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曹晶瑞
70年前的中国,农业生产一直是“靠天吃饭”,耕作主要靠畜力拉动犁具,全国农用拖拉机数量是可怜的三位数,所有大型农业机械都是空白。今天,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在部分领域、部分环节逐步实现“机器换人”;我们甚至可以运用卫星定位、云计算技术等,对万亩田畴实现精准管理,未来的田野,更是人工智能的舞台。
在田间地头,从人畜力为主,到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农业机械化,到底经历了什么?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名单里,梁军的名字,与雷锋、袁隆平、屠呦呦并列,有些人对她或许并不熟悉,实际上,以梁军为原型设计的人物图画就在第三套人民币的1元纸币上。她是新中国最早的女拖拉机手,也是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她的拼搏故事,就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奋斗自强故事的缩影与见证。
1948年,中央从苏联进口的拖拉机在北大荒垦地种田,黑龙江省委举办培训班,思想非常进步的梁军第一时间报了名,于是就有了后来女拖拉机手奋斗在北大荒的故事,1950年,以梁军名字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梁军任队长。女性开拖拉机,这在当时可是件稀罕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如果说女性开着前苏联进口的拖拉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女性能顶半边天”的生动诠释,那么1959年11月,国产首批东方红拖拉机运抵黑龙江,梁军激动试驾的场景,就是另一个历史性时刻。这不仅是因为她当时的风采被记者抓拍到,更在于国产的大型农机设备,终于登上了中国的广袤田野。
1940年,美国实现了全面的农业机械化。而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农用拖拉机只有区区117台,纯靠进口。1955年,作为“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经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在洛阳破土动工。1958年7月20日,新中国第一台大功率履带式拖拉机缓缓开出厂房,工人们热泪盈眶,当时报纸上是这么宣布的:中国人民耕地不用牛的时代开始了!
不用牛的时代开始了,1958年,工人与农民们是这么期望的,但当时即便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人恐怕也不会想到,60年后,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的农机制造与使用大国,90%市场靠本土品牌支撑,覆盖农林牧渔与农用运输加工所需的65大类、1500个小类的4000多种农机。
2019年,从夏收到秋收,在全国多地都亲眼见证了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高效,说机器“完全解放了我国广大农民的双手”或许略有夸张,但绝对让农民普遍从重体力劳动中得以脱身。5月底的夏收,在河南安阳,见证了新时代“麦客”跨区迁徙作业的繁忙场景。当地农民刘奎唐清楚地记得,以前在生产队的时候,每到夏收,每个人都要手拿镰刀抓紧时间割麦子,真是不能等,因为一旦过了时候,就要眼看着麦子烂在地里。而在5月24日,刘奎唐指着别家刚刚割完的0.27公顷麦地,“这也就割了一个多小时,要搁以前,0.27公顷地割完起码得四天”。他算了算自家的1.13公顷麦田,所有农活儿最多安排两天,麦收工作也就完成了。
过去,人们把替别人收麦子的劳作者叫“麦客”,当时他们的工具是镰刀。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进,手拿镰刀收割麦子的麦客们渐渐被时代抛下。从铁镰刀,到十几万元一台的联合收割机,效率上有天壤之别,人工割麦在全国的小麦主产区早已成为历史。联合收割机的“机手”,就是这个新时代的“新麦客”。每年5月,仅在陕西渭南,就有16000名“机手”从家乡出发前往各地收麦,跑遍小半个中国。
9月的秋收,在河北与江苏再次目睹机械化农田作业的高效。大功率玉米收割机进场,667平方米地收100块钱还能砍价,机器今年居然还有了升级版,不但能把皮去了,连秸秆都直接粉碎处理完毕,地里有农用车接着,当时就被“秸秆经纪人”给拖走处理去了。实际上,农业生产如今各个种类和“行当”都有机械化身影。在“马铃薯之都”乌兰察布,从种植到收获全程都是大型农机。在河北保定,花生收割机对当地人来说已经见怪不怪。在南方,开始有了甘蔗收割机的身影。农药喷洒,多地如今都出现了无人机植保队,操控者被称为“飞手”,667平方米地庄稼几分钟喷完,最便宜的只需10块钱。依靠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在如今很多村合作社农场乃至大规模家庭农场,几个人就能完成数百亩农田一年两季的耕作。
从“靠天吃饭”甚至“刀耕火种”,到“全面、全程机械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1949至1980年,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我国农机工业从制造新式农机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1981至1995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机具配套比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
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量转移趋势,农村季节性劳力短缺的趋势不断显现。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探索出了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机规模化作业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农机工业也迎来了新一轮产品结构调整,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具开始恢复性增长,小型农机具的增幅放缓,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一度成为农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农业机具的更新换代其实就是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仅仅从拖拉机从无到有、机型逐步多样化等,都从一个侧面印证着我国农业机械,甚至是整个中国农业的发展变迁。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乡村振兴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还是以拖拉机为例,目前,国产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均已研发成功,中国人工智能协会的预计是,到2030年,无人拖拉机将在中国农村普及。对比70年前拖拉机都是“稀罕物”的年代,这7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只能用“巨变”来形容。
阡陌之上,农机纵横驰骋,不过,农机市场大而不强、整体质量待提升、创新研发能力仍然薄弱、部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等瓶颈均不同程度存在。农业机械化在中国其实仍任重道远。
从无耕种到刀耕火种,再到机械化耕种,世界农业经历了三次升级。而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又导致了土地肥力下降、沙尘、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随着机械化的普及与技术提升,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迎来了农业升级的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200多个企业生产不同形式的保护性耕作机具,为1亿多亩田地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提供了装备保障。70年前的广大农民怎样也不敢想象,70年后的今天,通过使用保护性耕机具,可以在不翻地而且地表有秸秆覆盖情况下,直接播种,省时省事省力。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必然会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道路,而农业机械化将朝着全程、全面机械化方向发展,并一定会逐步实现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