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午
我们都知道,人类能听到频率范围在20赫兹-20000赫兹的声音。乍一看,这个范围相当大,但对比其他动物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如大象能听到1赫兹-20000赫兹,狗能听到15赫兹-50000赫兹,猫能听到30赫兹-45000赫兹,人类所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就显得小多了。
为什么我们只能听到这个频率范围内的声音呢?有人这样认为——动物的听觉基本是根据天敌能发出声音频率来选择进化的,而虎狼等对我们有直接威胁的动物所发出的声音都不超过这个频率的范围。
假设我们能听到0赫兹-30000赫兹频率范围内的声音,光是未知的干扰噪音就会烦死我们,听觉系统会立即超负荷,反而干扰我们捕捉到20赫兹-20000赫兹频率范围内的声音,最终不利于我们的生存。
你知道吗?
美国歌手蒂姆·斯托姆斯可以发出低至0.189赫兹的声音,远低于人类能听到的20赫兹-20000赫兹的频率范围,连他自己也听不见:“虽然听不见,但是我能在脑海中感受到声音的频率。”
人耳不能捕捉所有频率范围内的声音,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无法理解动物之间的声音交流?当然不!聪明的人类已经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动物之间的交流,直到窥探到一个迷人的、精彩的声音世界。
这年头,谁还没有自己的“朋友圈”
如果你认为,只有人类才有自己的朋友圈,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动物界,很多动物都有自己的“朋友圈”,想聊天玩耍时,它们就会查看“朋友圈”,呼朋唤友!
例如,海豚能发出32种声音,每头海豚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叫声,就像人类的名字一样。当其他海豚接近某一头海豚时,它们就会模仿它的声音,相当于我们看到朋友时喊出对方的名字。
在众多的动物中,大象“朋友圈”里的同伴可以说是相当多了!
一头非洲大象能记忆和辨认100多头大象发出的叫声,哪怕在分开几年之后,这100多种声音仍然牢牢储存在它大脑中的“朋友圈名单”里。即便是多年不见的朋友,相遇时,它们也能通过声音认出彼此,愉快地打招呼:“亲,好久不见呀。”如果对方的声音不在“朋友圈名单”里,大象就会冷漠地走开:“陌生象,走开点,不要占道!”
除了我们人类能听到的叫声外,大象还能发出小于13赫兹的低频率声音。很多大象都有一颗想要流浪的心,成年之后会按捺不住内心对远方的向往,离开象群。可是流浪之路并不会一帆风顺,孤独的时候它也会想回家,但这时它离象群已经很远了,哪怕撕心裂肺地吼叫,也联系不上象群。这时,它就会发出我们听不到的低频率声音,让讯息传播得更远,直到能联系上象群。
你知道吗?
在20世纪90年代,神经科学家贾亚克·潘克塞普发现:老鼠喜欢被挠痒痒。老鼠在嬉戏的时候,会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吱吱声。潘克塞普利用特殊设备来区分老鼠发出的各种声音,当他给老鼠挠痒痒时,老鼠会发出欢快的吱吱声,就像在咯咯地笑。
这年头,谁还不会“跨界交流”
大自然是公平的,为了让每种动物都有安身立命之所,动物之间都有像密码一般的交流方式,以防被天敌知道,丢了性命。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总有那么几种动物在不断进化之后,一不小心就破译了邻居的语言系统。这里就不得不說聪明的缨唇蝠和倒霉的青蛙了。
我们都知道,蝙蝠要靠回声定位来捕猎,但是缨唇蝠不同,除了能回声定位之外,它还能通过窃听猎物发出的声音捕猎。据科学家了解,有三分之一的缨唇蝠能捕捉到新猎物的信息,包括那些在夜晚叫声比较大的青蛙。
即便倒霉的青蛙隐藏得再好,一旦发出声音,缨唇蝠就能分析声音来源,迅速地抓住它!这种“跨界交流”对青蛙真是太不友好了!
对比青蛙,过于耿直的狐獴也很倒霉。它不知道,当自己低头寻找食物时,叉尾卷尾(非洲的一种鸟类)早已盯上了它。虽然它们之间没有相同的语言系统,但这并不妨碍叉尾卷尾主动来搭讪。
一开始,叉尾卷尾会特别殷勤地出现在狐獴身边,充当警戒员。当它们发现周围有危险时,就会立刻向狐獴发出警报信息,狐獴借助它的警报躲避天敌。久而久之,狐獴就习惯了听叉尾卷尾的“警报号令”。直到有一天,叉尾卷尾看到狐獴找到美味的食物了,立刻发出假的警报信息,狐獴闻声惊惶逃窜,叉尾卷尾则将被丢下的食物据为己有。
哎呀,叉尾卷尾真是太坏了!
和人类起初的设想不同,动物之间的沟通并不只是“乱叫”和“瞎比划”,它们有着不逊于人类世界的交流方式。即便我们无法亲身体会,也不得不承认,它们的声音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精彩。
铁丝人:柳眉儿姐姐,为什么人类只能听见频率为20赫兹-20000赫兹的声音?为什么频率高一点、低一点的声音,我们都听不见呢?
柳眉儿:大概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美好的睡眠吧。
铁丝人:为什么这么说?
柳眉儿:如果你能听到高赫兹和低赫兹的声音,那就意味着你将时刻接收到来自大自然的各种“悄悄话”,就像有人一秒都不停地在你耳边嘀嘀咕咕,你能睡得着吗?
铁丝人:说得很有道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