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

2019-12-02 07:05郑晶敏
第一财经 2019年11期
关键词:杰伊本杰明上海

郑晶敏

所有人都将老去。

哪怕是出生于1997年,还没离开大学校园的周滴娅,也曾在某个时刻感到自己老了。“我想人的巅峰是不是18岁,”周滴娅对《第一财经》杂志说,“18岁的我那么敢想,但过了那个年龄想的东西就越来越窄,是不是以后的人生就只能不断失去了。”

年轻人总是更轻易说老,因为他们不怕。

已经度过两轮18岁生日的yoyo,认为自己现在正处于“最好的年纪”——有一定阅历,又没有被生活磨平棱角。至于变老,于她而言,或许是20年以后的事了。

是的,所有人都将老去,但究竟怎样才算变老?按照国际规定,老年人是指65周岁以上的人。而根据《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只要年满60岁,就会被划入老年人行列。但很多时候,变老与年龄无关,个体差异的影响远远大于社会对老的定义。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男主角本杰明刚出生就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随着年龄增长,他越来越年轻,最终变成婴儿在爱人的怀中死去。现实中我们永远无法像本杰明一样同时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年轻健壮的身体,无法抗拒时间流逝带来的生理上的衰老,但15岁步履蹒跚的本杰明和50岁年轻力壮的本杰明哪个更老?或许年龄从来不是判断老的标准,一个人变老,是从他对一切失去好奇心和探索欲开始的。

yoyo最爱的装扮是卫衣、牛仔裤和球鞋。如果她不说,很难看出她已经是一个12岁女孩的妈妈,而且是一名单亲妈妈。从上一段婚姻脱身后,她不打算再婚。她并不认为结婚能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幸福,相反,婚姻可能带来麻烦。这份自信来源于经济实力,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创业公司CEO,丰厚稳定的收入让她至少不用为老年的物质生活担忧。如果需要照顾,她会住进养老院。身体允许的话,她计划去学潜水和吉他。“我不觉得老了就不能做想做的事,人还是需要不断学习。”现在,yoyo正在考经纪人资格证,准备跨行做娱乐经纪人。理由很任性:为了追星。

“我特别怕老了变丑。”孙丽娟对《第一财经》杂志说,她与丈夫李清松有3个孩子。两年前小女儿出生后,孙丽娟发现自己眼角多了许多皱纹,那是她第一次感到自己老了。虽然有3个孩子,但孙丽娟和李清松并不打算老年后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而是计划回到河北承德老家,过“归隐田园”的生活。

杨真最害怕的,是一个安稳的老年。她曾患有抑郁症,过去5年间,她辗转北京、深圳、杭州,最终来到上海。没有固定的工作,也不在任何一个城市扎根,她在寻找一个可以激发生活乐趣的城市,上海满足了她的期待。在杨真的观念里,安稳,代表着无趣。杨真曾看过一个老人的演讲,那个80岁的老人过了70年平凡的生活,却在70岁时决定学习摄影,10年后,他成了一名专业摄影师,“这可能就是我想要的老年生活。”当杨真老了,她想写书。

“对生活失去追求,不是说要有多大目标,而是觉得生活就得这样过,这是最可怕的状态,”看看身边的老人,那是杨真最害怕的活法,“每天买菜、做饭、打麻将、跳广场舞。”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对于独自在上海打拼的房产中介罗亿来说,安稳的老年生活正是他的理想。

罗亿来自湖南长沙的一个县城,从小在农村长大。他在上海没有房子,也没有社保,老年生活的唯一物质保障就是工资。他计划在上海工作到50岁,攒够钱回老家继续找工作或者开个小卖铺。“像上海老人退休了就下下棋、喝喝茶、跳跳广场舞,我们没有他们那么幸福。”罗亿对《第一财经》杂志说。

妻子和女儿都在浙江,罗亿独自留在上海的原因只有一个:这里工资高。来上海之前,他做过保安、服务员、货车司机,大多是体力活,成为房产中介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可以用脑力赚钱,在租房旺季,他的月收入可以超过3万元。

不过对于罗亿而言,上海只适合打拼,不适合养老。“老了肯定回湖南。”他喜欢自己出生的地方,可以种菜,邻居都互相认识,而留在上海,他要面对的是高昂的生活成本。

渴望安稳的不止接近40岁的罗亿,还有23岁的张杰伊。一个朝南的房间、一把躺椅、一条狗,就是张杰伊理想的老年生活。大学毕业后,张杰伊进人数据咨询行业,工作第一年就存了10万元,每年还要花费1万多元购买保险——这在年轻人中并不多见。

张杰伊开玩笑说自己现在就“过着老年人般的生活”。每晚十点半之前睡觉,7点起床,不抽烟、不喝酒,也不打游戏,每个月花销控制在月收入的1/3。自律背后是他对老年的焦虑。“我是年轻,但未雨绸缪总没有问题。”张杰伊对《第一财经》杂志说。

张杰伊曾看过日本的一部关于老年破产的纪录片,片中因各种原因陷入贫困的老年人让他开始认真思考养老这件事。“我怕老了没钱,太惨了。”张杰伊的外婆就是一名患病且独居的老人,除了日常开销,老人根本无力负担自己的医疗费用。为了避免老了以后出现这样的情况,他认为自己必须做好物质和身体的双重准备。每天早睡早起、健身、存钱、投资、买保险,都是他抵御老年风险的武器。

从事保险行业的卡佳同样认为买保险是保障老年生活的正确选择。卡佳与丈夫并不打算要孩子,他们从不认为“丁克”会影响老年生活的质量。“做我这个行业日常会接触到很多养老数据,看下来的结论就是不要指望孩子。”在他们的规划里,老了以后一起住進养老院是不错的选择。为此他们已经考察过一些商业机构的养老院,并为此准备好了资金。“人的寿命会越来越长,所以最大的问题不是你活得够不够长,而是养老金够不够。”

卡佳和丈夫算了一笔账,在上海养老,无病无灾、无通胀的情况下,从60岁退休到80岁,至少需要240万元。而想要过上优质的老年生活,至少要准备1000万现金,心里才会安定一点。在35岁之前,卡佳都是一个“及时行乐”的人,赚多少花多少,也没有存款的意识。35岁之后,在保险行业见多了老来没钱的案例,自己也有了家庭,卡佳才开始存款。今年,她和丈夫把存款目标设在7位数。

所谓优质的老年生活,在卡佳看来就是过自由的生活,做许多年轻时不能做的事。“很多事不一定要到老了才能做,现在不能做的原因其实是时间不够,或者说它在你生命中优先级的排序不够。”卡佳说自己小时候学过画画,后来因为学习放弃了,等老了有时间她想重新学起来。

人生的悖论在于,只有在老年的时候,才有了随心所欲做一件事的自由。但那个时候,最大的阻碍是自己的身体和意志。

在国企上班的徐沐寒想在老了之后组一支老年乐队。他从小学习钢琴,也会弹吉他。少年时未能完成的梦想,他想在老年时实现。徐沐寒对老年生活有着乐观的憧憬,这归功于他老年生活丰富多彩的姥姥。姥姥是老年大学3个班的班长,还是舞蹈队的领舞。“我比较羡慕我姥姥现在的生活,有时间做喜欢的事情,并且保持活力,保持对生活的向往和好奇。”徐沐寒说。

26岁的徐沐寒觉得这种“老”并不是坏事。随着年龄增长人会变成熟,虽然没了少年才有的某些冲动时刻,但学会衡量利弊、变得沉稳也是一个男孩的必修课。如果不出意外,徐沐寒的人生不会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动。他对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都很满意,暂时不想脱离国企这条轨道。

当人们把自己放在老年人的位置上,会发现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比想象中小得多。许多特质并不是老年人独有的,比如缺乏生机,比如孤独。与此同时,许多年轻人的需求老年人也有,比如社交。

“如果我老了身体行动能力不受限的话,还是会做自己年轻时喜欢的事。”周滴娅说。年轻的她还不能确定自己老了以后会过上怎样的生活,但只要能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就好。她害怕孤独,“有一天突然发现我已经3天没说过一句话,就很害怕。人真的需要交流。我不敢一个人养老。”

坚强如yoyo偶尔也会有孤单的感觉。有一次跟客户开会时,她突然感到心脏不适,于是在吞下一颗随身携带的麝香保心丸后,她一个人开了20多公里车到医院检查。“这种时候会想身边有个人就好了,但不一定要婚姻。”除此之外的更多时候,她享受一个人的自由。

对于曾患抑郁症的杨真来说,孤独在某些时刻约等于死亡。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她试过自杀。但她接近死亡的目的并不是求死,而是想以某种方式表达痛苦并获得关注。当拿着刀准备割腕的杨真被回家的室友发现时,她的情绪找到了出口。

无论如何,死亡是所有人都无法逃避的一个话题。如果要选一个地方结束自己的生命,杨真希望是布鲁克林,如果要选择一种方式,她希望是和爱人·起。“我希望自己的最后一刻是浪漫的、充满仪式感的。”杨真说。

罗亿第一次接近死亡是2004年父亲去世时。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的宠溺让他比同龄人晚熟。直到父亲去世,他才意识到自己需要承担起责任了,那年,他已经23岁。来到上海后与家人两地分居,罗亿每天都在忍受巨大的孤独。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老年与家人团聚。

无论在社会的哪个位置,人生的哪个阶段,人的基本情感都是相通的。回头看本杰明的一生,对一切充满未知的新生老人和在生命尽头忘记一切的婴儿,其实多么相似。

每个人身边都有形形色色的老人,但我们真的理解老人吗?一个人老了,可以有多少种样子?当我们老去,跟年轻时会有什么不同?面对死亡时会是怎样的心境?我们和未来的“老人”聊了聊他们对于老年生活的畅想。你会发现,一个人的老年生活,是他年轻时选择的总和。

Q 你觉得老了之后的生活跟现在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不管年老还是年轻,能靠自己活下去就OK了。我没有所谓的规划,最好的状态是自己舒服。所谓财务自由其实是跟你的欲望成正比的。也有可能我老了会去澳大利亚生活。大前提是身体要好。如果身体不能负担生活,安乐死是蛮好的选择。其实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太多值得留恋的东西。我个人是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想法比较绝对。世界本身是丑陋的,善恶是相对的,成熟也是相对的。有些人七八十岁了,但这辈子都被保护得很好,看上去就像个孩子。老和年轻真的只是文字上的存在,而不是真实的对立。可能容颜、体态会变化,心态其实完全不对应,该怎样还是怎样。

Q 你身边有没有让你感到羡慕的老人?

没有,我连很羡慕和欣赏的人都很少。我身边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一辈子都为子女而活。我是完全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我跟我女儿像住在同一屋檐下的邻居,我对她也不过多干涉。不一定要读书才有出息,社会上混得好的人是情商高而不是智商高。我也是散养的小孩。我从自己的情感经历总结出,靠什么都不如靠自己。我也不觉得有一个男人在身边就会更好。结婚就跟做投资一样,没有办法衡量投资回报率,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投资,生活状态也不见得会差到哪里去。

Q 你如何理解死亡?你能接受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是什么?

如果要死的话我希望是一蹴而就。不要癌症,一期、二期、晚期之后在痛苦中死去。好死好过赖活,活着才需要更大的勇气。我们不能决定是否来到这个世界,可是我为什么不能决定自己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你会发现一个人是没有自由的,来去没有自由,过什么日子也没有太多自由。所以偶尔有几个能过自己日子的人都是被羡慕的,但是为什么呢?我活这辈子应该是我活啊。船到桥头自然直,死亡这件事随时都可能,所以没必要太有忧患意识。年轻人得癌症的也很多,早上也不知道晚上发生什么。人都是被想法束缚住的,也不是因为你需要什么或者不需要什么。大部分人是怕死的,我對这个没什么感觉,死了也就解脱了,大部分时候活着都是累的。

Yoyo

36岁/广告行业

上海

不要因为你老了就要变成大家认为老了该有的样子,凭什么呢?谁说老了就不能去蹦迪,不能谈恋爱呢?这些需求都是人的需求,人是不分年龄的。

最大的遗憾可能是没有陪伴孩子的成长,我没办法放弃工作,但老了以后我也不想像父母一样帮他们带孩子。

猜你喜欢
杰伊本杰明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彼得兔故事集 第一篇 小兔子本杰明的故事
双重魔咒 杰伊·威廉姆斯 JAY WILLIAMS
等待和希望:用40多年捕捉一道闪电
人类飞翔的史前时代:本杰明·罗宾斯和他的旋转臂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享受黄金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