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的哲学底蕴

2019-12-04 04:08苏庆华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0期
关键词:习近平

摘 要: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发展创新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解读,是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的科学发展新理念。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哲学底蕴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并系统论述的“五大发展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闪耀着辩证法光芒的协调发展理念犹如一条红线是贯穿这个体系始终的,要在2020年底达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协调发展就是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协调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1]探究协调发展理念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2]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种强调发展整体性协调性的科学论断,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相一致的。

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联系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物质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必然发生相互联系,这种联系内外交织、纵横交错。无论是人类几千年的实践事实还是几百年的科学发展都雄辩地证明,不仅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内部存在着普遍联系,而且三大领域相互之间也是普遍联系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事物,去把握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3]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具备全局视野和长远目光,注重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我们党历来重视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思想武器,去观察和思考中国与世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从毛泽东同志的《論十大关系》到邓小平同志的“两个文明一起抓”,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内容的认识也在不断全面深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把握大方向,狠抓大事情,强调要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反对各行其是、“各吹各调”的做法。对于每一项决策,从规划到执行,一定要把它放在全局中去考虑,找准它在全局的合理定位。为了推进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不辞辛劳,深入调研。2014年在北京调研的时候,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我们,不要拘泥于行政区划的限制,而要“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2015年,在浙江进行调研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新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再一次要求大家,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加强协调,形成合力”。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在2019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他再一次强调:“要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促进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艰苦卓绝的落实工作正扎实推进。

在大力推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全面整体性的发展,而且注重平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 [4]为此,我们必须勇敢面对,迎难而上,“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很显然,习近平总书记这种把持平衡、补齐短板的科学论断,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系统均衡发展论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以40多年时间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发展成果,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分阶段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已在我国短短40多年时间里集中显现出来。弹指一挥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城拔寨的攻坚期、险滩密布的深水区,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5]而这些硬骨头是全方位的,其中就包括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区域关系、两个文明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等等,其实这些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的问题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存在的短板。“补厥挂漏,俾臻完善”,我们要协调发展,实现整体增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凝心聚力补齐短板。这就要求我们培植发展后劲,增强后发优势,调结构,促协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将忘我,不负人民”,强调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落脚点,也作为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是习近平总书记把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党和国家建设而得出的科学论断。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人民群众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人类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人类社会车轮滚滚向前的主力军,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人翁,不仅是历史的表演者而且是历史的剧作者。唯物史观其实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事业的学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就是对人的关注。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无论是青年时期还是成熟时期,他们的经典著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对人性的赞美,对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的肯定,对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同期盼,闪耀着人文关怀的璀璨光芒。他们毕生的追求就是:为人类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

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无论职位如何改变,习近平总书记都深入基层,心系人民;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无论工作的地方如何变化,习近平总书记都与群众同甘共苦,一起劳动;从农民到大学生,从军人到干部,无论身份如何变换,“人民”一直是他心中沉甸甸的牵挂,夙夜在公,一心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人民”。在2012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1520个字的讲话稿中,“人民”就出现了达19次之多。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矢志不移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在检验协调发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标准是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N].人民日报,2016-01-19.

[2] [清]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转引自习近平:《關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D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6/c64094-23561783.html,2013-11-15.

[3] 习近平.求是[J].2015(10).

[4] 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的讲话[D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209/c70731-24303863.html,2014-02-07.

基金项目:文章为凯里学院2017年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ZX1805。

作者简介:苏庆华(1968- ),男,湖南新邵人,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主任,凯里学院价值学与经济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及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