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S/CS架构的特种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2019-12-02 08:02王丽丹
中国科技纵横 2019年16期
关键词:特种设备监察架构

本文介绍了基于B/S与C/S综合架构的特种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思路与方法,分析了目前已开发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远程中心设备数据库和本地业务数据库的数据分布模式,探讨该架构在同类系统开发应用中的优势,研究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体系结构。

关键词:特种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B/S(浏览器/服务器);C/S(客户机/服务器)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6-0000-00

为了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各地市级城市分别建立了所辖区域内的特种设备数据库,在此数据库基础之上,部分省市和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研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对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检验、使用、修理、改造和安全监察等8个方面更加有效的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立足各自内部管理模式,系统规模较小、比较分散、应用平台复杂、体系结构比较原始,有的片面追求大而全,不能突出重点,疏于实用,因此已不能适应业务的迅速发展,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数据共享程度低,很多应用系统由于没有统一协调,信息共享程度不高,重复投资,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1特种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相关系统存在以下几种模式,一种是单纯的检验软件,是检验单位主要为了报告制作编制,数量最多;另一种是监察软件,是特种设备监管部门方便业务管理而编制,完成如告知、合格证打印等功能,数量较多;最后一种就是检验和监察综合的软件,是根据检验单位和监察单位分别提出的各自需求编制的,目前数量较少。

对于前两种模式,即单纯的监察软件和检验软件,由于监察机构与检验机构立足各自的数据库和内部管理模式,在数据共享和动态更新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虽然有的采用定期导入导出的同步更新办法,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下列问题:

(1)在监察机构办理告知、注册登记、报废、停用等手续时,对于新增设备和在用设备的动态属性,

检验机构不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并且存在重复输入的问题;

  1. 检验机构的检验人员通过到现场检验后,需要更新设备的动态信息以及检验信息时,不能实时

更新监察机构的数据库;

(3)当监察机构的数据库与检验机构的数据库相关数据发生冲突时,存在以哪一方为准的问题;

(4)使用单位和公众没有一个信息平台来查询相关信息对于监察和检验综合类的软件,基本都是采

用内部局域网为设计前提,因为监察和检验分属不同部门,不在同一地理位置,这样虽然使用的是综合类程序,但仍以各自数据库为基础,然后通过定期拨号或上传数据的方式更新数据,这样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不能做到实时。

2关于B/S和C/S架构

B/S和C/S是当今信息系统开发模式的两大主流架构,B/S和C/S架构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在适用Internet、维护工作量等方面,B/S比C/S要强得多;但在运行速度、数据安全、人机交互等方面,则B/S远不如C/S。综合起来可以发现,凡是C/S的强项,便是B/S的弱项,反之也然。因为B/S与C/S具有不同的优势与特点,它们无法相互取代。例如,对于以浏览为主、录入简单的应用程序,B/S技术有很大的优势,现在全球铺天盖地的Web网站就是明证;而对于交互复杂的企业级应用,B/S则很难胜任。从全球范围看,成熟的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产品大多采用二层或三层C/S架构,B/S的ERP产品并不多见。

如果我们的特种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单纯采用C/S结构,因为C/S是以局域网为设计前提,在局域网内工作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因为不同部门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移动办公和分布式办公的需要,基于局域网的应用程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如果将C/S移植到Internet上,这种方式远程访问需要专门的技术,同时要对系统进行专门的设计来处理分布式的数据。一般C/S没有数据分页功能,一条命令可能引起海量数据传输。并且C/S没有为公众提供查询浏览接口。如果采用B/S结构,首先无法解决数据量问题。因为服务器端需要储存所有的监察、检验等业务数据,网络数据通信量大,速度会比较慢。特别是采用adsl直接部署B/S的应用会更慢;其次断线无法自行终端处理。因为宽带连接不是特别稳定,有可能断线,那么作为B/S结构的程序将没法再工作。最后对于需要绘制图形、报表打印等界面复杂的报告制作程序,用B/S技术实现相当困难。

3遠程中心设备数据库和本地业务数据库

根据上面的分析,如果监察机构和检验机构采用各自的数据库开展工作,则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实时动态管理。解决办法就是采用一个中心设备数据库,以此作为监察、检验等部门工作的基础,实现信息共享,中心设备数据即时更新,保证设备信息动态变化的实时性。

中心设备数据库只保存所辖范围内特种设备的基本信息,在原普查数据库结构的基础上增补和监察、检验等部门使用的相关数据。中心设备数据库最小应以地市级为单位,如果扩展到省级或国家级,则在技术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数据量上的变化和硬件水平的提高。就目前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性能以及网络带宽,完全可以实现国家级特种设备中心数据库。因为中心设备数据库在一定区域内只有一个,各部门是通过Internet来存取,所以称远程中心设备数据库。

建立以远程中心设备数据库为基础的特种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建立了实时反映设备安全状况的信息化网络,不但避免了上述的不足,并且无需再用报表的形式上报数据,上级管理部门可以实时掌握管辖范围内的特种设备状况,比如数量、检验率、超期未检设备、检验不合格设备等,通过特种设备信息资源整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动态高效。

业务数据库是监察和检验部门在进行各自业务工作时使用的数据库,是以远程中心设备数据库为基础。如在监察部门办理的告知手续,检验部门的检验报告等,都保存在业务数据库中。业务数据库保存在不同的使用部门,所以称本地业务数据库。

如图1,这种以远程中心设备数据库为核心,以本地业务数据库为主要应用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方式,不仅解决了特种设备数据信息的唯一性和动态性,实现信息共享,还解决了网络传输数据量大,程序运行慢等问题。

4系统结构和流程

B/S架构部分,以中心设备数据库为基础,编制Web应用程序,建立Web网站。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得到实时的查询和统计结果。因这种方式用户只要能上Internet就可以访问,因此这不仅使监察和检验部门可以方便迅速查询所需信息,实现简单业务功能,更为使用单位和公众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如公众想了解所使用电梯的检验状况,反映特种设备安全隐患等,通过相关网站即可以实现,实现信息互动。

C/S架构部分,监察和检验部门运行客户端程序,一方面通过Internet连接应用程序服务器和远程中心设备数据库,下载和更新设备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通过连接本地业务数据库,实现各自的业务功能,生成的业务数据保存在本地的业务数据库中。在监察和检验业务发生的同时,对远程中心设备数据库进行更新,如制作检验报告后,对相关设备的检验日期、检验结论、报告编号等更新到数据库,通过网站或客户端程序可以及时得到最新信息。

从图2的报告制作流程中可以看出,实际网络的数据流量并不大,除浏览外,只下载单台设备的数据到本地,例如制作一台电梯报告,所需要的数据仅十几个字段。报告制作全部在本地,通过客户端程序完成,中心数据库不保存报告,只保存这台设备的相关检验信息。同时,由于采用同一客户端程序,使检验报告的标准化得到更有效的保证,监察机构的表卡样式等也同样更加规范统一。

综上所述,基于BS/CS架构的特种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既有效解决了特种设备信息资源的动态问题,又促进了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为政府监察,行业检验、制造使用和社会监督提供了有利条件,使特种设备系统的信息资源更加有效地为特设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TSG Z0002-2009.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管理规则[S].2009.

[2]邱梦华.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D].中国设备工程,2017.

[3]吴北平.检测检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D].露天采矿技术,2012.

[4]宋一锋.ERP的C/S和B/S体系结构的比较[J].信息技術,2009(08):94-96.

[5]曹洺.加强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工作[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4):41-42.

收稿日期:2019-06-26

作者简介:王丽丹1981,女,辽宁海城人,本科,工程师,从事机电类特种设备检验相关工作。

猜你喜欢
特种设备监察架构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严把“三关” 强化疫情期间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新形势下的特种设备网络安全防护探讨
更正启事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西部特种设备网
LSN DCI EVPN VxLAN组网架构研究及实现
水政监察
智慧监察“行稳”方能“致远”
独立设置“环保警察”促环境监察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