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港(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浙江丽水 323000)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毋庸置疑,然而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狭化”的,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泛化”的。“狭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缩水严重,“泛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膨胀无边。无论是“狭化”的还是“泛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都牵涉到一个核心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配置与内容调控。下面结合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加以说明。
要处理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配置与内容调控问题,前提是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人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语文活动课;也有人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同于口语交际教学;还有人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是并列关系。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语文活动课吗?虽然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活动课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早在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就将语文课程分为两大板块: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学科类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活动类课程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听说活动等,主要形式有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还可以组织语文小组、文学社团等。这样,语文课外活动就以“教学大纲”的形式实现了课程化。延至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出现了“综合性学习”这一名称,语文综合性学习就以“课程标准”的形式实现了课程化。与语文活动课不同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跨学科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而是在语文活动课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同于口语交际教学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听说读写是语文活动的主要方式,与此相对应,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三大支柱。王荣生老师说:“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是从言语行为方式这个角度切入进去的,它们属于语文的学科形态,就像物理学科的电学、热学、力学一样,看得见,摸得着,是显性的。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则是从语文的学习方式入手的,它不属于学科形态,而属于教学形态”。[1]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阅读教学需要综合性学习,写作教学需要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教学更需要综合性学习。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一种方式、手段、路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是并列关系吗?答案是否定的。也许有人要问:既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一种方式,那么统编教材为什么还要单列语文综合性学习呢?从统编教材的编撰意图和策略来看,可能有倡导并突显这种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方式的考虑。就统编教材而言,七、八年级每册分别设立三个语文综合性学习,九年级上、下册分别设立两个、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些活动的数量符合学校教学实际,活动主题也都与所属教材紧密相关。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标题“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不仅来自同册教材《〈论语〉十二章》,而且契合七年级新生的学习需要。因此,不能刻意地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分而教之,相反,语文综合性学习要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语文综合性学习渗透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是集听说读写于一体的学习方式。然而,当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部分,它就成为一种课程形态、教学形态,具有独立的教学目标与特定的教学内容。正确地认识这一点,对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狭化”或者“泛化”具有指向作用。
要配置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重点是科学规划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流程。从时间维度看,综合性学习往往是跨课时、跨星期的;从空间维度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跨课堂、跨校园的。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一般不是在一节课、一间教室里就能完成的,因此需要规划设计一系列有逻辑关系的活动流程。
从学习资源看,《有朋自远方来》是跨学科、跨领域的,跨度大,古今中外都有。如“伯牙绝弦”出自《吕氏春秋》,“割席断交”出自《世说新语》,朱光潜的《谈交友》出自八年级下册自主阅读推荐书目《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培根的《论友谊》出自《培根随笔》,在九年级下册也有课文《谈读书》。面对如此驳杂的学习资源,我们需要围绕主题来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是一个关于“交友”的主题,这个主题其实就规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过程与方式。根据主题实现的方式来划分,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分为三类:深化模式、辐射模式、分解模式。
综合性学习把某个主题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小的主题,随着阶段推进,主题也层层推进、逐步深化,这种活动方式可称之为“深化模式”。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时,阶段A可以是明确目标:促成规范,布置任务等。阶段B可以是寻找语料:搜集并整理有关交友的资料等。阶段C可以是策划活动:设计活动名称、组织形式、人员分工、场地布置、实施过程等。阶段D可以是展示交流:以自我介绍为主要方式,开展自我风采展示活动等。“深化模式”注重过程的完整性,从设置目标到达成目标,环节之间要连贯;注重活动阶段的层进性,随着活动的推进,学习资源也不断深化;注重活动内容的逻辑性,讲究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遵循阶段间的因果联系。
围绕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发散思维,设计实现主题的不同渠道,开展与主题相关的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可称之为“辐射模式”。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开展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主题活动时,渠道A可以是“屣痕处处”:到图书馆或博物馆,整理并理解“刎颈之交”“生死之交”“患难之交”“莫逆之交”“总角之交”“点头之交”“点赞之交”等对朋友的指称。渠道B可以是“书声琅琅”:吟诵《论语》《世说新语》等书中有关交友的故事、传说。渠道C可以是“繁星点点”:举办月光晚会,就有关交友的格言警句展开小组比赛。渠道D可以是“杨柳依依”:搜集、背诵古代友人送别的诗句。渠道E可以是“生机勃勃”:讲述《烈火军校》等影视作品中的交友故事,写交友观感。“辐射模式”讲究活动渠道的多样性,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资源;讲究活动过程的随机性,渠道之间无先后顺序,无严密的因果逻辑;讲究活动方式的灵活性,因为渠道不同,学习资源不同,方法手段亦不同。
确立主题(相当于母题),将之分解成若干子主题,子主题还可进一步分解,使综合性学习内容系列化、渠道立体化、方法多样化。“母题”可由教师和学生商量确定,子主题的完成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小组;确定、分解过程以教师为主,完成、整合过程以学生为主。这种活动方式可称之为“分解模式”。其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如开展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可分解成A“交友对象研究”、B“交友内涵探讨”、C“交友原则透视”、D“交友反例透视”、E“交友方法献策”等五个子主题。每个子主题又可以有若干分主题,如主题A“交友对象研究”,可有a1“热情如火的多血质(如猪八戒)”、a2“暴躁如雷的胆汁质(如张飞)”、a3“稳定如山的黏液质(如林冲)”、a4“孤僻如石的抑郁质(如林黛玉)”等几个分主题。如主题E“交友方法献策”下面,又可分解成e1“蘑菇定律”、e2“标杆定律”、e3“刺猬定律”、e4“豪猪定律”等分主题。“分解模式”的关键是主题分解,既有横向的分解,又有纵向的层进:横向分解是随机的,不要求从科学分类的高度对母题的外延完全分切;纵向的层进是有机的,母题和子主题、子主题和分主题从概念上要呈属种关系。
学习资源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信息系统,而信息系统是在活动中实现配置的。以深化模式、辐射模式、分解模式建构综合性学习流程,实际上就是优化综合性学习资源的结构模式。从宏观上建立综合性学习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对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狭化”或者“泛化”具有疏导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其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目标的综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二是学习内容的综合,即学习资源的综合;三是学习方式的综合,即单一的、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与自主的、探索的、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综合。如果综合性不强,那么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很可能落入“狭化”的深渊。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语文性。要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就得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让语文综合性学习走在语文的大道上。“一般而言,那些不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看不到听说读写整体训练的所谓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就有理由说它‘泛化了’‘非语文了’。这里,我们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整体训练’当作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线。”[2]倘若失去了语文的底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将走上一条“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泛化”之路。
既要防止“狭化”,又要防止“泛化”,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这节《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课,较为典型地说明了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关联性。
【教学过程】
1.出示甲骨文“朋”字,识字形,猜汉字,明字义。
2.今天班委发了一个通知,班里决定成立“成长共同体”,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你希望什么人在这个“成长共同体”里和你一起?
结合下发的资料和自己搜集的资料,探究什么是“朋友”。
1.仔细阅读手中的资料。
2.用“朋友是……”的句式给朋友定义,并说给同桌听。
3.相互听完后,同桌两人推举一人说说对“朋友”的理解。
你希望“成长共同体”中的朋友们都具备哪些素质呢?
1.在纸上写出你所希望的朋友应具备的素质,用3~5个词语来表达。
2.选择一个词语,说说你这样选择的原因。
3.想一想,你还需要修改吗?然后高举你的纸牌,找到所写词语和你相同或相近的同学,站在一起。
1.出示邀友宣言的格式要求与书写要求。
确定一个词语。用1分钟时间发言,最好说出你的真实经历和感受。组织好你的语言,它虽然只有1分钟,但仍然要求:
[开头]建议用一句诗或名言警句开头,能迅速吸引注意力。
[主体]要说出一些理由,即你为什么选择这个词语。
[结尾]建议用“我邀请你加入我们的成长共同体”。
[宣言]尽量不要去读你写的内容,你需要在以下两种方式中作出选择:要么完全脱稿,要么制作一张提示用的小卡片。
2.小组合作,讨论并书写邀友宣言。
3.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邀友宣言,教师用评价表评价学生的发言。
人生贵在于交往中成长,于相知中守望。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很显然,这节课只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部分,应该属于“深化模式”中的展示交流阶段,在此之前,学生要自主搜集整理大量的学习资源。如果把综合性学习比作一出戏,那么前期的搜集语料、策划活动属于“武戏”,这节课的展示交流属于“文戏”,正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纵观整个教学流程,这节课的综合性是比较强的:有听,有说,有读,有写,学习活动是综合的;既有教师的组织活动,又有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学习方式是综合的;学生既要猜字搜词,又要寻找诗句,还要识记名言警句,最后还要学习《论语》,字词句篇都有,经史子集兼具,可见学习内容是综合的。
这节课创设了一个“成长共同体”的情境,既贴近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又打通教材所列的若干环节,上下贯通,使整节课有了问题焦点:(1)知友——明白什么是“朋友”。(2)择友——你希望你所在的共同体中的朋友应具备哪些素质呢?(3)邀友——书写并呈现邀友宣言。可见“朋友”是教学流程中跨环节的关联点。
“有朋自远方来”这个主题其实是交友话题,而交友属于社会学范畴,因此这是一个社会交往与语言表达的综合性学习。在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中,它们的综合的“关联点”应该建立在两者的共通性上。社会交往的智慧既体现在历史的教训中,也体现在现实的经验上。这种智慧可以心领神会,蓄之于心;也可以从心而出,发之为声。无论是“蓄之于心”还是“发之为声”,都有一个转化和传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体现了语文性。“在言语生成中,这种‘生活’是‘意’产生的动因,也是‘意’完形的源泉,当然也是‘意’转化为‘言’的归宿。”[3]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交往的实践与体验,都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成了语言表达的触发点。在此,“交友之道”成为语言文字表达的对象,社会交往的智慧成为语文的客体。于是,社会交往与语言表达建立了关联。这种关联是跨学科的关联,当然也是语文学科与生活的关联、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关联。
都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是生活的外延不等于语文的外延。只有生活中那些与语文存在关联的部分,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使力的重点区域,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聚焦的中心地带。从这个意义上说,准确寻找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关联点,是调控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关键。如果说科学设计活动流程是从宏观上配置学习资源的话,那么准确寻找内容的关联点则是从微观上调控学习内容。
综上所述,综合性学习让语文返回生活的世界,但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绝非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而是要精挑细选,实现同化与顺应,避免浅薄的“少”和无序的“多”。既贴近语文,又富有弹性,才能真正走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狭化”或“泛化”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