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白纸绘彩虹— 国新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能源发展成就发布会综述

2019-12-03 02:40田野
中国石油企业 2019年10期
关键词:油气石油能源

□ 文/本刊记者 田野

2018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37.7亿吨标准煤,

是1949 年的158 倍,年均增长7.6%。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能源发展成就举行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能源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多元供应体系,能源生产与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保持在80%以上。

从一张白纸到绚丽的彩虹,中国石油工业走过了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70年历史征程。

从缺油少煤到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大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能源事业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能源生产水平很低,供求关系紧张,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70年后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显著增强,我国能源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能源生产不断攻坚克难,实现跨越式发展,能源消费不断提高水平,实现历史性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充分把握新时代对能源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强化各项节能降耗政策落实,我国能源事业取得新进展,能源结构显著优化,节能降耗成效巨大。

章建华从五个方面解读我国能源领域发生的沧桑巨变:在能源生产方面,我国实现了从供给短缺到总体宽松的巨大转变,走上了多轮驱动强劲、保障体系完善的新道路。70年来,我国能源供给结构持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煤、油、气、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多元供应体系,从能源工业基础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2018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37.7亿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158倍,年均增长7.6%。其中,煤炭产量36.8亿吨、原油产量1.9亿吨、天然气产量1600亿方、发电量71118亿千瓦时,分别比1949年增长114倍、1574.9倍、22894.7倍、1652.9倍;煤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核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三、在建规模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40%左右;建设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重大通道,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管网。

在能源消费方面,我国实现了从一煤独大到清洁绿色的巨大转变,走上了节能降耗、集约高效的新道路。受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煤炭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始终在90%以上;改革开放后近30年时间,这一比重基本在70%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加速转变,清洁低碳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形成了“两下降”“三提升”的良好态势:煤炭消费比重下降9.5%,历史性降至60%以下;单位GDP能耗下降23.3%;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14.3%,天然气消费比重提升至7.8%,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提升至25.5%。

在能源技术方面,我国实现了从跟随模仿到并行引领的巨大转变,走上了动力转换、创新发展的新道路。70年来,经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我国能源系统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千万吨煤炭综采、三次采油和复杂区块油气开发等技术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网,安全运行水平、供电可靠性位居世界前列;新建三代核电机组综合国产化率达到85%,深水钻探、页岩气勘探开发等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一大批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工程建成投产;“互联网+”智慧能源、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等一大批能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蓬勃兴起,成为中国创新创造的热点。

在能源体制方面,实现了从计划管理到市场为主的巨大转变,走上了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能源生产经营、价格、投融资、外贸、管理体制等进

电网建设

全国联网格局基本形成,跨区域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高。

1949 2018(单位)

35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

0.65

195.9

万千米

35 千伏及以上公用变电设备容量

0.035

58.5

亿千伏安

220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

73.7

万千米

截至2018 年底,全国跨区域输电能力达到13615 万千瓦,其中,交直流联网跨区域输电能力12281万千瓦;跨区点对网送电能力1334 万千瓦。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煤炭行业取消了重点电煤合同,实现了电煤价格并轨,建成了市场化的煤炭交易体系;大力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完成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离等标志性改革任务,电力市场化建设覆盖全国、纵深发展;积极推进油气体制改革,矿权流转、原油进口资质、油气管网设施开放等重要改革举措相继出台,改革红利广泛惠及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国海油、国家能源集团等能源企业,综合实力、品牌价值等在全球领先;深化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能源治理方式由项目审批为主向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监管、服务并重加快转变。

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国实现了从相对封闭到全方位开放合作的巨大转变,走上了共商共建共享、深度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变革的新道路。70年来,全面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能源交往合作,着力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建成了五大国际油气合作区、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一大批先进能源技术装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能源宪章、国际能源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等主要国际能源组织实现了密切合作,倡导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成立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等重要国际性活动,建立双边合作机制58项,参与多边合作机制33项,在世界能源舞台唱响了中国声音。

从“贫油少气”到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能源工业滚石上山、闯关夺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保障。

一组组跃动的数字,在70年的浩荡长空中,标注出中国能源发展巨变的历史坐标。从0.0012亿吨到1.9亿吨,全国原油产量实现1574.9倍的腾飞,激扬出石油工业“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从94.4%到59%,全国煤炭消费占比由高位运行到陡然下降,彰显出传统富煤大国能源绿色转型的坚定信念。从7亿千瓦时到2万亿千瓦时,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与日俱增,喷涌出中国能源创新发展的澎湃动力。从0到12.9万千米、从77千伏到1000千伏,经天纬地的能源管网造血通脉,镌刻出能源电力人砥砺前行的无上荣光。

能源快速发展有力支撑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处于半瘫痪状态,能源消耗量非常小。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增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能源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按世界银行统计数据,1978年我国人均GDP仅有156美元,还不足当时最贫穷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490美元的1/3,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列车启动,40年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惊人的9.5%。与经济高速增长相对应的是,能源行业的快速崛起和高速发展。1978—2017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能源生产量、发电装机容量及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分别增长5.4%、4.6%、9.2%和8.6%。同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79亿元快速增至2018年的900309亿元,年均增长接近10%。我国能源及电力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能源优化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特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了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改革开放至新世纪,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本上同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0.4-0.6区间波动。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一次能源消费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2003年、2004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超过1.5,表明该时期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加强。“十一五”以来,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能源消费增长的弹性系数整体逐渐降低。“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年平均为0.59,“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年平均为0.45,“十三五”前2年仅为0.3,一次能源消费总体进入低增长阶段,并逐步走向与经济增长脱勾的态势,我国经济也开始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从电力消费来看,我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性非常强,总体在0.8-1,表明电力资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相对于一次能源消费的支持作用、经济增长对电力的依赖作用加强。

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体制转变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和能源行业都曾走过一段弯路,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动能未能充分释放。1978年之后,我国重新调整了发展思路,尤其是市场化机制的建立,推动了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行业改革发展历程,总体上是沿着由计划向市场、由垄断向竞争等主线展开。改革开放之后,煤炭计划经济的色彩渐褪,煤炭行业进入转轨发展阶段,尤其是1994年之后,煤炭行业的市场化机制基本确立,行业首次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时期。1978年我国煤炭产量还只有6亿吨,而到了1996年,这一数据就达到了13.7亿吨。目前,我国早已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而煤炭也在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中扮演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角色。油气行业的发展也有类似的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工业自觉担当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重任,勠力同心,在陆上、海洋上演一场场争油夺气大会战,实现了国内原油年产量从1亿吨到2亿吨的历史性跨越。这1亿吨的增量是在发现难度加剧、老油田递减速度加快的背景下获得的,足见跨越式发展背后的含金量。

可以说,我国能源事业的每一次飞跃,都与改革密切相关。燃料工业部、煤炭部、水利电力部、国家能源局……70年新中国能源发展史,也是一部体制机制改革史,与之紧密相随的,是能源工业从未停歇的艰难摸索:煤炭工业实行生产承包经营,1981年首次引进集资办电,石油工业实施1亿吨原油产量大包干……为了适应世界海洋石油快速发展趋势,1982年2月,我国第一个国家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全面负责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业务。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合作中学习借鉴,启动了一系列改革,如实行经理负责制、招标制等。这些改革使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当时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大背景下,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迅速与国际公司接轨,助推海洋石油工业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1983年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统一管理全国39家重要炼油、石油化工和化纤企业,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1988年6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石油工业部,成立能源部,原石油部的政府职能移交能源部,并在原石油工业部的基础上,以其所辖主要资源和资产为依托,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上游领域的生产业务,兼有部分政府管理、调控职能。中国石油工业基本形成以陆上、海洋、石化三大公司为基础,各自独立经营的格局,三大公司上下游分立,海陆分开,同时作为国家石油公司又分别行使管理职能。国有石油石化公司组建,标志着石油行业通过实施以价格为中心的流通体制改革、企业全面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和探索油公司改革试点,进入了以市场经济管理体系为核心的改革新阶段。

改革开放鸿篇巨制一旦开启,每一页都是崭新的。随着中国加入WTO,民营、外资等各类企业积极进入石油石化行业,行业开放和市场化改革也进入新阶段。三大国有石油公司通过主营业务股份制改革及境内外上市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石油行业“引进来”与“走出去”均取得瞩目成绩。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改革进一步朝市场化方向迈进,国家油气管理的体制实行政企分开,逐步建立石油工业管理新体制。从1999年开始,三大石油公司相继开展内部大重组,将油气主营业务资产剥离,独立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并分别在境内外上市,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上市后的股份公司充分发挥专业化和综合一体化优势,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在主业完成上市后,三大石油公司分别对未上市业务实施了不同内部改革举措,实现未上市企业和上市企业双赢。

回顾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历程,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改革不断深化,市场活力得以释放。通过改革,国有石油石化企业夯实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竞争力大大增强。1980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出现罕见一幕:代表着国际石油公司(IOC)的石油“七姊妹”集体跻身前10名。而到了2016年,“七姊妹”在前10名中仅剩3家。同时,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为代表的国家石油公司闪耀榜单,位居前列。近10年来,以沙特阿美、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伊朗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等为代表的国家石油公司“新七姊妹”强势崛起,进入全球500强,并成为常客。榜单虽是排名,背后反映的却是国家石油公司在40年里的成长。

通过改革,我国能源行业从供给短缺到总体宽松,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当前,我国煤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核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三、在建规模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至40%;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重要通道相继建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管网初步形成。章建华介绍,70年来我国能源供给结构持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煤、油、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轮驱动的供应体系。

从孤立封闭到共建能源合作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能源国际贸易量几乎可以忽略,能源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到无法统计。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我国改革发端于农村,而工业改革开放始于石油工业。1982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确定了海上对外合作第一轮国际招标的《标准合同》,为海洋石油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法律依据。其后不断完善,构成了一套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法律框架。它表明,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从一开始起步,就采取了与国际市场和国际管理接轨的坚定态度,在“蓝色国土”上开辟出中国石油工业最早的改革开放试验区。此后,我国海洋油气资源进行了四轮国际招标,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石油公司的参与,带来了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在中国渤海、南黄海、东海、南海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油气勘探热潮。勘探投资风险基本由外商承担,为以后自营与合作“两条腿走路”奠定了资金、技术、装备和管理基础,使海洋石油工业成为整体现代化建设速度最快、发展水平最高的领域。1985年初,国务院批复石油工业部,同意陆上石油对外合作。5月,我国陆上对外合作勘探开发石油资源的第一个风险勘探合同签订—与澳大利亚CSR糖业公司等合作开采海南岛福山凹陷石油资源。同年,南方11个省区陆上石油资源先行开放。全面开启了我国海洋陆上石油开放百花齐放的新时代,为下一步“走出去”奠定根基。

世纪之交,国际石油市场变幻莫测,国际油价由1998年跌破10美元/桶的历史低点,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上涨至100美元/桶的历史高位,随后屡创新高。在党中央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上,石油安全问题被反复提及,大力倡导“走出去”战略。中国石油迈出海外创业的坚实步伐,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凡是有油气的地方,几乎都闪现着石油人的身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开拓国际合作方面,创造性地提出实施国际发展战略对接新论断,为国际合作落地提供了新举措。构建中国—中东能源合作共同体需要区域内的各国充分进行发展战略对接,打造全方位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为各国战略对接、构建命运共同体提出的。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我们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

“一带一路”是中国为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提出的国家顶层合作倡议。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众多合作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方向之一,是有着广阔前景和巨大合作空间的领域。因此,借力“一带一路”构建能源合作共同体将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重构的重要举措。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奋力拼搏,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运作着115个合作项目,海外油气权益产量突破2亿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内油气供给,我国石油企业加大油气长输管道建设力度,截至2018年底,我国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累计达到13.6万千米,形成横贯东西、纵穿南北、联通海外的油气管网体系。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机遇期,持续深化与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形成四大油气供应通道和三大油气运营中心,在共谋发展的大舞台上,构建共商共建共赢共享的能源合作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油气石油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石油石化展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奇妙的石油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