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蚕桑产业发展历程

2019-12-04 22:31邱茂慈
北方蚕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桑园蚕桑大户

邱茂慈

(平利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陕西平利 725500)

平利县是中华人文始祖——女娲的故里,地处陕西东南部,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东接湖北竹溪,南邻重庆城口,西北分别与岚皋、汉滨和旬阳接壤。全县辖11个镇、137个村和6个城市社区,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业户籍人口19.87万人,国土总面积2 64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6%,地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属于省级贫困县。蚕桑产业是平利县的传统产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比较适合发展蚕桑生产。笔者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30年来,亲身经历了平利县养蚕发种量从2万张增长到4.5万张的快速发展时期,也经历了2008年后养蚕规模总体下滑的历史进程。探讨和总结平利县蚕业生产的发展历程,可将其粗略地分成以下5个阶段。

(一)探索发展期(清乾隆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

据《平利县志》记载,平利蚕桑始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经江苏籍知县黄宽倡导,才“稍知学习”。清道光六年(1826年)广东籍司徒修到平利任知县,“下车即劝民兴桑养蚕”,并散发传单,印发蚕桑技术资料,但成效甚微。清光绪年间平利有桑但养蚕很少。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县年产生丝仅750 kg,折合鲜茧约5 t。1949年解放前夕全县仅有桑园6.67 hm2(100 亩),产茧2 t;解放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发展,使蚕桑产业经历了几次大的发展高潮,到1965年桑园增加到269 hm2(4 034 亩),发种692张,产茧24.75 t;1966年桑园面积增至为1 436.4 hm2(21 546 亩)。后由于“文革挖修根”,桑园面积锐减,1975年仅存468.2 hm2(7 023 亩),发种量3 460张,产茧量为94.5 t。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由于发展蚕桑生产的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在地主手中,加之当时的丝绸加工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平利县的蚕桑产业在1752年至1949年近二百年间发展收效甚微,蚕桑产业的生产关系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大集体运动,土地的集中使平利蚕桑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文革时期对经济建设的全面破坏,蚕桑生产一度大倒退。

(二)快速发展期(八十年代初土地联产承包至九十年代中期)

1982年桑园面积发展到1 529 hm2(22 937 亩),发种10 634张,产茧255 t,产值为81万元。1988年发种17 800张,产茧520 t,首次突破50万公斤大关。随着养蚕规模不断扩大和蚕茧产量的大幅增加,同年平利县缫丝厂获得批准、开始筹建。1989年底平利县缫丝厂建成并试产,同时招收工人,进行培训准备试用。l990年5月县缫丝厂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当时产能为5组立缫、3 000绪,年产白厂丝60 t,上缴税费60万元(当时相当于600名干部的年工资总额),同时解决了 800余人就业,有力地推动了平利蚕桑产业的发展。l996年底县缫丝厂二期工程,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产能达到9组立缫、5 400绪,年产120 t白厂丝能力,年上缴税费100万元。厂区占地面积3.66 hm2(54.95亩),有固定资产1 320万元,安置就业1 000余人。1991年,桑园发展到4 650.5 hm2(69 757亩),发种20 355张,产茧491 t,产值为486万元。1992年苏陕对口支援,平利县与江苏省海安县结为友好县,海安县派姜德义等4名技术员到平利县指导蚕桑产业建设,指导大贵区(现 大贵镇)利用“早春温床嫁接体一步成园”技术建设了33.33 hm2(500亩)高效精品桑园,在当地推广小蚕共育、方格蔟营茧等技术。平利1992年春夏季蚕期,先后派出两批蚕桑技术人员和养蚕大户到江苏海安县学习,提高了平利的栽桑养蚕技术水平。1995年,平利县桑园面积发展到4 532.4 hm2(67 986亩),发种45 256张,产茧866 t,产值1 118.9万元,发种量创历史新高。

如上所述,随着1980年国家推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人口的温饱解决后,由于兴桑养蚕效益较高,平利县的桑园面积、养蚕发种量、蚕茧产量逐年增加。平利县缫丝厂的建成投产,消除了农民发展蚕桑在蚕茧销售方面的后顾之忧,助推了平利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1996年县缫丝厂二期工程上马时,先进的D310型自动缫丝机(该机劳动生产率高、用工量少)已在江浙发达地区投入使用,县政府当时出于多解决劳动力就业没有选用先进设备,为后来缫丝企业的破产改制埋下了伏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各区乡也有一些错误作法,由于当时不许占用好田好地栽桑,就“向荒山进军”,像大贵乡的玉皇寨、广佛乡的脂肪河、东河乡的财神庙山梁上等地大搞开荒挖带、栽桑建园,这些荒山上的桑园后来都未养蚕。当时大力发展蚕桑缺少桑苗,未经试验示范盲目发展了一些广东的杂交桑,因不适合平利气候,桑叶很薄容易凋萎,且冬季桑枝易遭受冻害,很快就被农民毁掉了。

(三)改革创新期(九十年代中期至二十一世纪初)

1995年秋季,由于全国性茧丝价格大幅下跌,晚秋茧出现卖茧难,个别收购点鲜茧开价每公斤4元,蚕农养蚕积极性严重挫伤。平利县委、县政府经过调研,决定对平利县蚕桑产业体制进行改革。平利县成立蚕桑管理局,组建县茧丝绸(集团)总公司(管辖县缫丝厂、茧丝绸经销公司、蚕业服务公司、大贵蚕茧服务公司、各区蚕桑分公司),设平利县蚕桑技术推广中心,实行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体制与经营模式统领全县蚕桑产业。全县8个区设有蚕桑分公司和蚕桑技术指导站,有从业人员98名。其中:技术人员23名,辅导员62名,行政管理人员13名。其经费来源,部分人员由财政全额供养,部分人员由蚕茧经营利润供养。1996年蚕桑管理局承诺鲜茧保护价收购,加大培训力度,选用优良蚕品种,适当加大蚕种剂量,收购中实行优茧优价政策,蚕农养蚕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当年春季,平利县蚕种中心催青室和大贵分公司自动循环烘茧机投入使用。1999年自控化程度更高的热风循环烘茧机在城关镇仁河茧灶安装并投入使用。为了探索蚕桑产业发展途径,1999年春季和2000年初冬季,蚕桑管理局副局长吴代明和刘远平分别带队到江苏省东台、盐城、大丰及四川省绵阳市考察蚕桑产业及管理体制,重点考察了蚕桑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行效果。通过考察学习在城关镇龙头村、兴隆镇两河村、西河乡梅子园村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为探索“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奠定了基础。2001年7月,县蚕桑管理局局长陈春宁带队到浙江湖州、杭州、温州考察蚕桑产业和自动缫丝生产线。2001年继美国“9·11事件”爆发后,我国茧丝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平利县蚕业总公司储存的秋季干茧出现巨亏,职工干部集资款因亏损无法兑现,公司运转出现困难。同年,平利县缫丝厂实施破产改制。2002年改制结束后,平利县众鑫茧丝化工有限公司将原缫丝立缫设备通过技改,到2005年共引进8组飞宇2000型自动缫丝机,产能达到年产白厂丝240 t规模,缫丝功效大幅提高,用工量减少。2003年4月平利县蚕业总公司与平利县金桥供销公司合并。6月,7名蚕桑技术干部通过招考进入乡镇社保所,3名技术干部提前退休,平利蚕桑技术力量大大削弱。2005年茧丝价格大幅上扬,全县大面积推广纸板方格蔟营茧和省力化蚕台养蚕,方格蔟推广1 60万片,省力化蚕台2 000套。通过新优技术及蚕蔟具的推广,平利蚕茧质量、养蚕规模效益大幅提升,当年发种35 256张、产茧742 t、蚕茧产值1 618万元。

如上所述,1997年后全国性工资大幅上涨,立缫设备因用工量大、生丝制造成本高,缫丝厂效益开始下滑。到1999年底,缫丝厂亏损扩大、经营资金出现困难。2000年初以年租金100万元(生丝每吨上缴税收1万元),租赁给浙江企业经营。2001年县缫丝厂停产,2002年被迫破产改制。平利县缫丝厂亏损和停产说明技术进步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2001年9·11事件后,国际国内茧丝价格的剧烈下滑,对平利蚕桑产业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制给予了毁灭性打击,直接导致运行了16年的平利县蚕桑产业分崩解体。

(四)稳步发展期(2006年到2010年)

2006年5月以平利县金桥供销公司为申报单位,实施了“陕南蚕桑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在老县镇北河、女娲山乡东河、西河乡水田河、兴隆镇冠河、汝河流域利用好田好地建设优质高效桑园333.33 hm2(5 000亩)。2007年5月又以平利县金桥供销公司为申报单位实施了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在三阳镇湖河流域、八仙镇岚河流域、洛河镇洛河流域及大贵镇利用好田好地建设优质高效桑园200 hm2(3000亩)。2008年10月以平利县金桥供销公司为申报单位实施了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蚕茧基地巩固提高项目,当年在老县镇率先培植了4户工厂化养蚕业主。2010年5月以平利县众鑫有限公司为实施单位,实施了陕西省“东桑西移”蚕茧基地巩固提高项目,该公司从浙江引进4台刮棉机、1台绗缝机,利用次下茧生产蚕丝被,年产蚕丝被能力1万床。2010年,平利县被确立为农业部蚕桑技术体系安康试验站蚕桑产业示范县,被国家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为国家桑蚕品种农村试验鉴定点,被陕西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确定为陕西省桑蚕病虫监测体系监测点。

如上所述,“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平利县新建了533.33 hm2(8 000亩)丰产密植桑园,大面积推广纸板方格蔟营茧和省力化蚕台养蚕,方格蔟推广160万片,省力化蚕台2 000套。通过新优技术及蚕蔟具的推广,平利蚕茧质量、养蚕规模效益大幅提升。全县培育了一大批蚕桑产业大户,当时养蚕户缺少蚕室,蚕技部门示范推广室外塑料大棚养蚕,由于夏秋季温度太高,使用效果不佳。后来,平利县蚕桑技术推广中心按照项目设计方案进行新技术集成、先进装备配套的技术推广思路开展联合攻关,设计出平利工厂化养蚕室施工建设图和外观效果图,促进了平利工厂化养蚕室建设。推行桑园规范化管理、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多批次循环养蚕、方格蔟自动上蔟等技术集成,旋耕机、机动喷雾器、自控温湿器、清洗消毒机、切桑机等装备配套,利用项目资金支持,到2010年在全县培育了年养蚕50张以上的产业大户10个。2008年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后,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养蚕劳动力日工资由2007年20元上升到2009年的80元,期间茧丝价格稳中有降,养蚕业出现收入倒挂局面,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

(五)巩固发展期(2011年至今)

2011年5月以平利县众鑫有限公司为实施单位、蚕桑技术推广中心为技术服务单位申报实施了陕西省“东桑西移”蚕茧基地巩固提高项目,12月通过验收。县蚕桑技术推广中心申报实施了陕西省茧丝绸发展专项——平利县2014和2015年蚕茧生产先进技术及“强村大户”工程项目。平利县委、县政府坚定信心,始终扭住蚕桑产业不放松,提出巩固发展蚕桑的思路。一是连续七年(2010至2016年)出台蚕桑产业奖扶办法。每年由县财政、林业局、众鑫公司筹集200万元左右资金扶持蚕桑产业发展,实行蚕种补贴,建园补贴,桑园管理补贴,配套设施建设补助,强村大户培植、村级网络服务建设、科技培训补贴等。具体扶持措施,一是:①实行蚕种补贴,蚕农在各镇林业站订购蚕种,每张蚕种补贴40元,农户自筹10元,其中2011年全县蚕种实行免费发放;②建园和桑园管理补贴,按照技术规程集中连片建园3.33 hm2(50亩)以上的,每667 m2桑园补助桑苗款120元,桑园管理集中连片3.33 hm2(50亩)以上的,每667 m2桑园补助40元;③对新建小蚕共育室、养蚕大棚、购置方格蔟、蚕桑机具等配套设施给予补助;④对强村大户进行奖励,养蚕500张、800张、1 000张以上的强村分别奖励5 000元、8 000元、10 000元,养蚕10张、20张、50张以上的大户分别奖劢400元、600元、1 200元;对新建工厂化蚕室250 m2以上、年养蚕50张以上的奖补20 000元;⑤村级服务网络补贴,年养蚕500张以上的村配备1名蚕桑辅导员,年补助工资1 000元;⑥科技培训补贴,通过系统培训,培植蚕桑科技示范户每户补助培训费100元。二是县上将基地镇蚕桑产业的工作业绩纳入年终综合考评。2010年11月2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对汉滨区落实蚕种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后,平利县在蚕种落实上引以为戒,并未因此而淡化对蚕桑产业的重视,仍然把蚕桑产业纳入对蚕桑基地镇年度综合考核,考核分值占年度考核综合分值的12%,与茶饮、畜牧分值等同,并设立蚕桑产业年度考核单项奖,对单项考核居前列的镇进行奖励,同时各基地镇将蚕桑产业纳入了对各村的年度考核,确保了蚕桑产业巩固发展中行政重视力度不减。三是坚持强村大户和基地建设。采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培育重点镇及强村大户,重点倾斜蚕桑基地镇,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鼓励桑园经营权流转,实行集中连片建园,专业化生产。2013年全县已培育30个年养蚕500张以上的强村,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480户,年养蚕20张以上大户l80户,年养蚕50张以上工厂化养蚕大户20户。鉴于2010年来水毁、新农村建设占用和自然老化的桑园较多,坚持每年新建桑园133~200 hm2(2 000~3 000亩),保持有效桑园面积的稳定。2017—2019年平利县党世安、刘义哲、刘义石、李兴英、李生林、王洪平、刘义和、陈进银、邹武权9人先后得到安康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全市养蚕状元表彰。四是加大对镇村干部和养蚕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每年组织培训会200场次以上,培训人次万人以上,并发放技术资料、技术光碟等。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近年来重点推广的桑、蚕新品种有农桑14、育71-1、强桑1号、873×874、两广二号、华康二号和华康3号等,养蚕新技术有商品化共育小蚕、小蚕人工饲料育、多批次循环养蚕、蚕台育、地蚕育、大棚养蚕、条桑育、自动化上蔟,以及方格蔟室外预挂、室内营茧等。蚕桑新机械有微耕机、桑树伐条机、机动喷雾器、高压清洗机、切桑机、自控温湿器、臭氧发生器、臭氧消毒机等。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扩大了专业大户的生产经营规模,降低了养蚕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以及蚕室、蚕具利用率。五是不断探索蚕桑复合经营途径。为了提高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县蚕桑技术推广中心一边探索一边推广,重点推广了桑园套种矮杆经济作物(重点是地膜洋芋),年套种1 333 hm2(2万亩)左右。2012年重点推广了桑下养鸡,培植桑下养鸡大户25户,当年出栏商品鸡5万只,产值400万元以上,2013年在巩固桑园复合经营基础上,积极发展桑枝食用菌,每年发展桑枝食用菌25万袋以上。

如上所述 ,由于2008以来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加之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茧丝绸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多重影响,茧丝绸行业呈现全国性经营困难局面,蚕桑产业这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因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低导致比较效益下滑。2013年春季白厂丝价格上升到35万元/t的高位,鲜茧收购价格达到45元/kg,全国的生丝加工企业生产成本快速升高、亏损面加大。当年夏季国内茧丝市场价格明显下滑,连锁导致安康各县区夏秋茧收购价格拦腰降了一半,养蚕农户苦不堪言,普通养蚕户两个主要劳力一批养2~3张蚕种,养蚕收入不超过2 500元,不如就近务工收入。蚕桑产业大户当时平均1张蚕的养蚕用工需要15个左右,当年养蚕工价已涨到80元/日(受国家四万亿调控影响,各地基建增多,劳动力工价快速大幅提升),大户雇工养蚕开始亏损。这种茧丝价格局面持续到2017年春季才开始弹回。期间四年多时间里,全县原来的养蚕散户通过劳务外出务工、桑园弃管逐渐退出蚕桑产业,部分产业大户如老县镇北河的柯尊海、王山成、杨广文等因承受不起养蚕亏损的压力先后选择放弃了蚕桑产业,但西河镇东坝村党世安、三阳镇湖河村刘义哲、刘义石等产业大户,借低潮时低成本流转土地栽桑建园,采取桑园套种和桑下养殖扩大了蚕桑生产规模。2010年县委、县政府先后提出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2016年又提出“10万亩精品茶园、10万亩绞股蓝、10万头生态猪、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亩中药材”即“5个10万”的县域产业发展思路,2017年县委政府发展思路的调整,平利蚕桑产业失去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兴隆、西河、老县、三阳及其他各镇相继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县上的蚕桑产业龙头企业——众鑫有限公司主营业务转向房地产业后,2013年夏季起缫丝加工全面停产,到后来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强,2016年缫丝生产车间被迫改造为众鑫家居建材城,平利县失去了蚕桑产业龙头企业,全县的蚕茧收购烘干依靠4个蚕桑专业合作社维持。以上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平利蚕桑产业基地规模逐渐出现萎缩。与此同时,蚕桑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加之县蚕桑技术推广中心对蚕桑新品种如抗病蚕品种华康2号、华康3号和桑品种农桑14、育71-1的引进推广,以及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育、地面育、条桑育、自动化上蔟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和新机具的引进推广,培育了一批年养蚕规模达到100~300张(蚕桑综合净收入达10~30万元/年)的产业大户。省市县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部分返乡能人如西河镇青年操世洲在县蚕桑技术推广中心的支持下创办了陕西平利福臻茶业有限公司(主营桑叶茶),洛河镇青年廖涛创办了宏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主要发展桑枝食用菌),通过劳务用工、回购产品带动了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中青年能人陈进银在大贵镇广兴寨村、陈阳林在城关镇马咀村、王吉兴在三阳镇湖河村流转土地大面积新建桑园,建设养蚕场房,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劳务用工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蚕桑产业大户通过雇用劳力、购买桑叶,一方面带动了贫困户增收,另一方面为贫困户树立了致富奔小康的榜样。三阳镇尚家坝村通过发展蚕桑产业,2016年成为平利县5个率先脱贫村之一,实现了蚕桑产业由脱贫产业向致富产业的转变。

结束语蚕桑丝绸产业在新中国困难时期是出口创汇的功勋产业,在改革开放前期也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蚕桑丝绸业在GDP中的比重、地位逐年下降。但我们坚信,蚕桑这个在我国有着5 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坚持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随着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深度、广度开发和蚕业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以及工厂智能化养蚕的到来,必将为平利人民脱贫奔小康和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桑园蚕桑大户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君山区蚕桑产业规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助推高县蚕桑高质量发展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
撮粮之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