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身份属性的SDN 控制转发方法

2019-12-03 07:53祝现威常朝稳朱智强秦晰
通信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交换机端口分组

祝现威,常朝稳,朱智强,秦晰

(信息工程大学密码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1 引言

软件定义网络(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1]是由斯坦福大学的CleanSlate 团队提出的一种新的网络结构,其实现了网络数据平面和控制平面的解耦,具有良好的扩展能力和网络编译能力。由于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的分离,数据平面只具有数据转发功能,提高了控制器对数据来源进行监控的难度,无法实现端到端的数据认证。因此,目前SDN 流表转发时还没有提供有效的数据来源认证机制[2],不能有效防止伪造攻击。

虽然开发人员会为SDN 提供一部分安全措施,但是安全措施主要集中在控制层[3],其存在2个缺陷:1)造成控制器臃肿负载增大;2)安全功能中心化,一旦控制器被攻破,将导致整个网络不安全。并且,由于OpenFlow 只能根据网络协议的信息特征进行转发控制,不能对网络业务进行划分,因此无法实现网络间细粒度的访问控制,攻击者可以将合法设备作为跳板对SDN 进行攻击。

数字签名作为数据合法性验证的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操作系统和网络中,如Porras 通过FortNOX[4]对应用进行加密认证。属性签名[5-6]具有能够在无访问列表的情况下实现细粒度的访问控制,满足不同安全需求,并且只需改变访问属性即可更新访问控制结构等优点,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安全需求[6]。

因此,本文针对SDN 用户来源认证方式和细粒度的网络访问控制缺乏、安全功能中心化的问题,将SDN 与属性签名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属性标识的SDN 安全控制转发架构——ACFlow。

ACFlow 架构特点如下。1)通过设备属性生成属性标识,将数据分组与设备绑定,实现了数据流的标记。2)利用认证交换机对数据合法性进行认证,确保进入网络的数据分组为合法数据,防止遭受拒绝服务攻击;在数据平面实现安全功能,实现数据端到端的认证,并将数据认证分散在每个数据节点上,降低了控制器的负载,实现了安全功能的去中心化,提高了网络的总体安全性。3)利用属性签名和基于属性标识的转发实现了基于网络业务的细粒度访问控制和数据来源鉴别。

2 相关工作

目前,针对网络中的非法访问主要是通过下发流表的方式实现的,分为2种思路:1)由控制器对流规则进行认证,保证下发安全的流规则;2)通过控制器对入网的设备进行认证,并下发入网策略。以上2种方法主要是对控制器进行开发。第一种思路主要有基于角色认证的流规则,如Porras 等[4]提出的控制器FortNOX,该控制器对下发流规则的应用进行基于角色的认证。FortNOX 对应用认证主要基于3个角色:管理员、合法应用和非法应用。这些角色被分配给每个应用并对其进行签名。然后,Porras等[7]对该架构进行扩展,提出了一种新的安全系统SEFloodlight,该系统在Floodlight 控制器基础上添加安全层(SEK,security-enforcement-kernel)实现基于角色的流规则管理,类似的还有Rosemary[8]和FRESCO[9]。以上方法虽然能够实现对非法数据流防御,但可能会将不同的安全应用赋予相同的角色,无法实现流的细粒度管理。因此Wen 等[10]基于控制器的接口提出18种权限,并使用PermOF 系统实现权限分配,与SEFloodlight[7]、Rosemary[8]和FRESCO[9]相比实现了流的细粒度管理,但是其不能防止终端处伪造攻击。基于第二种思路,Casado 等[11]提出了Ethane 架构,通过对主机进行注册认证实现对终端的管理,但是其没有对终端进行角色的划分,无法实现流的细粒度管理。以上2种思路都会大量增加控制器的负载,降低控制器下发流表的能力。

对于传统方式的不足,研究者将研究方向从控制器转向了交换机和SDN 架构。如郑鹏等[12]基于流特征提出uFlow 技术,将流进行细粒度划分。Ballard 等[13]提出OpenSAFE,通过SDN 交换机对网络流量进行重定向并对路由进行检查,但缺乏细粒度的管理。作为补充,Wundsam 等[14]提出OFRewind 架构,该架构支持多种粒度的管理。Halpern 等[15]提出服务功能链SFC(service function chaining),利用SDN 流表进行数据流控制,将数据流以不同维度不同粒度按需求进行划分,根据划分为数据流分配不同功能链和功能链路径,使网络数据可以根据用户属性、业务属性、网络属性等不同层面的需求定制用户数据流经过的服务功能。以上方案虽然可以有效降低控制器的负载,但是安全设备的部署和SDN 对流量控制的粒度直接制约了数据来源验证的效率。赵志远等[16]提出了虚拟SDN映射方法,实现了多控制器条件下的细粒度管理。

现有的SDN 南向协议主要是OpenFlow 协议,该协议定义的协议类型和字段都仅限于网络前四层中一些常用的协议和字段,控制粒度有限[17]。但是从 OpenFlow v1.2[18]之后匹配域使用 OXM(OpenFlow extensible match )架构的 TLV(type-length-value)格式,为拓展匹配域的范围提供了可能。例如,Lu 等[19]提出了可编程数据转发引擎CAFÉ,该引擎通过比特提取器实现了用户对关键字的自定义查找,实现了分组匹配域的自定义扩展,但该引擎并未对分组头解析进行优化,导致解析使性能开销增加。针对分组头解析,Atting 等[20]提出了一种分组头解析算法并为此设计了解析语言PPL(packet parsing language),除了满足分组头解析外还提高了分组性能。金子晋等[21]根据流表的匹配域对不同业务流进行路径分配,保障用户路由QoS(quality of service)。

3 攻击场景与模型

常规SDN 的抽象结构如图1所示,包含了如下元素:源设备、SDN 控制器、为控制器提供合法流规则的服务s1、为控制器提供非法流规则的服务s2、OpenvSwitch、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安全网关等)。

图1 常规SDN 抽象结构

假设源设备A 希望访问目的设备C,则需要经历以下步骤。

步骤1源设备A 向OpenvSwitch1发送对目的设备C 的访问请求。

步骤2因为没有对源设备A 请求匹配的流规则,所以OpenvSwich1向控制器请求流规则,等待下一步动作。

步骤3控制器向服务A 申请生成一个新的访问流规则,以此回应OpenvSwich1的访问请求。

步骤4服务A 生成相应的流规则,并将流规则发送给控制器。

步骤5一旦控制器收到产生的流规则,首先将该流规则保存在流规则库中,然后将该流规则转发给OpenvSwitch1和OpenvSwitch2。

步骤6新的流规则会匹配源设备 A 中的数据分组,通过OpenvSwitch1和OpenvSwitch2将数据分组转发给安全设备。

步骤7安全设备检测发来的数据分组,通过规则判断得出源设备 A 不能与目的设备C 进行通信。

根据SDN 结构构造2种攻击方式[22-23],分别通过篡改网络规则和控制网络流量来实现非法访问。还有其他直接攻击场景,如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等。下面分别描述篡改网络规则攻击和控制流量攻击过程。

篡改网络规则攻击如图2所示。恶意应用构造一个虚假的流表,该虚假流表的流规则使恶意源设备A 通过OpenvSwitch2直接访问目的设备C,这样就绕过了防火墙并对目的设备C 进行扫描攻击。

图2 篡改网络规则攻击

控制流量攻击如图3所示。服务B 伪造2个流表。通过第一个流表,将源设备的IP 地址从恶意源设备A 修改为合法源设备B,使用合法源设备B 访问目的设备C;然后第二个流表修改数据分组的目的地址,将原本从目的设备C 到源设备B 的数据分组目的地址修改为恶意源设备A,实现恶意源设备A 对目的设备C 的扫描攻击。

图3 控制流量攻击

以上2个例子说明攻击者可以通过篡改网络规则和控制流量绕过部署在固定路径的防御措施如网络防火墙、安全网关等,实现恶意攻击,使现有的防御方式失效。虽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FortNOX、SEFloodlight 和FRESCO 等安全架构,这些架构通过对流规则的合法性认证防止流规则的篡改,但是受到应用角色数量的限制,不同的应用会获得相同的角色权限,因此当存在大量应用时,恶意应用的角色会与合法应用角色产生重叠,获得相同的访问权限,从而出现以上2种攻击。上述问题的实质是数据流的非法访问,因此,通过数据层实现用户合法性认证,阻止非法用户的接入,并且通过属性标识和属性签名实现细粒度的访问控制,以此阻止用户的非法访问。

4 基于属性标识的SDN安全控制转发架构

4.1 原理介绍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22-23]提出了ACFlow 架构,该架构利用属性标识(AID,attribute ID)的身份属性,将属性标识与源设备身份属性进行绑定,并与系统公开参数生成属性私钥,通过属性私钥进行数字签名Sign。利用属性标识的密码属性,在网络的出口验证数字签名Sign,确保到达数据为合法数据,如果签名不通过,交换机认为该设备为非法设备,将拒绝其接入网络,因此可以保证SDN 不被恶意用户进行攻击。利用属性标识的标签属性,使属性标识成为转发设备中流表可识别的匹配字段,最后通过多级流表匹配的方式实现基于属性标识定义网络转发行为,扩展网络管控粒度。属性标识的身份属性、密码属性和标签属性共同作用,形成“来源可验证、精细化控制”的安全防护体系架构。

4.2 总体框架

ACFlow 架构的通信模型如图4所示,其包含属性标识认证中心、属性标识组件、基于属性标识的控制层和基于属性标识的数据层4个部分。

1)属性标识认证中心。生成系统公开参数,并为目的设备生成访问公开参数。对需要接入的源设备生成基于属性的属性标识,采用属性签名方式,使用属性标识生成属性私钥。

2)属性标识组件。源/目的设备属性标识管理的核心,以应用的形式安装在主机上。首先,负责为新入网设备生成属性集;其次,从属性认证中心获取属性私钥和属性标识,并对IP 分组签名,通过修改主机的协议栈实现属性标识和属性签名封装,并且不对主机进行物理扩展;最后,存储该设备的访问结构T(即设备验证签名所需的属性集,详细说明见5.1节)的公开参数,提供给认证交换机的分组鉴别模块读取。

3)基于属性标识的控制层。主要有以下2个功能:通过收集数据层信息,获取网络拓扑结构;生成基于属性标识的流规则实现对数据层的转发控制。控制层主要包括分组解析模块、属性标识失效模块和流规则生成模块,其功能分别为分组解析出属性标识、属性标识有效性鉴别和生成匹配的流规则。

4)基于属性标识的数据层。主要由认证交换机组成,负责匹配转发收到的IP 分组。在原有的SDN交换机的基础上,增加了属性标识解析和数据来源验证功能,将属性标识扩展为自定义匹配域,可根据属性标识转发IP 分组,并根据交换机连接主机的访问结构在出口对数据合法性进行验证。

下面以源设备D1访问目的设备D2为例来描述ACFlow 架构的通信过程。

1)源设备D1在访问网络前,需要通过本地安装的属性标识组件对其进行初始化,包括上传属性集和目的地址;然后接收生成的属性私钥并生成属性签名,并将属性标识和签名与原分组封装成新的分组。

图4 ACFlow 架构通信模型

2)数据层收到来自D1的分组并对其进行转发,每次转发前判断路由下一跳是否为目的设备,如果不是则直接进行转发。

3)当分组根据流表转发到达出口认证交换机(路由下一跳为目的设备)时,对分组合法性进行属性签名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则将分组转发给目的设备D2,否则将其提交给控制器生成无效流表,控制器将无效流表下发给认证交换机,拒绝非法分组进入网络。

4)D2通过本机属性标识组件客户端将收到的合法分组进行解封装生成一般IP 分组。

4.3 系统结构设计

4.3.1 带属性标识IP 分组生成

新设备D1接入网络前需要对该设备进行身份定义,传统的方式是对每个设备生成一个唯一的设备号,生成设备号身份对照表,造成系统开销增加。实际上只需要几个属性便可确定用户身份,并且认证时只要用户某些属性满足要求即是合法用户,认证者并不关心签名人的名字、地址等其他信息。本平台从设备所在部门、所有人的角色和从事的业务这三方面定义设备属性,例如小明是IT 部门的工程师需要对某个主机进行写操作,其属性为IT部门∧工程师∧write 。

假设属性标识组件接受的属性可信没有伪造,通过Hash 函数将属性集中每个属性生成一串Hash 值,将其生成的布尔函数作为属性标识。属性标识作为IP 分组进出网络的许可证,负责分组的认证和转发,其位于网络层与传输层之间。对所有的分组封装属性标识,其分组结构如表1所示,说明如下。

表1 属性标识分组结构

1)版本号(4 bit),属性标识的版本。

2)次协议(8 bit),表示紧跟在属性标识后面的协议类型,如6(TCP)、17(UDP)或50(ESP)。

3)长度(8 bit),其值是以32 bit(4 B)为单位的整个属性标识的长度(包括头部和元数据)。

4)保留(12 bit),准备将来对属性标识扩展时使用,目前协议规定这个字段应该被置为0。

当目的设备D2接收需要移除IP 分组中的(属性标识,Sign),目的设备D2根据属性标识的起始位置和字段偏移量解析出(属性标识,Sign),并将其从IP 分组中移除,同时将IP 头部的协议类型修改为未加属性标识前的上层协议。例如,若(属性标识,Sign)之后的上层协议为TCP,则将IP 头部的协议类型修改为6。

4.3.2 基于属性标识的分组处理模型

为了实现基于属性标识的分组转发和认证,设计了一个基于属性标识的分组处理模型,该模型利用SDN 的特点设计了基于属性标识的多级流表匹配转发机制,通过流表匹配的方式选择合适的分组进行数据来源验证和实现基于属性标识的匹配转发。如图5所示,该模型包括认证交换机和SDN控制器2个部分。认证交换机主要用于分组的解析、验证和转发,其中包括分组解析模块、数据来源鉴别模块和流表匹配模块。SDN 控制器负责为未匹配的分组下发合适的流规则,对其进行扩展增加了分组解析模块、属性标识失效模块和流规则生成模块,其功能分别为分组解析出属性标识、进行属性标识失效标记和生成匹配的流规则。

图5 基于属性标识的匹配转发模型

4.3.3 认证交换机

1)分组解析模块

认证交换机接收到的分组首先对分组进行解析,利用偏移字段从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属性标识—传输层的网络层次对分组头进行解析,将分组解析成交换机可识别字段,如IP 地址、IP 协议类型、属性标识和TCP/UDP 端口等。

2)数据来源鉴别模块

数据来源鉴别模块主要功能为生成设备—端口号映射表和分组合法性验证。

①设备—端口号映射表

当设备与交换机相连后,交换机与设备通信获取设备地址,将设备地址与路由端口进行一一映射。其主要在鉴别分组合法性时,为认证交换机提供目的设备地址,使认证交换机与目的设备通信获取访问结构T的公开参数。

②分组合法性验证

从流表匹配模块接收到数据流匹配集后,首先获取分组匹配集的目的地址,并通过设备—端口表与目的设备通信获取对应T的公开参数,并对数字签名进行验证,将验证通过的分组返回流表匹配模块进行匹配。

3)流表匹配模块

①基于属性标识的流表扩展

流表匹配模块将接收匹配条件集与匹配域进行匹配。由于属性标识的加入,需要对原有匹配域进行扩展。根据OpenFlow 1.3[18],使用OXM 架构的TLV 格式来定义匹配域字段,并将属性标识添加至实验字段OFPXMC_EXPERIMENTER,在协议的Flow-Mod 集中增加了属性标识,将带有属性标识的流规则进行匹配。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匹配字段,扩展了匹配范围,实现了新的流表匹配规则。其结构如图6所示。

图6 基于属性标识的SDN 流表匹配结构

②端口分类

当数据流进入认证交换机时,有以下4种流动方式。流动方式1,从当前认证交换机到其他位置交换机;流动方式2,源设备接收后直接转发至目的设备,即源设备和目的设备连接在同一个认证交换机上;流动方式3,其他认证交换机接收后转发至目的设备;流动方式4,从源设备接收后转发至其他位置认证交换机。不同流动方式其多级流表处理方式也不同。流动方式1和流动方式4中,数据流在SDN 中不需要进行数据合法性验证,直接进行转发;流动方式2和流动方式3中,数据流要流出SDN,需要对数据流合法性进行验证。根据上述分析,对认证交换机端口进行分类,如图7所示。

图7 认证交换机端口分类

认证交换机主要分为接入端口、路由端口、控制端口和属性端口。接入端口与设备相连,路由端口与数据层中其他认证交换机相连,控制端口与控制层控制器相连,属性端口与数据来源鉴别模块相连。不同端口连接的设备不同,故可以通过端口变化和属性标识表示数据流向。流动方式1表示为从路由端口进从路由端口出,流动方式2表示为从接入端口进从接入端口出,流动方式3表示从路由端口入从接入端口出,流动方式4表示为从接入端口入从路由端口出。使用Metadata 字段编码区分数据流向。00表示待验证的分组,01表示入端口为接入端口的分组,10表示接入端口为路由端口的分组,11表示接入端口为属性端口的分组。初始标记为00,将解析字段和Metadata 字段作为匹配条件集发送给流表匹配模块进行匹配查找。

认证交换机通过OFPT_MULTIPART_REPLY向控制器发送端口分类信息,使控制器能够对不同流进行划分,根据流向下发对应的流规则。当端口类型发生变化时,认证交换机通过控制端口向控制层控制器发送OFPT_PORT_MOD 消息,通知端口变更信息。

③基于属性标识的多级流表匹配

由于不同流向的数据流处理方式不同,本文使用多级流表[24]的方式进行处理,根据输入端口的不同分配不同的流表,通过流表匹配的方式实现数据转发及合法性验证。

流表匹配模块作为分组处理的主要模块,使用“端口匹配表—属性标识鉴别表—基本转发表”多级流表转发模式实现基于属性标识的分组转发功能。多级流表分为端口表、属性标识鉴别表、属性标识动作表和基本转发表。端口匹配表作为0级流表,用于区分数据来源;属性标识鉴别表作为1级流表,用于鉴别属性标识的有效性,其在生命周期内存储从控制器接收的最近一次无效流表,若属性标识匹配则丢弃分组;属性标识动作表作为2级流表,通过匹配判断分组是否需要鉴别数据合法性;基本转发表作为3级流表,主要用于转发收到的分组,实现分组转发的基本功能。其结构如图8所示。

端口匹配表首先与匹配条件集进行匹配,若入端口为接入端口,且Metadata 字段为00,则其流表匹配过程如下。

步骤1将Metadata 字段修改为01,并将匹配集转发至属性标识鉴别表。若匹配或属性标识为空则丢弃分组,若不匹配则转发至属性标识动作表。如图8中a 所示。

步骤2匹配属性标识动作表。若匹配则按照指令对数据流进行相应的处理,若直接转发至基本转发表则表示该数据流为接入端口进路由端口出,若转发到数据来源鉴别模块则表示该数据流为接入端口入接入端口出。匹配失败则通过Packet-In将数据流首部发送至控制器。如图8中b 所示。

步骤3数据来源鉴别模块收到属性标识鉴别表发来的数据流后对数据合法性进行验证,将其返回端口表进行重新匹配,若不匹配则将其上传给控制器的属性标识失效模块。如图8中c 所示。

步骤4端口表与返回数据流条件集进行匹配,若匹配端口为属性端口且Metadata 字段为11,则直接转发至基本转发表。如图8中d 所示。

步骤5基本转发表对条件集进行匹配,按匹配成功顺序进行转发。如图8中e 所示。

若入端口为路由端口,则Metadata 字段为10,其流表匹配过程如下。

步骤1端口匹配表将匹配集转发至属性标识动作表。若匹配成功,按指令对数据流进行处理,如果直接转发,则表示数据流是属于路由端口入路由端口出;如果将数据流发送至数据来源鉴别模块,则表示数据流属于路由端口入接入端口出,即下一跳为目的设备。若匹配失败,则通过Packet_in将数据流首部发送至控制器。

步骤2数据来源鉴别模块对数据合法性进行验证,将合法数据返回流表匹配模块进行匹配。

步骤3若端口匹配表匹配端口为属性端口且Metadata 字段为11,则直接转发至基本转发表。

步骤4基本转发表实现数据流匹配转发。

4.3.4 SDN 控制器

SDN 控制器主要任务是给未匹配的分组下发流规则和为非法分组下发失效流表。SDN 控制器在OpenDaylight 控制器的基础上增加了分组解析功能,能够根据偏移量解析出属性标识;开发了属性标识失效模块标记非法分组;对流规则生成模块进行了扩展,设计了基于属性标识的流规则生成算法,根据匹配域生成带有属性标识的流规则。

1)标记非法分组

属性标识失效模块从数据来源鉴别模块接收非法分组,获取该分组的源IP 地址和属性标识,并将其提供给流规则生成模块,生成相应的属性标识失效流表,将失效流表下发至流表匹配模块的属性标识鉴别表,在分组入口禁止该类分组在SDN 中传送。

2)基于属性标识的流规则生成

图8 基于属性标识的多级流表结构

流规则模块根据分组匹配集、属性标识鉴别结果、控制层应用策略和数据层访问策略等条件,生成流规则。流规则分为静态流规则和动态流规则。静态流规则即控制机根据认证交换机信息主动下发并预置在认证交换机中的流规则,不会因数据流改变而更新。动态流规则是控制器根据数据层请求被动下发的流规则,根据数据流的改变而更新。

端口匹配表中的流规则为静态流规则,控制器获取全局端口信息后,根据端口信息主动将端口匹配流规则下发给认证交换机端口匹配表。

属性标识鉴别表中流规则为动态流规则,控制器根据属性标识失效模块提供的失效策略生成失效流规则,并将该流规则下发至属性标识鉴别表。

属性标识动作表中流规则为动态流规则,控制器根据数据流的流向、数据流的属性标识和全网拓扑生成相应的流规则,并下发给对应的认证交换机。针对数据流向,设计动作选择算法如算法1所示。

算法1动作选择算法

输入认证交换机、未匹配分组

输出属性表示动作流规则R

1)if 数据流出端口为路由端口

2)生成动作为直接转发至基本转发表的流规则R2

3)else

4)生成动作为转发至数据来源鉴别模块的流规则R

5)下发流规则R到认证交换机

4.3.5 数据分组处理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给出分组处理流程如图9所示。认证交换机收到分组后对分组进行解析,并将解析出的匹配集与流表匹配模块进行匹配转发,在匹配过程中,需要将网络出口处分组交由数据来源模块进行鉴别,将未匹配的分组和非法分组交由控制器分别生成新的流规则和失效流规则。

5 基于属性标识的属性签名方案

本文对Khader[25]的基于属性的群签名方案进行了扩展,使其能够适应SDN 的分布式情况。通过属性标识组件、属性标识认证中心和认证交换机实现分组中属性签名的验证和访问控制结构的更新。其过程如图10所示。

图9 分组处理流程

图10 属性签名模型

1)属性标识认证中心进行初始化,生成系统公开参数。2)每个设备的属性标识组件根据需求构造访问控制结构T,并将其上传给属性标识认证中心。3)属性标识控制中心使用主私钥与系统公开参数生成T的公开参数,将其存储在设备中。4)属性标识认证中心将公开参数发送给认证交换机。5)属性标识组件将设备属性集合上传至属性标识认证中心。6)属性标识认证中心根据设备属性生成属性标识和属性私钥,并将其返回至属性标识组件。因此,不同设备拥有不同的属性标识和属性私钥。7)当设备间需要通信时,属性标识组件生成带属性标识和签名的分组,并发送至认证交换机,认证交换机获取设备公开参数,并在网络出口对分组进行签名验证。当设备需更新访问结构时,只需上传新的访问结构T给属性标识认证中心,获取新的访问结构T的公开参数。

5.1 访问结构构造

访问结构T为设备收到签名后验证签名所需的属性集,并使用属性树Γ来描述,其构造方法基于Goyal 等[26]的构造方法。在属性树中每个根节点作为一个门限值,并且每个属性作为其叶子节点与其连接。每个门限值表示在其所连的叶子节点中需要满足的条件数,即该根节点下需要的属性数量,其属性树结构如图11所示。

利用属性树生成公钥,只有满足属性树中属性要求的用户的数字签名才能通过验证,如图11所示,一个IT 部门的管理员需要进行read 操作,该用户满足属性树,故其签名可以通过验证,如果同一个IT 部门的工程师想要进行read 操作,其不符合属性树的要求,故不能通过验证。

5.2 方案形式化定义

下面给出基于属性的群签名的相关定义。

图11 属性树结构

定义1属性树为Γ,访问控制结构为T,属性树使用top—down—left—right 顺序。根节点表示为(m,n),m表示门限值,n表示其叶子节点的个数;κ表示属性树的叶子数。则图10中的属性树可表示为

将Γ上属性进行Hash 运算,生成定长字符串。

定义2γi表示每个用户所拥有的私钥,μ表示私钥数即γi的数量。

定义3ζi表示用户用于签名所使用的属性,ζi中的元素满足γi,即ζi⊆γi,例如Γ={(1,2),管理员,工程师},员工i使用ζi={工程师}可以通过验证,τ表示ζi的元个数。

该算法包括Setup、KeyGen、Sign 和Verify共4个部分。

Setup属性标识认证中心选择一个双线性对e:G1×G2→GT,其中,G1、G2和GT是p阶乘法循环群,p是一个大素数。g2是G2的生成元,存在同态映射g1←ψ2,其中ψ2为属性集合。系统选择一个公开的Hash 函数属性散列结果集合为选择h∈G1和随机的ξ1和ξ2设u,v∈g1且随机选择并计算W=g2。定义属性空间U={1,2,…,n},每个j∈U选择属性集合然后,计算出公开参数PK 和系统秘密参数MK。

该过程包括为用户生成属性私钥和为访问控制结构T生成公开参数两部分。系统通过γ为用户i(1≤i≤n)生成一个基私钥gsk[i]base=(Ai,xi),并且其是一个SDH(strong Diffie-Hellman)对,即

1)KeyGenpublic(Γ)。根据属性树Γ的结构,首先为Γ中每个非叶子节点选择一个多项式qx,对于根节点使用自上而下的构造方式。首先,树中节点为x,其多项式qx的次数dx小于其阈值kx,即dx=kx-1。作为起始项的根节点qr(0)=ω。然后,随机选取其他节点的多项式,其他节点满足qn(0)=qparent(index(x))。随机选取多项式qn进行递归构造属性树多项式。最后,通过以下计算式

获取属性树Γ的公开参数并将TPK 和系统公开参数PK 发送给认证交换机的分组来源鉴别模块。

2)KeyGenprivate(gsk[i]base,γi)。为拥有属性γi的用户i颁发私钥。对于属性j∈γi,计算获得用户私钥为当系统输入属性集合γi⊆U,j⊆γi,属性树的公开参数和消息m后,进行以下步骤。

步骤1选择属性签名ζ⊆γi和随机数α、β,

步骤2计算Ai和Tij的线性加密,其中j∈ζ,计算式为

步骤3计算δ1=xiα,δ2=xiβ,然后选择随机数通过随机数计算

步骤4

步骤5构造值sα=(γα+cα),sβ=(γβ+cβ),

步骤6使η=ωrnd,计算出数字签名最后将签名及属性标识(σ,AID)一同发给验证者,其中AID 是属性集ζ的Hash 运算。

Verify收到签名后对签名进行验证。首先,验证签名人是否满足访问结构T,定义一个递归算法Verifynode,对于叶子节点x,进行如下计算

假如x节点不是叶子节点,执行以下步骤。将所有x子节点z值Verifynode(z)保存在函数Fz中,使用拉格朗日插值法递归求出根节点的Fx值。在j∈{index(z):z∈sx-index(z)}条件下,计算并且进行如下计算获取父节点值。

递归求出根节点Fx的值,验证,如果成立则表示签名满足属性树Γ,则进行如下计算过程,否则拒绝签名。

5.3 方案安全性分析与证明

由于匿名性和不可伪造性是安全群签名方案基本安全要求[30],因此在本节对方案的正确性、匿名性和不可伪造性进行证明。

1)方案正确性证明

上述等式成立的理由为

2)匿名性证明

假如线性加密能够抵抗不可区分性选择明文攻击(IND-CPA,indistinguishability under chosen-plaintext attack),那么该方案具有匿名性。下面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证明假设攻击者A 能打破SSA 安全,则攻击者E 能打破IND-CPA 安全,攻击者A 和E 共同扮演一个挑战者,当A 发起挑战时,他发送i0、i1、消息M和集合ζ给E,E 运行Setup 步骤,获取A的基私钥通过这2个值对线性加密方案发起IND-CPA 挑战。E 将会得到这2个值中一个值Aib的一份密文。其密文为其中C1=uα,,E进行计算。E给A发送ib的数字签名但是攻击者E 自己不知道随机值b的取值。假如A能够打破该方案的匿名性,则E 将从A 处获得正确的b,通过b获知是否被加密。E 将打破线性加密的IND-CPA 安全,与条件相矛盾,所以该方案具有匿名性。证毕。

3)不可伪造性证明

针对该方案主要攻击为替换用户属性私钥攻击,即伪造属性签名σ=(σ1,σ2),其中σ1和σ2分别由用户主私钥和属性私钥构成,分别替换用户的主私钥和属性私钥。本方案在验证时通过e(A-1,D)=g(g1,W)将σ1和σ2进行关联,防止主私钥的攻击,验证时加入系统主私钥相关的W,使攻击者无法替换属性认证中心生成的属性私钥,可以防止属性私钥攻击。根据分析,构造攻击者—挑战者游戏模型来证明方案的不可伪造性,将不可伪造性规约于SDH 困难问题,通过反证法进行证明,详细证明如附录A 所示。

6 实验及评估

本文已实现并部署了一个基于属性标识的ACFlow 原型系统。该系统基于OpenDaylight 进行二次开发,对OpenDaylight 控制器和OVS 交换机进行功能扩展以完成功能部署,并利用sFlow 监控网络流量;最后通过双线性加密库和C++代码实现基于属性的群签名方案。接下来将从功能有效性、耗时、性能这三方面对其进行评估。

6.1 实验环境

使用10台主机作为实验环境,其配置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环境配置

6.2 功能有效性测试

首先,对第3节的2个攻击场景进行测试,表明通过该系统的保护恶意源设备A 不能对目的设备C 实施扫描攻击。

1)如图2所示,恶意源设备A 通过添加新的匹配流表绕过防火墙直接访问目的设备C,造成防火墙失效,实现对目的设备的直接攻击。而在基于属性标识的SDN 中,首先认证交换机会对源设备进行数字签名认证,决定该设备的分组是否合法,由于恶意源设备A 不满足目的设备C 的访问结构,其发送数据无法到达目的设备C。

2)如图3所示,恶意源设备A 不直接访问目的设备C,而是通过添加2条流规则,使合法源设备B 访问目的设备C,然后修改数据转发的目的地址,将目的设备C 的数据分组转发给恶意源设备A,间接实现对目的设备的扫描攻击,造成防火墙的失效。但在ACFlow 系统中,会对目的设备的设备密码属性进行验证,验证其是否符合目的设备的访问结构,对合法但不符合访问规则的源设备进行屏蔽,实现对目的设备的保护,如源设备B 对目的设备C 访问的数据分组是合法的故可以通过,但是目的设备C 不能满足到设备A 的访问结构,故目的设备C 的数据分组在到达OpenvSwitch1时被拦截。

根据以上2种情况,对基于属性标识的SDN进行功能评估:1)该系统能否鉴别属性标识的有效性;2)该系统能否实现基于属性标识的访问控制。根据要求,其实验网络拓扑如图12所示。

图12 实验网络拓扑

1)主机h1携带有效的属性标识和数据签名,h2携带不符合h6访问结构的属性标识和数据签名,h3为一般分组不携带任何属性标识和数据签名,以上3台源设备以50 package/s 的速率向h6持续发送数据,控制器为其下发路径为 h1/h2/h3→e1→e2→e3→h6,使用SFlow 对e1、e2和e3的流量进行监控,重复10次,每次12 s,结果取均值。其结果分别如图13~图15所示。横坐标表示时间,其单位为 s;纵坐标表示数据分组速率,其单位为package/s,正向代表流入数据分组,即认证交换器接收h1、h2和h3的数据分组,负向代表流出的数据分组,即向h6转发的数据分组。

图13 认证交换机e1流量统计

图14 认证交换机e2流量统计

图15 认证交换机e3流量统计

从图13中可以看出,认证交换机e1接收了h1、h2和h3的数据分组,由于只有h1和h2携带属性标识,因此e1只对h1和h2的数据分组进行转发,h3数据分组直接丢弃,但h2在第一秒进行了少量转发,随后进行丢弃。

从图14和图15可知,h3的分组已丢弃,图中h3-h6值为0,h2分组在第1 s 内进行转发随后被丢弃,h1的分组仍在转发。随后查看认证交换机发现,e2和e3没有添加新的流规则,e1生成一条无效流规则将h2的数据分组丢弃。

从以上实验结果可知,当数据分组进入认证交换机后,首先认证交换机通过属性标识鉴别表将不符合规格即属性标识为空的数据分组丢弃,并对符合转发条件的数据分组进行转发,在目的端对数据分组合法性进行验证,合法数据分组进行转发;对不合法的数据分组,控制器会在接收端下发无效流表对其随后的数据分组进行丢弃。因此,该网络可以将失效的属性标识进行丢弃,并且可以拒绝未携带属性标识的非法数据分组进入网络。

2)h1携带符合h6访问结构的属性标识和签名,并以每秒50个数据分组的速率向e1发送数据分组,在前12 s主机h1数据分组以路径 h1→e1→e2→e3→h6发送给h6,之后12 s 通过控制器将h1的路径修改为 h1→e1→e2→h4,将发往h6的数据分组发送给h4。并使用SFlow 对e2和e3进行流量监控,重复10次,每次12 s,结果取平均值,分别如图16和图17所示。

从图16和图17中可知,对于携带相同的属性标识和签名的数据分组,其只能访问符合访问结构的目的设备,当访问其他设备时会被认证交换机判定非法,将其进行丢弃。因此,可以实现基于属性标识的细粒度访问控制。

图16 认证交换机e3流量统计

图17 认证交换机e2流量统计

6.3 方案对比

设计ACFlow 主要实现数据流的细粒度控制,和实现数据流的有效控制。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加,用户所需的角色越来越多,其访问控制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

将本文方案与常用的6种数据流认证方案进行对比,如表3所示,包括 SE-Floodlight[7]、RoseMary[8]、FRESCO[9]、FortNOX[4]、PERMGUARD[33]和PermOF[10],以上方案通过认证方式阻止用户的非法访问。

表3 认证方案对比

在SDN 中每产生一条新的流规则,代表一次数据流的改变,需要对用户进行相应身份认证。流规则的数量与身份认证数量呈正相关,其反映的是数据流管理粒度。因此,将本文方案管理粒度与其他方案管理粒度进行对比,结果如图18所示。

图18 身份认证粒度对比

由于 SE-Floodlight、RoseMary、FRESCO、FortNOX 提供身份验证只有3个角色,因此最先出现身份认证数量瓶颈。PERM-GUARD 和PermOF由于使用访问列表,能够提供更细粒度的数据流管理,但是限于访问列表的大小,其在更大数量的流规则下出现了身份认证数量不足的情况。由于本文方案采用属性签名,其根据需求定义访问结构,只有满足其访问结构的签名才能验证成功,该签名算法实现访问控制不需要存储访问列表,因此不会受到传统访问控制中访问列表的限制,能够实现更好的细粒度管理。但是,其最大访问数量会受到SDN交换机处理流表能力的限制,当多个数据流通过一个交换机时,会造成流表项过大产生拥塞,所以当流表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ACFlow 身份认证数量不增加。

6.4 性能分析

本节对基于属性标识的SDN 性能进行评估,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基于属性标识的SDN 分组处理能力;问题2,控制器CPU 利用率;问题3,主机CPU 利用率。

针对问题1,基于属性标识SDN 分组处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分组签名能力和分组验证能力上,即生成一组带有属性标识和签名的IP 分组所需的时间和对每组IP 分组签名进行验证消耗的时间。这两项指标决定网络分组的处理能力。但由于主机发送分组长度不同和不同时间下主机流量不同,故不同时间和不同分组长度的测量结果不同,为了测量最大分组签名和验证能力,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尽可能增加签名验证在分组产生和转发时间中所占的比例;2)在网络最活跃时进行测量,保证测出签名最快速率。对于1)通过在主机上持续发送定长为64 B 的短分组实现。对于2)需要判断何时为最活跃时间,分别参照斯坦福300名用户[27]和22000名用户[28]SDN 实验以及伯克利实验室[27]在超过8000名用户SDN 中统计数据,表明每个活跃的设备在其运行的9~25 min 时设备转发分组量最大。因此,首先在主机运行的9~25 min 内统计了200组分组(每个分组定长为64 B,每组20 MB),每组分组生成时间如图19所示,其中横坐标为分组编号,纵坐标为分组生成所需要的时间。从图19中可知,生成新的带属性标识分组的平均时间为25.76 ms,即每秒可发送38组不同属性标识和签名的数据分组,速率约为760 MB/s。

图19 生成带属性标识和签名的IP 分组时间

关于认证交换机验证分组签名能力,通过对200个带不同属性标识和签名的分组(每个分组64 B,每组20 MB)进行验证,得出验证每个分组所需要的时间如图20所示。

图20 验证带属性标识和签名IP 分组时间

通过图20可知,认证交换机对带有签名的分组组验证的平均时间为51.77 ms,表示认证交换机每秒可以处理386 MB。据文献[7,27-29,33],日常使用中交换机需要处理流量如表4所示。根据表4可以得出,ACFlow 系统分组处理能力能够满足网络基本需求。

表4 不同的网络中交换机平均转发数据分组

随着认证交换机收到数据的增加,其认证的时间也会相应地增加,而验证效率会否随着数据量增加而降低成为数据吞吐量的瓶颈。为此对不同数据量下认证交换机所需认证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如图21所示,横坐标代表分组数,其中每组20 MB。根据结果可知,认证交换机验证分组数量和时间呈线性关系,验证分组的速率不随分组增加而改变。

图21 不同数据量下认证交换机所需认证时间

针对问题2,使用原生OpenDaylight 控制器和经过二次开发的OpenDaylight 控制器进行CPU 利用率对比。在主机上不同位置持续发送合法的数据分组,统计在不同Packet_in 速率下控制器CPU 利用率,结果如图22所示。

图22 控制器CPU 利用率对比

由图22可知,在相同Packet_in 速率下ACFlow系统中的控制器 CPU 利用率略高于原生OpenDaylight 控制器,这表明在实现安全功能的前提下,ACFlow 系统没有过多增加控制器负载。

针对问题3,在h1、h2上使用hping3向网络注入数据分组,其速率分别为0、50 Mbit/s、100 Mbit/s、150 Mbit/s、200 Mbit/s、250 Mbit/s、300 Mbit/s、350 Mbit/s、400 Mbit/s、450 Mbit/s、500 Mbit/s,在不同场景下分别测量带属性标识组件主机和标准主机的CPU 利用率。在不同的速率下重复10次。每次取其平均值,其结果如图23所示。

图23 主机CPU 利用率对比

从图23可知,带属性标识组件的主机CPU 占用率略高于标准主机,二者都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数据流量的增大其所需封装的数据分组增加,CPU 占用率差值逐渐增大。因为带属性标识组件的主机要在发送数据分组之前生成签名并对签名和属性标识进行封装,虽然生成签名的计算开销大,但其只与设备属性有关,与数据分组无关,只需进行一次运算,而封装签名和属性标识的计算开销很小。因此在分组数目可控的情况下,随着速率增加二者CPU 占用率差别较小,最大相差0.8%。

6.5 网络可用性分析

通过与不加入属性标识和签名的SDN 中分组丢失率和时延进行对比,对网络可用性进行分析。首先在设备上运行WireShark,以不同的速率、不同端口发送分组长为1514 B 的数据分组,并统计其分组丢失率如图24所示。

图24 网络分组丢失率

从图24可以看出,随着分组发送率增大,网络的分组丢失率增大,由于携带属性标识和签名的数据分组在交换机中需要进行验证和多级流表匹配等操作,因此其分组丢失率大于不带属性标识和签名的网络,结果表明该架构额外带来的网络分组丢失率为2.56%。

然后,统计50次分组ACK 返回时延,重复10次求其平均值。在ACFlow 架构下,每次分组ACK 返回时延记为TACFlow,而不加入属性标识和签名的系统其返回时延记为TN-ACFlow,其测量数据如图25所示。

图25 网络时延对比

从图25可知,未添加属性标识和签名的网络延迟的平均值为31.48 ms,而ACFlow 架构的网络延迟平均值为103.2 ms,其平均时延增加了71.72 ms。通过上面分析可知,生成属性标识和签名并对签名进行验证的时间占整个时延的65.4%,所以签名的算法复杂度直接决定了网络时延,但是仍在可行通信时延内。

7 结束语

针对SDN 数据来源验证和细粒度的访问等问题,通过软件定义网络和密码技术的融合,提出了基于属性标识的ACFlow 架构,该架构利用属性标识的身份属性、认证属性和标识属性,在网络进出口处对属性标识进行验证,实现了数据流合法认证。通过密码标识流表匹配机制,实现基于密码标识的流表匹配,能够对网络进行灵活的动态管理,实现网络访问的细粒度管理,实现基于人、事、物的多维划分,并且在安全功能上实现了去中心化,将安全功能分布在数据层中,降低了对控制器影响。

在网络的功能性和可用性上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架构在实现网络安全功能的基础上保证了网络的可用性。相似认证方案的对比表明,ACFlow 在认证粒度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虽然ACFlow 能够实现数据流的认证管理,但其仍面临SDN 北向开放接口所带来的安全威胁,未来将从北向接口流规则认证方面和数据流验证两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此提高SDN 整体安全性。

附录A

匿名性证明定义一个攻击者A 与挑战者C 的游戏模型。

初始化首先A 选定要挑战的访问结构T,伪造满足T的用户签名。

参数生成C 运行方案中的Setup 算法,选定(G1,G2)以及(g1,g2)。并随机选择与属性相对的t1,…,tn和其私钥s。随机选择用户的私钥对(Ai,xi),在这些私钥对中设定Ai对应的xi不可见,其他的私钥对则是一个有效的SDH 对,随后C 为T构造相同的公开参数并发送给敌手A。敌手的参数为PK={g1,g2,h,u,Dleaf1,…,Dleafn,h1,…,hn}。

散列查询A 可以对H3(C1,C2,C3,R1,R2,R3,R4,R5)进行查询,C 将随机返回一个G1元素给A,并且保留结果防止相同的查询。

私钥查询A 要求查询给定i的属性,结合γ的私钥进行查询,如果xi不为空,C 返回(Ai,xi)给A;否则,C 宣布游戏失败。

签名查询A 要求查询用户i的属性集合ζ在消息M上的签名,有ζ满足访问结构T。如果xi不为空,C则计算Ti,j=Ai,j,并按算法得到签名σ,并将其发送给A。过xi为空,则C 随机选择然后进行以下计算

随机选择。计算为了保持一致性,保存κ到H(C1,C2,C3,R1,R2,R3,R4,R5)中,同时计算出W。

将签名σ发送给A。对于这个签名A 可以通过验证,认为是有效签名。

现在通过A 的伪造构造一个新的SDH 对,这需要用到分叉引理证明。假设敌手伪造签名为,σ=(κ,σ1,σ2,σ3,σ4),具体定义如下。σ1=(C1,C2,C3,R1,R2,R3,R4,R5),其中κ来自σ1的散列值。σ2=(s1,s2,s3)用于计算散列缺失的输入,σ3=({CTj}j∈ζ,W),这个取决于每次签名的属性集合,σ4为签名的其他部分。

在此,引用文献[29]的分叉引理,C 首先与A 进行一组攻击游戏。A 将输出一个有效的签名σ=(κ,σ1,σ2,σ3,σ4)。C 以重放的方式和A 再进行一组攻击游戏,即这组游戏的所有运行条件与之前那组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C 重排了Hash 函数的请求答复,同时由于C 模拟生成的Hash 函数值是随意分布的,以此重排后的值仍然有效且不可区分。经过这一组游戏,A 同样输出一个有效签名σ=(κ,σ1,σ2,σ3,σ4)。

C 通过σ=(κ,σ1,σ2,σ3,σ4)和σ=(κ,σ1,σ2,σ3,σ4)构造一个新的SDH 对。并进行如下计算:

依次计算R1、R2、R3、R4、R5

证毕。

猜你喜欢
交换机端口分组
面向未来网络的白盒交换机体系综述
一种有源二端口网络参数计算方法
一种端口故障的解决方案
局域网交换机管理IP的规划与配置方案的探讨
多按键情况下,单片机端口不足的解决方法
更换汇聚交换机遇到的问题
分组搭配
基于地铁交换机电源设计思考
怎么分组
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