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湖建设中的水文化研究初探
——以安吉县为例

2019-12-03 02:36李海静韩海骞
浙江水利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安吉县河湖水利

李海静,韩海骞,张 扬

(1.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8;2.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3.浙江广川咨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0)

1 问题的提出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的发展思想和理念,习近平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就新农村建设问题,习近平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

这一系列的理念和方针成为水利建设的指导方针。水利作为民生根本、生态文明建设最为重要的一环,水生态、水文明、水文化建设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建设宜居乡村、宜居城市,如何发挥水在区域社会建设发展中的灵魂作用,已成为新时代水利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新时代,不仅要求水利建设能够保一方平安,增强流域抗灾能力,还要求水利工程建设中体现“水”的美与魂,发挥水的育人、度人作用,展现区域水利历史文化,挖掘讴歌水利精神。2011年,水利部印发《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 — 2020年)》,要求各地水利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水文化研究工作,由此推动力水文化研究走入发展的快车道,并融入到区域水利工程建设中,推动水文化研究服务于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同时,作为精神层面的水文化研究如何落地服务于地方水利建设成为一个新的命题。“水文化研究落地难”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成为摆在水利人面前的新问题。过去,水利人只需要关注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系数、工程实施效果。今天和未来,在满足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水利工程建设还要符合大众对美和精神的需要,要做到“河清、水美、有文化”,让百姓在河堤畔遛弯之时,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和文化熏陶。

基于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浙江省在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美丽河湖建设,着力补齐防洪薄弱短板、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彰显河湖人文历史、提升河岸景观品位、增强河湖管护能力,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2]。

浙江省水利厅为深入贯彻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于2018年制定出台《浙江省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18 — 2022年)》,旨在全面建设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河湖[3]。

同样,近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做好“三农”问题提出新的要求,2019年一号文件指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严格乡村河湖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理”“强化乡村规划引领……”等系列政策要求[4]。

从国家到省再至地方市县区的相关政策、发展规划都应成为水文化研究者从事美丽河湖建设中水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作为政策依据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指导。研究者需结合当地要求,通过深挖区域水历史、水与区域社会的关系、区域历史文化特点,在美丽河湖建设中展示地区文化特色。规划设计中体现以美丽河湖建设为依托,服务于乡村振兴,实施“美丽河湖+乡村振兴”“水文化+区域文化+旅游文化”交融互通的文旅融合美丽河湖建设水文化研究的新模式。

2 安吉县水文化类型及特点

2019 年“美丽河湖”荣登浙江省十大民生实事榜首,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美丽河湖”建设成为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唐诗之路”打造的重要内容[5]。同年3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受委托承担“安吉美丽河湖建设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本文以此为案例,就水文化特点、内容入手,对区域文化特质、可挖掘展示内容、规划设计理念等展开阐述,探讨拓展美丽河湖建设中水文化研究落地实施之策。

安吉县作为历史文化古城,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沉淀,文化底蕴深厚。安吉县以多山著称,历史上的安吉以“田薄、山多、水少”著称,县境内山水相依,拥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优美自然环境,其主干流西苕溪穿城而过,主要支流西溪、南溪、大溪、浒溪、递铺溪、晓墅港、浑泥港。

安吉县域水资源分布不均,各区域因其所处位置不同,自然灾害亦不同。不同历史时期,民众对水的利用和需要发生着诸多变化,本项目选取清代为节点,展示描述清代及以前、近现代水利建设的特点,进而分析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安吉县水文化的特点和精神特质。

2.1 清代及以前安吉县水文化类型

清代及其以前,民众对水利建设的需求主要为开展农业生产灌溉,维持正常的生存和生活。民众发挥聪明才智,“趋水利避水害”,开挖兴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设施,形成以沟、壩、㘰、塘为特点水文化遗址群。与此同时,县域范围内不同区域范围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水旱灾害分布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水文化特质。

据清同治《安吉县志》记载:安吉县域东南临山,山水下泄,造成蓄水困难,主要灾害在于干旱;北部临近溪流,且距离周边山体不远,夏季容易发生山洪灾害,山水淹没堤岸,毁坏禾苗;西部地势平缓,但水源不足,溪水渗流容易造成干涸;南部山区以山间溪流为主,长期干旱;北部,河流汇聚,造成水患灾害频发[6]。

根据各区域自然灾害特点,当地百姓因势利导,发展生产,修筑水利工程项目,从而形成不同区域范围内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孕育了地方水利水文化。通过对安吉县治水史料、县志资料的详细梳理,总结概括清代及以前安吉县水文化类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按安吉县各区域的特点和水利工程设施划分,安吉县水文化类型包括7类,分别是:分布于安吉县南部和东部山塘文化、水能(水碓)文化;北部的㘰文化和排涝文化;西部的塘坝文化,及遍布全县的沟渠文化。

(2)按照功能划分,安吉县水文化类型可分为3大类6小类。第一大类,人类为了便于出行,修筑了诸多便民交通设施,形成的水文化类型为:桥梁文化、亭渡文化、码头文化;第二大类,古人开发利用河流,形成的航运文化、运(放)竹文化;第三大类,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形成的井文化和沿河文化。

(3)按照管理方式划分,可分为水权文化和水管理文化。

(4)按照文化特质,可分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类型,物质文化包括水利碑刻文化等;非物质文化包括古代建造(筑壩)技艺、祈雨文化、水神崇拜文化、江上号子等。

(5)按照人本位的主体标准分类,水文化类型包括:历史上的治水人物及其主要功绩,如:唐代安吉县令钳耳知命,宋代陈季永、马文敬、郭治,清代姜栓、申梦玺等。

同时,梅溪镇、天子湖镇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保存丰富的遗址文化、墓葬群文化、古城文化、道教文化、隐居文化和诗词文化、景观文化;孝丰镇孕存有丰富的孝文化,这一文化特质渗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桥梁建设和民俗传说中无不体现着他的精神特质;递铺镇以古邮驿文化、军事文化著称。

清代及以前安吉县水文化类型见图1。

图1 清代及以前安吉县水文化类型图

2.2 近现代以来的安吉县水文化类型

近代以来,伴随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西方的治水材料、治水技术、治水思想持续传入中国,逐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治水理念和治水方略,最终在中国确立了以西方实验科学为基础的近代中国水利科学、水利教育体系,并培养大批水利人才,服务于地方水利建设。

伴随技术的发展、理念的更新,近代以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趋利避害”,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开发利用水利资源,服务社会发展需求。故水利工程建设目标发生重大调整,河流的开发利用成为主导方向,进而形成了这一阶段安吉县水文化的特点和精神特质。

根据安吉水利志记载,安吉县近现代水灾、旱灾成为主要自然灾害,其主要特点为:首先是水灾,在民国时期,县域每年6 — 9月以暴雨和山洪灾害为主,兼受台风影响;其次为旱灾,1912年夏秋,1913年秋,1924年夏,1927年夏,1934年夏秋,1939年,1940年春夏,1943年夏,1944年夏均发生大规模干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苕溪中上游流域作为太湖流域及浙江省暴雨中心地区之一,洪涝灾害频发[7]。

根据区域灾害的特点,安吉县的“防汛防旱”工作成为近现代以来治水工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共和国成立后,为改善百姓生活水平、服务地方农业社会发展,20世纪60年代之后浙江全省尤其是山区开展大规模小水电建设项目。针对不同区域的社会生产需求和自然灾害特点,安吉县开展有针对性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以实现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最大限度服务和满足地方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由此孕育和形成近代以来安吉水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工程性质分类,水文化类型包括6类,分别是:库塘文化(包含移民文化)、堰坝文化、排涝文化、㘰堤文化、涵闸文化、水能文化;

(2)按照管理方式分类,水文化内涵包括:㘰长 (制度)文化、岁修(制度)文化;

(3)按照人本的主体定位分类,水文化类型包括:近现代治水人物、治水事迹及治水过程;

(4)按照不同历史阶段治水方略的演变分类,水文化类型包括:治水技术和治水理念的发展演变。

近现代安吉县水文化分类见图2。

图2 近现代安吉县水文化分类图

3 安吉县水文化规划方案

本文通过对流域水历史的系统梳理,结合安吉县当地已有的旅游、城市发展等相关地方规划方案,对治理区域范围进行需实地调研,了解地方需求及地方自然禀赋、文化基底,进而分析存在问题,探寻解决问题之法。

3.1 水文化研究现状

通过对安吉县及其他多个已开展或即将开展美丽河湖建设的河流实地走访调研,美丽河湖建设中水文化研究不足较为普遍,现有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以下特点:

(1)重工程轻文化。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惠民工程,一直以工程建设、保护地方安澜为首要目的,故建设中一直以防洪、排涝为主,修筑防洪堤坝。近年来,伴随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得以保障的基础上,对水利工程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既要安全,又要有美的景色,有文化的内涵和体现,这是对新时代水利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要挖掘水历史,展示治水文化和治水智慧。

(2)流域水文化挖掘研究明显不足。水文化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需要具备水利知识背景,又要具有人文情怀,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提高文化素养,了解流域发展历史,发现水文化特质,将其应用实施于工程建设之中。目前,这一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人才储备、学科领域还是研究内容都存在明显不足。

(3)工程建设中文化彰显度不够。因对水文化挖掘研究的不足,导致工程建设中无法展现流域水利特效,彰显水文化内涵。这需要在未来工程建设中注重该项内容的挖掘研究,做好展示宣传。

(4)水利建设、水文化、地方文化尚未融合互通。美丽河湖建设中特别强调水文化研究内容的展示,以提高河流的精神气质,找到“魂”。这是将水利工程建设与文化研究密切结合的良好契机,通过研究河流水历史、水文化,挖掘探究河流的文化内核,展示文化精神,使大众漫步于河畔,感受河流秀美的同时感悟河流文化,提高精神层面的愉悦和获知感。通过挖掘河流历史、研究地方文化,将地方文化特质在工程建设中加以展示,使三者密切结合,做好文化落地工作。

3.2 水文化规划设计理念

2014年,安吉县编制完成美丽县城行动规划,提出“山明水秀、悦行安吉、品质空间、城市亮点、乐游竹城”5大行动方案,打造优雅美丽、独具魅力的现代化中等旅游城市。其中山明水秀行动明确提出“强化水环境特色、复兴水系文化,打造山水名城、休闲名城、品质之城”。对标省水利厅美丽河湖建设中的基本原则“坚持文化特色。充分挖掘河湖水文化,与城乡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凸显本土化、个性化,将美丽河湖建成传承地方民俗风情的新节点、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的新载体”。

通过对安吉县水文化遗产深入系统的梳理研究,利用安吉县已有水文化建设成果,认为:安吉县拥有悠久的治水历史,存在众多水利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遗产,展现古人的治水智慧,有助于提升安吉县旅游文化品质,增加文化旅游新热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目前,安吉县在挖掘、展示、利用水利文化遗产资源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河流文化与地方城乡文化融合度不高。全县范围内乌象坝水文化基地外,并无其他深度水文化建设成果。项目组通过深入的调研分析,安吉县水文化建设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系统爬梳县域范围内水利遗产点开展建档、建库工作,选取代表性水利遗产点加以展示、宣传和介绍;

(2)深入挖掘研究安吉县治水历史,以现存水利遗产点为载体,展现安吉的治水智慧;

(3)受地域和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安吉县形成了独特的航运文化、运(放)竹文化、水权文化,以及与此相关的水利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展示;

(4)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治水文化,近现代以来修建了众多山塘水库、山区小水电项目,这些项目所处地方的自然环境优美,其背后蕴含着特定时代属性,有着众多不为公众所知的故事,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更好地记录、保存历史记忆,传承水利精神;

(5)河流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研究有待加强提高。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从当地百姓的主体视角出发,使两者建立互融互促的关系,通过河流的治理、河流水文化内涵的展示,实现水文化研究的溢出效应,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抓手之一,成为地方富农的新举措。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全域水文化、水景观规划方案,将文化研究与景观设计相融合,实现水文化、水景观双重效益,打造各具特色的河流水文化属性。

根据西苕溪流域水、山分布特点和城市未来发展,并结合土地利用情况、文化分布现状,规划流域水景观形成“两片两带四线”,即峡谷休闲景观片、生态休闲景观片、西苕溪风情文化带、浑泥港 — 昆铜港文化景观带、西溪自然山水水景线、南溪休闲游憩水景线、龙王艺趣水景线、浒溪水景线等8种空间格局,以体现安吉县其“古韵、雅致、休闲、野趣、秀丽、幽静、清新、现代、趣乐、质朴”等不同的景观风貌特色。

为了突出不同景观带特色风貌,突出重点,从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休憩需求和游客的游憩需求方面考虑,景观结合安吉县古城文化、水文化、古诗词文化、茶文化、军事文化、造纸文化等文化特质,进行系统布局,共布设34个景观节点进行景观设计,如:南车悬瀑、西溪幽谷、西溪钓雪、樊屋梨花、独松冬秀、桃城春晓、南门渡亭、浑泥湿地、鄣吴古韵等等。同时,采用春夏秋冬四季进行季节性景观节点设置,在展现不同季节的景观风貌的同时呈现不同的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风貌,避免水文化景观的同质化。

4 结 语

美丽河湖建设中的水文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处于摸索中实践的过程。在美丽河湖建设中的水文化研究,首先要形成总体规划设计理念,以此为指导,对规划设计河流展开实地调研,了解地方需要;其次,深入挖掘研究流域水文化和地方文化,制定符合地方需求、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特点、水文化水景观融合互通,形成能够展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规划设计方案。具体而言,一个好的流域水文化规划设计方案,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融合贯通,互为呼应。即融合地方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计划的要求,深研已形成的区域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方案,做到各项目间的互为补充、呼应,服务于地方百姓。

(2)史料研究与水利遗迹研究相结合。系统梳理地区水系发展演变历程,挖掘古人治水文化,现场考察水利遗迹。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水利遗存现状,制定水文化展示展陈方案。

(3)水利遗产分类研究。对治理河流的水文化遗产展开系统分类和分类研究,确定遗产类别、遗产数量、遗产规模。总体来看,按照物质和非物质两大类开展调研,将物质类的水文化遗产进行提取,以备展示展陈所用。另外,结合地方民俗,展开非物质水文化调研建库,为后续的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发展服务。

(4)水文化研究服务于地方社会需求。规划的首要目的是要确保水文化研究项目可以落地实施,重点调研关注地方需求,将水文化因素融入到水景观、水生态节点中。让漫步于美丽河岸的民众感受到先人治水的聪明才智,间接凸显水利建设对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通过水文化研究的契机,深入研究、萃取、凝练历代水利人的治水精神,向公众宣传介绍水利精神和水利人,以此来增强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更好地服务于水利建设工作,服务造福于一方百姓。

猜你喜欢
安吉县河湖水利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千年的回眸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水利工会
河湖长制
水利监督
安吉县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