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兵 钟晓霞
(石泉县蚕种场,陕西石泉 725200)
池河镇位于陕西南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处秦巴交界处、子午古道南端,地貌呈“两山夹一川”之势。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提到的西汉“鎏金铜蚕”即出土于此,该文物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证物,见证了中国2000多年的兴桑养蚕历史。
如何利用好“鎏金铜蚕”这张名片,做好“金蚕”文章,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最大的挑战。2017年,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石泉县抢抓发展机遇,以“鎏金铜蚕·丝路之源”为核心定位,以弘扬金蚕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产城融合为目的,启动了池河金蚕特色小镇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按照“生态先行、产业联动、文化为媒、景观相融”的规划思路,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金蚕小镇”。金蚕小镇规划总面积9.90 km2,建设区面积3.76 km2。共规划建设小镇客厅区、农科孵育区、生物科技区、康复康养区、文化溯源区、农业体验区、集镇商业区等7大功能板块。规划主导产业为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康养、休闲旅游产业,通过产业带动、文化驱动、旅游拉动,实现融合发展;特色产业为依托蚕桑等优势资源,以蚕桑为原料,发展蚕桑生物健康产业,开发生物健康产品,实现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池河金蚕小镇打造成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经济蓬勃发展的国家知名特色小镇。
镇域内山清水秀、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地表水质全部达到饮用水Ⅱ类以上标准,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0 d以上。核心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壤天然富硒,平均硒含量为0.53 mg/kg,特殊的浅山丘陵地貌是开发富硒食品的绝佳区域。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蚕桑生产,池河镇业已成为我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之一。
汉江最大支流池河横贯东西,阳安铁路、十天高速、316国道并行穿境。小镇位于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四区叠加”核心区;处于重庆、成都、武汉“一日经济圈”和西安、汉中、安康“半日经济圈”内;与石泉境内的3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和1个在建的5A级旅游景区均在1小时车程区域内。
蚕桑产业为该镇优势特色产业,全镇有桑园867 hm2,核心区有桑海景观330 hm2,全镇60%人口从事与蚕桑相关的产业,年养蚕量保持在2万张以上,蚕桑综合年产值达11亿元。生态农业发展较好,富硒食品开发潜力巨大,已培育出良田大米、重道食品、富硒桑叶粉等多个特色品牌。
池河镇历史悠久,自魏晋南北朝起有800多年的郡县历史,境内有马岭坝遗址、汉王城遗址、莲花古渡遗址、谭家湾遗址等多处文化遗址;池河是汉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还是子午古道的重要节点,蚕桑文化、丝路文化和农耕文化交融发展。陕西池河流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之一,央视4套曾在2017年9月5日以“子午古道上的鎏金铜蚕”为题,对鎏金铜蚕出土及池河流域的蚕桑文化进行了深入报道,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称“鎏金铜蚕就是丝路LOGO”。
池河镇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镇、省级重点示范镇、全省综合改革示范镇、安康市脱贫攻坚统筹农村发展试点镇,因此在招商引资用地、税收、融资等方面更加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2018年,陕西省政府将池河金蚕小镇建设列入“一带一路”行动计划,这为金蚕小镇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
自2017年启动金蚕小镇建设以来,小镇规划编制完成,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至2018年底,已实施公共服务类项目30余项,累计投资3亿多元,但诸多因素仍制约着金蚕小镇的建设和发展。
蚕桑文化作为池河流域最为悠久的文化,影响着勤劳善良的池河人世代生息。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铜蚕”在池河镇出土,成为金蚕小镇最大的一张名片,如何挖掘“金蚕”文化,讲好“金蚕”故事, 做好“金蚕”文章,是打造好金蚕小镇的重点。但是,在文化塑造方面,当地政府对特有的“金蚕文化”和“子午古道文化”挖掘不系统、不深入,重视不够,站位不高,应用转化相对薄弱,文化的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蚕桑作为池河镇的传统产业,虽然养蚕规模上堪称西北第一大镇,但蚕桑产业化程度不高,仍停留在蚕桑产业链前端,对桑、蚕、丝、绸高端产品及其延伸产品开发缺乏政策引导和企业支撑,导致产业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如何彰显金蚕小镇特色,对延伸产业链条和多元化发展是打造好金蚕小镇的核心。
池河镇属浅山丘陵地貌,地形相对平坦,镇域内没有较为突出的旅游景点,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发展潜力相对较弱。近年来,虽进行了一些乡村旅游探索,但由于地貌环境和资源条件限制,旅游资源不突出,发展基础仍然较差,而人造景点基本没有市场。如何将金蚕小镇打造成丝路名镇,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
根据国家对特色小镇建设的逐步规范,以开发房地产为由头的特色小镇被一票否决,导致以土地财政为主要盈利点的特色小镇失去了生存空间。池河金蚕小镇定位为农旅小镇,由于盈利点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足,目前仍缺乏有实力的投资主体投资金蚕小镇建设,加之政府举债风险严加管控,如单靠政府投资建设显然无法支撑。在创建阶段,国家暂没有专门项目资金支持特色小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建设进度较慢。
根据国家对特色小镇内涵特质的定位,要求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边装。而根据《池河金蚕小镇总体规划》版块布局,小镇内既有明星沧海桑田田园综合体、康复康养基地,还有池河集镇、工业园区等,在产业规划方面,既定位有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也有生物健康、康复康养,表现为主题定位不突出,内涵特色不鲜明。
池河金蚕小镇规划面积达到9.9 km2,建设区面积达到3.76 km2,计划总投资达到33.84亿元,这其中大部分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盈利性项目很少。规划体量偏大导致建设内容散而乱,很多节点无法进行很好的串联,项目建设的聚合度不高,实用性不强,触犯了旅游景区“小、散、乱、杂”之大忌,加之池河镇旅游引爆点先天不足,易让游客产生厌倦感,降低小镇整体吸引力。
打造特色小镇,文化是灵魂。作为“鎏金铜蚕”发掘地,“金蚕文化”是池河打造金蚕小镇最大的一张名片。要用大文化的眼光,放眼大石泉、大陕西、大中国,连接丝绸之路,搭上“一带一路”便车,着力唱响“金蚕之乡、丝路之源”文化品牌,将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与旅游深度融合。在具体实施中,要深度挖掘池河流域悠久的蚕桑文化,培育和提炼“金蚕精神”,加大“鎏金铜蚕”系列文创产品研发,开发高端“国礼”奢侈品和中低端 “伴手礼”旅游产品;要积极争取项目,实施好鎏金铜蚕遗址公园和汉王城遗址、子午古道遗址恢复建设,与西安、商洛、宁陕等周边市县联合申报并率先启动“子午古道国家大公园”建设,打造金蚕文化、丝路文化与子午古道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格局,占领文化高地,重塑池河新名片;要立足独特的文化遗产,站在国家的高度结合国际化的视角讲好“鎏金铜蚕”故事。
做特一产。围绕现有的优势特色产业基础,继续做好蚕桑产业发展,推行省力节本技术,培育“强村大户”,将部分散户、小户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果桑产业,建设桑果采摘体验示范园,实施“叶改果”工程,打造陕南乃至全国最大的果桑采摘体验基地,培育桑海业态,盘活桑海经济。做优二产。聚焦高端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丝绸服饰、桑叶食品、桑类药品、桑黄保健品、桑葚饮品、蚕丝化妆品、蚕丝医疗用品等桑蚕丝系列高端产品,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供应链,让金蚕小镇成为名副其实的蚕桑之都、丝路名镇。做大三产。充分利用核心区内“万亩桑海”景观,培育桑海农家、桑海民宿,发展民宿经济,盘活农村资源;充分运用俊逸凤凰山、秀美池河水,发展康养度假产业,打造天然氧吧、养生福地;统一集镇建设风貌,优化城市格局,打造手工作坊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民俗风情一条街,让游客能玩得好、留得住、有乡愁。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绿化进万家”活动,实施庭院绿化、房屋美化、环境净化、大地景观化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特色民居改造、池河河道整治工程,启动金蚕小镇旅游大环线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两山夹一川”的自然风貌,按照“山顶常绿植物戴帽、山间经济林木缠腰、山下田园花海环绕”的思路,对池河两岸直观坡面实施增绿添彩,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景观效果;通过对作物间作、花果套种和景观建设的科学搭配,打造“池河花谷”,形成金蚕小镇大公园、大景观的整体效果。
著名文化学者、丝路文化大使肖云儒说:“鎏金铜蚕是全国旅游的LOGO,是丝路各项活动的LOGO。”作为鎏金铜蚕发掘地,我们一定要将“鎏金铜蚕”这个文化品牌运用好、塑造好、发扬好。应将“鎏金铜蚕”作为金蚕小镇的城市VI(Visual Identity,视觉识别系统),统一宣传符号,广泛开发“鎏金铜蚕”系列文创产品,让无形文化变为有形资产。要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思路,定期举办“金蚕文化节”、“采风子午道”等活动,策划举办“金蚕文化研讨会”、“丝绸之路发展论坛”等类似国际性活动,将鎏金铜蚕和子午古道文化遗产转变为发展助推剂,提高金蚕小镇知名度,搭建发展平台,创造发展机遇。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实施金蚕小镇建设,建议通过PPP、BOT或BOO模式实施小镇项目建设,避免政府大包大揽,从而减少举债风险。要坚持高点定位,把握好“度”,既要防止缩手缩脚,也要防止盲目大建,要做到脚踏实地、稳步推进,千万不能有“早上撒米,下午就要捡蛋”的急功近利思想。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充分权衡投入与回报比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坚持适度、适用、适量原则,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核算经济效益,坚决杜绝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在管理机制上,要打破行政管理体制束缚,充分运用项目听证制和专家评议制,科学进行项目决策,防止盲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