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铁行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发来视频讲话。他说,今年是新中国建立70周年,也是中国的钢铁工业在崎岖和辉煌的道路上走过的70年。作为亲历者,徐匡迪简要回顾了70年来钢铁工业的发展足迹。
对于钢铁工业而言,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是战争以后的恢复期。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各个城市的钢铁工业都受到一定损失,特别是东北的钢铁工业基本都被破坏了。从1953年到1965年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国家的形成和总体布局完善阶段。到了1965年的时候,我国的粗钢产量已经接近2000万吨了。而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又进入了停滞不前的时期。
1978年,中央决定建宝钢。当时,宝钢全面引进了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并引进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包括从德国引进了一些加工设备。徐匡迪说,在引进设备的同时,由于国家开始改革开放,使得大家眼界打开。所以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国钢铁生产基本的流程就与世界相近,连铸得到了普及,氧气顶吹转炉在许多厂里都建立起来,主要钢厂的铸锭方式都已经改成连铸了,使得金属的收得率、生产力大大提高。到了1996年的时候,我国的粗钢产量已经达到1亿吨,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节点。
在上世纪末的时候,国有企业还是按照计划在生产。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因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钢铁企业迎来了新的变革。比如当时的河北省邯郸钢铁公司,是个地方国有企业,后来它推出了以市场为基础的成本倒逼机制等等。
尽管今天我国的粗钢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的52%。但是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徐匡迪表示,世界经济总体上在收缩,这种情况下,钢铁的需求,包括对外出口都受到很大的压力。总体来看,钢铁工业目前面临以下几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美国对中国钢材限制收税。第二个挑战是生态环境。第三个挑战是现在城镇化的速度逐步放缓,城乡一体化的速度在加快。
徐匡迪表示,我们业内很多专家在考虑钢铁的供给侧结构调整。应该说这不是简单的减压产能,而是要把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产品结构调整等结合起来,也就是要提高钢铁生产中短流程的比例。他说,所谓短流程就是以废钢为原料,通过电炉熔化、精炼、生产,而不是以铁矿石、焦炭为原料,在高炉里进行还原,炼焦炼铁然后炼钢。通过这样的模式,钢铁生产可以减少一半能耗。据他介绍,现在,像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其短流程占比已经接近50%,很多国家是40%以上,而我国短流程占比只有10%,而且短流程生产的都是低档钢材。他表示,如果钢铁工业要进行结构调整和生产结构流程调整,应该是大型的综合性的企业来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