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木版年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比较受欢迎的绘画方式,主要是为了满足大众民俗上的需求,在中国民间广受追捧。本文主要以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为研究对象,从画面的构图,色彩和内容三个角度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并通过分析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代表作品,结合目前对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对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年画起源于民众对宗教的信仰,祭祀活动自殷商起一直传延至周代,到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与其他画像丰富多样,这为木版年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直至唐、宋时期,为了便于佛经经书的传播,雕版印刷术开始盛行,同时这也促进了木版年画的兴盛,但是在当时张贴年画的文化体系还未完全形成。年画最早出现在道光年间的《乡言解颐》一书中,张贴年画的习俗到康乾年间完全成熟。
木版年画从构图的角度来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画面内容丰富、饱满。画面中的人物精神抖擞、面含微笑,这与当时 “禁哭”习俗的要求有关。画面中的孩童形象都丰腴、健硕,呈现的事物也都是美好的,象征美满、幸福的生活。艺术家将大量吉祥图案用装饰的手法融为一体,创作出极具表现力的年画,象征欢乐、吉祥、充实和繁荣。
从图片颜色的角度看,年画大多是套印,最多套印的有六种颜色,色彩简洁而富有表现力。木版年画是为了满足人们新一年的心理祈求,追求热烈的色彩,在各种色彩中,以火红为主,因为红色是年文化的主要色彩。在色彩关系方面,使用对比色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调,使画面具有生动性。年画的色彩大多直接用植物和矿物原料制成,很少用调和色。为了使这些简单的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艺术家采用了交错的色彩方式,使整幅画面色彩丰富、简洁明朗、冲击力强。这是木刻年画独特的色彩语言。
从画面内容上看,年画这种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智慧,最典型的表现方式是谐音形象。在农业时代,大多数农民识字能力有限,他们巧妙地运用同音字的形象表现出优美的词句。谐音图象有两种:一种是一种物质的形象与其中一两个字的谐音,如鸡的意象和“吉”字、蝙蝠的意象和“福”字。另一种是多个物体的字组合成一个成语等的谐音,如马、蜂、猴的组合和“立马封侯”的谐音、喜鹊和梅树的组合和成语“喜上眉梢”的谐音。这些谐音词和成语都是人们为了表达美好的祝福。通过组织这些谐音的形象,使年画具有趣味性,人们可以猜测年画的含意,享受猜测年画的乐趣。
木刻年画中的吉祥意象,除了谐音外,还有另一种不谐音的。不谐音的吉祥意象大多来自历史典故,具有象征性和隐寓性。例如,梅花象征坚韧不屈,松竹梅象征情意绵长,鲤鱼跃龙门象征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等。在年画中,这些谐音或不谐音的多种图像相配合,形成了浓烈、丰富、绚丽的画面。这种独特的绘画氛围和象征意义只有在年画中才能看到。
《忠义堂》(见图1)是典型的桃花坞木刻版画,出于清末王荣兴的年画铺。其故事取材于《水浒传》,为《水浒传》故事插图。画中人物形象都做了脸谱化处理,服饰场景均为戏剧造型,构图十分饱满,下半部的人物布局属于静态,画面的上半部分则是梁上飞悬的人物造型,动作各异,这样动静结合的构图以及图文互配的方式十分新颖,在当时广受欢迎。另外图中人物的胡子,其刻工一气呵成,刀法流利、线条流畅。这幅作品设色丰富多彩,以象征吉祥的的红色为主,是观赏的一大亮点。
木版年画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如今人们很难再看到保存完整的木版年画作品,他们的发展现状也令人堪忧。首先是人的传承。中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当今的年轻人在浮躁的大背景下,很难沉下心来面对祖先流传下来的的传统,这些传统很可能后继无人。再加上老传承人的断代问题,使传统技艺无法完整的传承给下一代,甚至一些宝贵的资料在一代代的传承中由于各种原因缺失,使得无资料可查,传统的文化瑰宝很难在当代恢复辉煌。其次是材料资源的供给。木版年画所用的材料均为天然原料做底料,一旦原材料的供给出现问题,产生断裂,那么无疑会严重阻礙木版年画的制作,天然材料的供给是木版年画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是社会需求的问题。木版年画属于历史的产物,是特定时期为了满足人们需求以及审美而产生发展的,然而在当今时代,木版年画的创作形式、艺术语言,需要重新调整满足新一代人的需求,木版年画面临着新的挑战。
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美术中一笔巨大的遗产,它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展示了当时百姓的心灵向往,表现了历史上社会生活的景象。作为当代青年,需负重前行,承担重任,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将木版年画与当今时代文化相融合,使之重新焕发光彩。
(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