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经断纬, 织造缂丝之花

2019-12-02 02:48
莫愁·智慧女性 2019年11期
关键词:缂丝苏绣丝线

蔡霞明

緙丝作品

千万梭,坚韧一生

今年50岁出头的蔡霞明,是苏州长桥人。因为父亲喜欢画画,她从小耳濡目染,由衷喜欢上绘画艺术。1989年,21岁的蔡霞明进入苏州长桥缂丝厂,开始了她的缂丝人生。

苏绣自古以来就是四大名绣之首,誉满天下。而作为苏州另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缂丝,却似有一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娇羞。

缂丝也曾有过鼎盛的时候。改革开放之初,明缂丝大热,售价昂贵,技术门槛又不高,很多人都从做刺绣转为缂丝。但繁荣景象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1993年,明缂丝市场产品过剩,且品质参差不齐影响口碑,明缂丝全面停产,做缂丝的人纷纷转行。

市场环境虽不好,但掌握着多门技术的蔡霞明并不担心,转型做起了本缂丝。蔡霞明说,缂丝之技,全凭人力,一经一纬,梭织刻缕,是传承了四千多年的殚精竭虑,唯有多学习,多交流,才能有提高。为此,她经常向缂丝艺术大师王金山取经,多次去日本参加各种技术交流会并现场表演缂丝。她还跑遍了乡镇的每个角落,把每家每户制作缂丝的不同技术,都记在小本子上,随时查阅琢磨。

“蔡霞明缂绣艺术馆”开馆当天,王金山说:缂丝是以坚韧的生丝作经线,柔软的彩色熟丝作纬线织就的丝织品,有着“通经断纬”的工艺特点,而蔡霞明身上就有生丝般的坚韧。

在蔡霞明的缂绣馆,刺绣作品和缂丝作品各占一半,一幅绣满327个佛像的苏绣给人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那原本是客户定制的,但绣了三分之一的时候客户退单了,蔡霞明不忍放弃,最终用了5年才把它完成。整幅作品最细的材料只用到一根花线的十六分之一,最粗的也才四分之一,为了不让作品颜色太过鲜艳,所有的丝线都经过了做旧处理。5年磨一件传世之作,蔡霞明的坚韧由此可见。

经纬间,织就传承

虽然蔡霞明在刺绣上拥有很高的技艺,但在她心中更爱的还是缂丝。苏绣跟缂丝最大的区别就是,苏绣的图案是用丝线层层叠叠绣出来的,而缂丝的所有图案都是一经一纬织出来的。

缂丝织造工艺流程复杂,导致难以传承。“为了织一个图案,甚至要用到几十种、上百种丝线,要织上几万梭、十几万梭。若静不下心,是干不下去的。”即使是有天赋的织工,也要3个月左右才能学会基本功,想要成为一名技艺精熟的缂丝织工,至少需要10年。

从缂丝的第一道工序落经线开始,直至最后一步修毛头,大大小小16道步骤,全部为纯手工工艺。蔡霞明说:“缂丝没有办法通过自动机械加工,因为它要求织品在剪完多余线头以后,正反画面完全一致。这种细腻度是机器无法达到的。”

蔡霞明最骄傲的是,她培训过的织工在人才市场上是最抢手的。“大家都在做重复性花纹单一图案的时候,我已经带着工人们做艺术画了,这些人在拼色拼线上拥有大量的经验。”

蔡霞明感慨道:“传承不是喊口号,我不会去吆喝什么,我只做实事。”

她做的实事,首先就是推广和普及缂丝文化。离蔡霞明的缂绣馆不远就是苏扇技艺传承人盛春的工作室,蔡霞明就找到盛春合作,把缂丝、苏绣、苏扇等30余套工艺集合在一柄扇子上,在推广缂丝的同时也推广了多种手工技艺。

缂丝作品

蔡霞明传授缂丝技艺

除了秉承传统工艺,蔡霞明也乐于拥抱未来。她把缂丝与当下流行元素相结合,开发了很多文创产品。蔡霞明还通过网络招收学徒,只要愿意学习缂丝工艺的人,她都尽力相授。在旗袍小镇工作室里,她摆设了一些简化的机器,让来访者体验缂丝技艺。另外,蔡霞明还联合西交利物浦大学、石湖小学等学校开设讲座、课程,让年轻一代认识缂丝,触摸缂丝,了解缂丝。

图文由苏州市妇联提供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猜你喜欢
缂丝苏绣丝线
十指春风,落针苏绣如画
一只小风筝(下)
浅谈我国苏绣工艺的特点与传承
传统苏绣艺术特色研究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盗贼用细丝线入室作案
草蜢掉进井里了
焱鼎—KE演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织中之圣”藏巷陌
风筝