇开始了她华丽的蜕变。
1 关于潭门镇
1.1 潭门镇概况
潭门镇,位于琼海市东部沿海,行政区域面积为89.5平方公里,人口约2.9万人,海岸线总长18公里。东面环海,南邻博鳌,西接嘉积,北连长坡,潭门镇通过镇内县道和S219与琼海高铁站和博鳌高铁站相通,路程约20公里,车程约30分钟。潭门镇经济条件以发展海洋捕捞业、海淡水养殖业、海产品加工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潭门镇自古就以渔业闻名,潭门港被誉为“全国文明渔港”和“千年渔港”。早在宋元年间,潭门人便开始了南海海域打渔谋生、犁波耕海的生活,在千年的历程中,潭门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潭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航道更路经”、“祭兄弟公出海仪式”和“鲤鱼灯”等海洋文化的发祥地;潭门人行船习俗有行船出海,要烧香然宝、敬拜海神;潭门民间工艺有藤编、木作与编织、织绣、制作树皮衣等;其中渔业文化是潭门最大的品牌。
1.2 琼海潭门镇发展机遇与定位
潭门镇有潭门港和龙湾港2个港口,其中潭门中心渔港是海南岛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也是琼海市西、南、中、东沙群岛作业渔船后勤补给基地和深远海鱼货的集散销售基地。2009年国家农业部将潭门港定为国家级中心渔港,建成后的渔港预计可停泊渔船上千艘,成为集渔船避风补给、水产品流通加工及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渔港。与此同时,在国际旅游岛及风情小镇建设进程中,琼海市委政府大力支持、推动潭门镇有产业、有文化支撑点的特色旅游小镇建设:通过发掘独有的海洋文化,规划融入产业发展,拟以海上捕捞和养殖业、热带种植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海贝加工、海产加工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结合海洋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来推进潭门风情小镇建设。在《琼海市潭门渔业风情小镇总体规划》中对潭门渔业风情小镇建设的定位是:目标定位——是中国南海第一旅游小镇;形象定位——兄弟海岸,南海之门;旅游产业定位——使潭门全镇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旅游同多种特色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旅游区域。
1.3 潭门小镇建设及旅游发展现状
潭门风情小镇的建设始于2013年年初,包括潭门大桥的建设,潭门中心渔港扩建及港区景观建设道路和临街建筑物立面改造,生活设施完善等等。立面改造涉及635户,约2万平方米,改造中融入千年古渔镇的耕海文化和本土文化。2014年4月,潭门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正式对外服务。至此,潭门这个自古就以渔业闻名的滨海小镇,正在成为旅游目的地。改造后的潭门风情小镇面貌焕然一新,坑坑洼洼的“水泥路”被平坦畅通的柏油路替代、水电从时断时续到供应无阻,漫步于小镇中,极目所及,都是海的元素。船木色的路灯杆,街边建筑上装饰的船舵、救生圈、船桨、贝壳,港口上的渔船、龙虾、铁锚、水鸟,路边随意摆置的老旧的小木帆船、船舷栏杆、铁链、船篷等等,使整个小镇都散发着浓浓的海洋文化气息和古香古色的古镇韵味。在完善小镇物质空间环境建设的同时,政府大力发展潭门渔业与贝克加工业等产业,真正做到产业支撑,特色引导,并举办节庆活动如赶海节,在新业态中揉进体验项目。建成后的潭门镇以其独特的渔家风情、滨海休闲和海鲜美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领略。
2 琼海潭门小镇特色塑造
美国城市学家芒福德说过,“城市是地理织网的艺术品……它又是重大行为和表现人类高度文化的戏剧舞台”。吴良镛院士认为城乡聚落是“最巨大的艺术品”,城乡聚落是巨大的物质载体,也具有超越于具象之外的意境之美[4]。古朴幽静的周庄,水乡明珠同里镇,最浪漫江南古镇乌镇,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沈从文笔下倾情描述的略带神秘的凤凰古镇,万般风情集一身的四川黄龙溪梦,天下第一苗都的贵州石头寨,梦想中的伊甸园香格里拉等等,这些被誉为中国最美的100风情小镇就是最好的证明[5]。在海南旅游风情小镇建设中,毫无疑问,无论是物质环境亦或意境内涵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效果呈现,这就需要建设者和规划设计们从空间布局到细节表达都要始终把握如何更好地展示这种物质环境与外在意韵之美,这种意韵之美离不开对风情小镇特色的挖掘,特色也是风情小镇建设的关键。然而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文化趋同、众景一面现象,旅游风情小镇建设面临着特色危机的困扰,需要的建设中加强对“特色塑造”的关注,以提高旅游小镇核心吸引力,塑造出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物质环境、具有独特文化魅力意境之美的聚落空间,这对风情小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2.1 强调“产业支撑、文化展示、风情体验”结合的规划设计理念
琼海市风情小镇的建设以“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为思路,市政府高度重视各风情小镇的独特性打造,强调要充分挖掘各个小镇的产业优势及文化特色,以形成各自特色,均衡发展。为和邻近博鳌镇互补发展,《琼海市潭门渔业风情小镇总体规划》指出潭门旅游以滨海旅游度假和乡村休闲度假为主,潭门渔业风情小镇的建设强调“产业支撑+文化展示+风情体验”结合的规划理念,以特色南海渔家文化为基础、绿色生态文明为主导、融入体验项目建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3个要素,发展独具潭门特色的海洋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因为人体、感官和移动性都是为创造良好的城市规划的关键[6]。
2.2 空间布局及规划控制
镇区规划充分结合潭门镇旅游资源和自然条件,形成“一心一带两廊四区多点”的核心空间格局。一心为旅游镇区,一带为滨海休闲度假带,两廊为新园水河、竹山溪河景观廊道,四区为极地海洋世界、南海文化旅游度假區、湿地田园度假区、合水湖旅游度假区,多点为多个乡村旅游点。向东辐射,强调发展海上旅游,推出多样化的海上活动;向西辐射,以镇区为中心规划热带滨海特色乡村旅游;以潭门海港水域为中心沿岸分布着新港码头、渔民广场及赶海人家;以海港水路三叉口为重要节点,通往港口沿岸布局“千年老渡口、潭门故事”等文化景点。总体就是风情小镇建设中结合潭门资源分布,因地制宜进行空间规划,并强调形成整体格局的点、线、面结合的空间布局,以点带线,以线穿面。
与此同时,以“产业支撑+文化展示+风情体验”理念为建设指引,强调风情小镇规划设计中对海洋文化的资源的开发强调静态展示和动态体验结合的风貌景观规划控制,静态展示主要通过对海洋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符号再现于物质空间,动态体验则是通过对当地渔家风俗行为、节庆活动和工艺、餐饮文化等的项目设置实现,进而实现“可观、可游、可品的具有浓郁渔家风味的小镇空间环境印象”的打造。
2.3 物质空间环境要素的特色塑造
2.3.1 建筑景观
潭门风情小镇建筑景观着力塑造滨水渔家风情,强调凸显公共建筑的特质和沿街建筑的整体性。建筑景观中对南海海洋文化的体现,首先体现在对重要节点标志建筑景观的特色设计,如潭门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建筑设计,建筑采用钢架玻璃与混凝土结合的形式,一层一层推进的曲线犹如海浪,又宛似贝壳,曲线的建筑天际线体现海洋特色,玻璃与自然贴面石块结合的外立面装饰,既有现代气息又不失古朴——黄色自然面火山岩无饰缝不规则几何拼贴饰面,与小镇河流堤岸立面装饰取得呼应(图1)。标志性景观的特色设计对提升小镇空间环境的识别性及认同感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其次,在“线”形街道空间沿街建筑设计中,强调多样中的统一的海洋文化建筑立面打造,主要从建筑色彩、建筑局部构件用材和建筑装饰物三方面体现。建筑色彩上,立面采用白色涂料饰面,极具沿海的清新气息;局部装饰材料上,建筑栏杆及窗框构件以木制材料为主,门前柱廊用海石花贴面,营造出传统渔家气息及自然田园的氛围;建筑立面全部以海洋文化元素为装饰物,如以船舵、救生圈装饰于建筑墙面上,用装饰建筑渔网、船舷栏杆等具有海洋文化气息的符号作为建筑窗花样式,增添建筑景观的文化特色(图2)。局部节点建筑还注重与建筑外空间虚实结合的整体海洋图景打造,打造独具海洋文化魅力的环境氛围。如图3所示,建筑立面采用版画将潭门的海滩风景展示建筑墙面上,建筑前场地巧妙地布置一艘老旧的小船,画面与小船形成了一幅虚实相生的海港图像,前侧是灰白色石板块无饰缝不规则几何拼贴的建筑墙面和台基墙面,台基上是金属的铁链栏杆,一幅极具海洋气息又不失艺术特色的图像跃然眼前(图3)。台基上的柱墩铁链起到装饰及围合划分空间的巧妙作用,同时版画中船呼应巧妙设置的旧船只,画中油灯呼应建筑一旁的特色路灯,画中风景与环境中实物取得巧妙地呼应,给游客仿佛真实海滩场景的美丽错觉,也大大提升了小镇环境的文化气息和艺术美感。再次,渔港牌坊建筑景观的设计也具有浓浓的海洋文化气息,极具地方特色,凸显其在港口码头空间中的标志性。该牌坊建筑为“柱出式”木牌坊,设计十分简单简单,由四根木柱、四块柱抱石、三块横梁和一块牌坊组成,牌坊是一块做旧、“褴褛”的木板钉在中间横梁上,其上书写“潭门故事”四字,最特色的要数四块柱抱石和四根木柱顶端的“塔楼”,抱石柱采用类似水缸的椭圆造景,面光滑,柱子顶部塔楼为八边形,是模仿海边灯塔顶部装灯具部分的造型,此外,两侧横梁上用木架悬挂着许多铃铛,两盏老旧的油灯悬挂于中间两根柱子上,这些共同营造出怀旧、简朴、古老的渔家特色。牌坊的设计从用材、造型、装饰物上体现出了实用性与景观性的结合,将海边灯塔元素与牌坊建筑元素结合,建造成别具简约、古朴又不失标志感的极具南海渔家地域特色的牌坊建筑形象(图4)。
2.3.2 地面铺装
材料的运用和建造必然对空间建构产生影响[7]。小镇的地面铺装材料的设计就充分考虑到了乡土火山石材料所具有的自然、质朴、透水性强等特质及其所散发的地域文化魅力。街道两侧人行道铺装多采用灰色火山石材,局部以米白色镶嵌点缀铺设,灰色基调为主,米白色为装饰图案,米色的铺装散置在灰色的火山石铺装上,犹如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海面,极具海洋气息(图5-a)。灰色为主的地面色彩与沿街具有海洋特色的建筑风格也取得了很好的呼应,使得街道环境景观整体呈现出一派浓浓的渔家风情及古韵气息(图5-b)。
2.3.3 街道设施景观小品
园林小品是空间环境中的点睛之笔,潭门风情小镇景观小品设计充分挖掘潭门渔家文化元素,并注重细节表达,充分体现潭门的海滨渔港主题。漫步小镇街道空间,无论是路口随意设置的破旧小船、标志牌、坐凳、路灯等等都极具渔家风情。船舵造型路灯的设计在灯柱上装饰有船、帆形式的宣传牌,写着“潭门千年渔港、更路薄和西沙群岛的相关介绍”,颇具渔家风情(图6)的整齐路灯。标识别设计以做旧的木质材料为主,造型或是船板、或是船桨或是救生圈等等,极富海洋文化气息(图7-a)。设计得最有古韵及文化特色的当属路口的景点指示牌,木制略显腐朽的木头构成指示板的外框架,破碎的渔网和麻绳缠绕在木条交接处,指示牌上是手绘潭门镇地图和潭门镇简介(图7-b)。休憩坐凳的设计也极具古朴自然气息,木制做旧的座椅在看似随意驻留在街道一侧,多置于树下,巧妙地搭配坛罐、绿植等小品,亲切自然,美化丰富了周围街道景观(图8)。走在小镇上,路口一组渔家小景也特别生动,破旧的渔船,缠绕着渔网和废旧轮胎,斑驳破旧的痕迹似乎诉说着小镇的历史及海洋文化历程(图9)。垃圾桶设计也颇具沧桑感,与千年渔港的历史底蕴相契合,虽显低调但却如承载着使命一般屹立于街边,驻守在这渔港(图10)。
小镇的景观小品多采用木质材料,极具自然气息和亲和力,同时造型设计结合了渔港码头的特点,以船桨、船舵和救生圈等形式,生动美观并呈现浓浓的渔家文化气息。
2.3.4 风情体验项目
除了物质空间环境设计富有浓浓的海洋文化气息,潭门小镇还充分挖掘滨海小镇民俗体验项目,如赶海节、吃当地特色海鲜及小吃(图11),这也是到潭门风情小镇旅游感受渔家生活的必不可少的活动。这里的海鲜新鲜美味,是船只刚出海捕捞上的新鲜海产品直接售卖,品种多样,鱼、虾、蟹、贝、鲍鱼、马鲛鱼和海参等琳琅满目,还有三沙远海的石斑、黑鲳、苏眉、红口螺……称得上集南海海鲜精品之大成。游客选购后拿去餐厅加工,可按自己的口味选择清蒸,盐焗,蒜香,碳烤等吃食方式。老爸茶餐厅有各色糕点,菠萝包、排骨包、三叉包等,大多顾客都会佐以咖啡奶或是奶茶等,颇具当地人的下午茶风格。
3 潭门风情小镇特色塑造结果讨论
3.1 风情小镇建设成效分析
总体而言,潭门渔业旅游风情小镇建设中注重产业发展与风情展示相辅相成。在物质空间环境建设中很好地将“千年古韵、渔家风情、海洋气息”等文化符号再现于小镇空间环境,同时挖掘渔业小镇节庆文化、风土习俗等文化设置体验项目,并且十分注重贝类加工、当地特色海鲜、特色小吃等的产业及业态的融入与发展支撑,为风情小镇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使潭门这个滨海渔业小镇成为受公众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可以说潭门旅游风情小镇是海南国际旅游岛风情小镇建设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但也存在一些尚待完善的问题。
3.2 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2.1 特色产业发展需进一步强化、业态需要进一步丰富
近年来,潭门风情小镇建设中注重物质空间建设中注入千年古渔村特有海产品加工、海鲜餐饮等产业建设,但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需要关注问题,早几年“工艺品一条街”因砗磲的開发吸引了大批游客,一派欣欣向荣,但是随着砗磲禁止令颁布现在变得很萧条,海产品加工业收到严重冲击,产品可持续性发展(原材料减少、加工业不成熟、缺乏深加工等因素影响)前景堪忧。海鲜餐饮业因其物美价廉也曾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一饱口福,但就笔者近几年的调查体验,海鲜餐饮环境卫生差强人意,餐饮环境品质就更谈不上,海鲜餐饮的创新菜品开发也不足,同时对当地特色小吃的宣传推广力度也不够,这些将大大影响餐饮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在接下来的小镇建设中强化海产品工艺品产业良性发展引导、产品工艺精细化设计及宣传力度,加强海鲜餐饮业的环境品质建设及特色海鲜菜品、当地特色饮食的开发,逐渐形成吃、住、行、游、购的产业链,留住游客,惠及当地百姓的,具有丰富业态形式、为公众营造可游、可品、环境美丽舒适的空间境域。
3.2.2 缺乏可供停憩品读的空间场所
潭门风情小镇规划设计主要强调小镇街道空间、滨海空间的“线”形环境建设及游赏路线规划,几乎没有公众可进入的“点”状停憩、可读可感的场所的营建,这就使得游客对小镇的印象只能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获得,很难深入感知千年南海渔村文化魅力,这对风情小镇的旅游吸引力及影响力都极为不利。建议在接下来的小镇建设中,加强空间上的规划引导,重视物质空间场所的环境熏陶功能的发挥,通过节点空间场所规划引导市民参与到公共空间生活,吸引游客更长时间停留品读,打造富于活力的小镇空间环境。
3.2.3 对地域文化要素的挖掘和再现不够
在小镇风情建设中,对文化要素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建筑材料、建筑局部装饰物使用、街道设施小品等物质载体的表现上。再现的形式为海洋文化元素、船舵、船桨、船帆、旧船、救生圈等的直接装饰或作为设施小品造型符号。对丰富的海鲜产品元素的物质体现这块体现较少,比如可以提取一些特色鱼类如潭门特产的刺鲍鱼、马鲛鱼、红口螺等物化为景观元素,如以小品、铺装图案、浮雕墙或壁画墙等方式再现于小镇空间环境中,进一步提升小镇物质空间环境的南海渔家风情特色。
3.2.4 对体验乡情的当地民俗民风的项目设置考虑不够
当前在潭门风情小镇建设中,对小镇民风民俗文化项目的设置主要体现在对吃海鲜的饮食文化和赶海节民俗节日的体验设置,而对“千年渔村”特色民俗活动“108兄弟祭海”、 “洗龙水”(即海里游泳)的端午节、“放海灯”的中元节、“鲤鱼灯闹春”的元宵节等则几乎没有考虑,人们对这些习俗都停留在“传说”中。在小镇接下来的建设中,可以增加这方面的体验项目设置,让游客在参与中充分领略这一“千年古镇”独特的风俗魅力,另一方面独特的民俗体验项目设置是提升风情小镇旅游吸引力的一副催化剂,在提升小镇空间文化内涵的同时,激活小镇空间活力,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4 结语
“风情小镇”建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新的活力元素,也是海南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琼海潭门渔家风情小镇产业发展和文化展示并驾齐驱的建设模式,为海南旅游风情小镇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在后续的建设中不断完善,进而打造出既“望得见水,看得见山”,又能“记得住乡愁”的具有持续吸引力的特色空间境域。
参考文献:
[1]曹威威,张德生.海南特色小城镇建设路径研究——以儋州白马井镇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5,36(3):27-30.
[2]《海南省特色风情小镇建设指导意见》出台[J].城市规划通讯,2014(8):9-10.
[3]邵长春,苏乾.海南特色风情小镇(村)建设总体规划发布:到 2030 年打造 100 个特色风情小镇[N].海南日报,2015-1-07(第A01版).
[4]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系列编委会.中国最美的100风情小镇[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6]扬·盖尔著,欧阳文,徐哲文译.人性化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李惠军,陈德雄.海南火山石传统村落[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